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戰隋》第241章 在推演中迷失了
李密沉思不語,竭盡全力推演李風雲秘密。

 現在李風雲已經明確表明了態度,不想擊敗齊王楊喃,支持齊王楊喃入主東宮,這使得局面複雜化,一旦齊王楊喃真問鼎儲君,那麽以楊玄感為首一群志同合者秘密謀劃也就難以實現,但李風雲表態內含玄機

 李風雲舉旗造反徹底斷絕了自己生路,與皇帝、齊王都是生死仇敵。既然是生死仇敵,那造反目標肯定是推翻楊氏國祚,唯推翻楊氏國祚,改天換地,才能殺出一條生路。既然如此,又為何要支持齊王楊喃入主東宮,成為中土儲君?這不是自相矛盾,口不對心嗎?

 從李風雲剛才透露一些機密來分析,身份肯定非同尋常,這可以解釋為何對東都政局、對國內外局勢都頗為了解,而與宇述亦血海深仇,憑這兩點便可推斷李風雲極可能是某個被宇述擊敗政敵後代。如此看來,唯準確推斷出李風雲出身,才能猜測到為何口不對心?口不對心目又是什麽?

 如果李風雲出身高貴,如果家族鼎柱人物是宇述政敵,是皇帝要打擊對象,且最終被皇帝下旨誅殺,而李風雲恰恰又是近幾年“神奇”地出現在大漠邊關並成為名大盜,那麽發生在大業三年榆林事件就必然是關鍵。

 大業三年皇帝巡視北疆,北虜諸酋紛紛趕赴行宮覲見,這是彰顯中土國力輝煌時刻,但就在這輝煌時刻,國內政治鬥爭亦白熱化,並迅速演變為一場巨大政治風暴。這場政治風暴以宇兄弟通敵走私開始,到三位開國元勳高潁、宇弼和賀若弼慘遭誅殺結束。

 三位開國元勳中,高潁是開國第一功臣,功高蓋世。高潁以首席宰執身份執掌朝政近二十余年,諸如蘇威、楊素、賀若弼、韓擒虎等賢臣名將均出自高潁舉薦。聖主當年平定江左,第一輔臣便是高潁。然而,如此彪炳史冊人物,卻倒在了皇統之爭中。高潁女兒是太子楊勇良娣(地位僅次於太子妃太子妾),楊勇女兒大寧公主則嫁給了高潁嫡三子高表仁。關系雖然些亂,但世宦之婚本來就亂,豪門世家政治聯姻根本不顧及倫常。太子楊勇高潁權勢傾天大後台,理應在皇統之爭中佔據絕對優勢,但成也高潁,敗也高潁,世事無常,奈何奈何。

 高潁是河北渤海人。渤海高氏曾是山東高氏齊國皇族,高齊被宇氏北周滅亡後,渤海高氏門第也就不再輝煌。高潁這一房與高齊皇族血統些遠,與亡國高氏皇族扯不上太多關系,不過高潁這一房卻在中土統一大業中強勢崛起,所以渤海高氏雖然不再輝煌,卻依舊是山東一等世家。

 中土一統,在關隴山東籍豪門子弟紛紛回歸,們迫切需要本堂本家力量加持,以抗衡關隴籍以軍功崛起新興貴族集團,而以崔氏為首山東五大豪門、以高氏為首山東一等世家,等等眾多以中土正朔自居山東貴族因為敗在了統一大戰中,在政治上飽受關隴貴族集團打擊和遏製,也迫切需要借助在關隴山東籍本家子弟權勢,東山再起,重新掌控中土權柄,重新做回中土主宰。

 高潁父親高賓原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獨孤信親信僚屬,先帝父親楊忠則是獨孤信帳下大將,所以先帝和高潁都是以獨孤氏為核心力量關隴武川政治集團人。先帝受禪建國,其核心力量便是武川政治集團,但隨中土統一,中土政治版圖也發生了變化,原本融合了漢虜兩姓武川政治集團也迅速嬗變。

 從歷史上來看,隨北魏分裂為東西,西魏又被宇氏北周代替,北周又禪讓於大隋,每一次王朝更迭,武川政治集團都要隨之分裂重組。這一次變化最大,楊氏成了皇族,是最為尊貴和最為強大一股政治力量,其諸如高潁等山東籍貴族則紛紛回歸本堂,也脫離了武川政治集團。但這還不是最大變化,最大變化是,隨中土統一,中土政治力量大規模擴大,除了關隴本土貴族集團、河洛貴族集團、以勳貴八姓為首虜姓貴族集團、融合了漢虜兩姓武川貴族集團外,還加上了山東貴族集團和江左貴族集團,而後兩個貴族集團歷史悠久、化底蘊深厚,實力極為強悍,它們進入政治中心,直接威脅到了關隴政治集團統治地位。

 高潁理所當然成為山東貴族集團領袖,與武川貴族,與先帝和獻皇后漸行漸遠,而尤其嚴重是,到了開皇末年,先帝執政理念與高潁改革思路產生了衝突,先帝改革步伐越來越快,而高潁則逐漸成為保守力量代言人。

 高潁聲望太高,權勢太大,政治力量太強悍,一旦太子楊勇登基,以高潁為首保守勢力必將控制朝政,山東貴族集團必將東山再起,而先帝執政理念必定難以繼承,改革必定要偏離既定軌,於是先帝和獻皇后,還支持們關隴籍政治集團,開始以皇統之爭為戰場,向以高潁為首保守勢力展開了凌厲攻勢。高潁倒了,太子楊勇也就倒了。

 聖主登基後,改革加速,隨之而來則是整個貴族官僚集團利益受損。聖主觸犯了整個統治階層利益,反對者當然越來越多,而聖主登基之初爆發漢王楊諒之亂,迫使聖主在危急時刻不得不向眾多政治勢力做出妥協,其中就包括重新起用高潁,於是朝堂上保守力量大增,改革阻力越來越大,聖主不得不痛下殺手。

 大業三年榆林政治風暴,實質上就是改革派和保守派巔峰對決,雖然也牽扯到了山東人和關隴人之間矛盾,但這些矛盾不是導致風暴主要原因,真正核心因素是最高統治者對權力和財富再分配截然不同態度,這關系到中土命運,國祚存亡,必須爭個勝負,做個了斷,不死不休。

 高潁死了,子孫流配,後代禁錮於仕途。隨死去,中土最大保守勢力灰飛煙滅,改革最大阻礙土崩瓦解,聖主在政治上終於迎來了自己時代。

 高潁是皇帝和宇述最大政敵,高潁是被皇帝下旨殺死,高潁是山東人,高潁家族是高等貴族,高潁曾主宰朝政二十年,高潁死於大業三年榆林,高潁子孫後代流配邊疆,所這些都符合李密對李風雲神秘身份推演。如果推演是正確,那麽李風雲極可能是高潁後代,當然,也可能是高潁親信部屬或者是家族家將後代。

 至於與高潁一起死去宇弼和賀若弼均是鮮卑人,屬於虜姓貴族集團,假如李風雲是們後代,那麽即便造反,也不會得到山東貴族支持。在當今年代,貴族支持反賊,根本就不可能生存下去,更不要說形成規模為政治勢力所利用了。

 李風雲靜坐一旁,耐心等待李密思考結果。

 現在聯盟力量太弱了,必須最大程度地利用這次機會擄掠通濟渠,而李密及其背後龐大勢力正好可以給聯盟以保護,所以必須想盡辦法與齊王楊喃決戰拖延到七月甚至更遲一些。但李密背後楊玄感顯然對東征還是抱樂觀態度,為了在未來政局中掌握主動,必須盡快摧毀齊王楊喃,為此要確保對通濟渠戰場控制,確保對李風雲和義軍聯盟控制,絕不容忍李風雲和聯盟破壞全盤謀劃。

 在楊玄感謀劃中,李密是關鍵,楊玄感通過李密來遙控指揮通濟渠戰場,所以若想影響楊玄感決策,就必須先說服李密,但李密太聰明了,智慧太高,李風雲若想實現自己目標,吃飽喝足,然後從虎狼夾攻中脫身而走,難度太大。

 李密終於抬頭,目光中透出一股難以抑製興奮,“與渤海公(高潁)甚關系?”

 李風雲驚訝了,想到李密思考良久,竟然還在假設誤區裡轉悠,根本就真正聽懂自己所說。自己故意做出支持齊王楊喃表態,是想誤導李密對局勢判斷,讓不再急於逼迫自己與齊王決戰,同時還繼續維持雙方合作,以便讓聯盟牟利,結果李密確是被自己誤導了,但誤導方向卻錯了。

 李密智慧實在是太高了,竟然自己和高潁扯到了一起,但事關東征核心機密,就連禮部尚書楊玄感都不知機密,自己一個距離中樞萬裡之遙賊帥卻一清二楚,這不能不讓李密窮盡智慧推演原委。

 怎麽會自己與高潁扯上關系?

 李風雲驀然想到什麽,神色微變,眼裡更是露出驚詫之色,難那個人……竟然與高潁關系?以李密智慧,以對中土豪門世家了解,以對東征高層政治機密熟悉,推演結果應該一定依據,而不是純粹胡說八。

 李風雲霎那間失態,落在李密眼裡卻是事實篤定,猜對了。如果李風雲與高潁關系密切,當然矢志要為高潁報仇,而報仇最高目標理所當然是摧毀楊氏國祚。楊氏國祚能夠建立,楊氏大隋能夠統一中土,高潁功不可沒,但兔死狗烹,高潁結局就如歷史上許許多多功臣一樣,被君王像狗一般殺了,此仇焉能不報?

 高潁與蘇威是至交好友,是志同合政治盟友,如今高潁不在了,蘇威是朝堂上保守勢力領袖,同時蘇威又是關隴本土貴族集團鼎柱,當然要支持韋氏,支持齊王楊喃入主東宮。

 所細節串聯到一起,籠罩在李風雲身上迷霧也就漸漸散開了。李風雲背後不但山東豪門支持,還關隴本土政治大佬暗影,大家各為其主,各目,互相利用,最終誰能笑到最後,那就看個人本事了。今天李風雲雖然弱小,只能在各個勢力夾縫中求生存,但自己目標,絕不甘心被別人控制,不願意白白犧牲為人做嫁衣。

 李風雲瞬間又恢復了平靜。既然李密了自己答案,而答案對自己又利無弊,當然要善加利用了。

 李風雲既不否認,亦不承認,而是繼續自己題,“中土儲君,不代表皇統之爭,相反,皇統之爭更為激烈,因為它給了更多人想入非非機會。”

 李密以自己推演答案為基礎,迅速梳理了一下各方勢力之間複雜關系,然後問了一個問題,“背後力量是否握齊王送進東宮?”

 言下之意,們既然能製造一個“失德”大案打擊齊王,當然就辦法繼續打擊。

 李風雲不以為然笑笑,說,“是否知,老越國公楊素勢力已經成為改革加速阻礙。東征勝利後,改革必然加速,而所影響改革加速阻礙,都將被無情鏟除。”

 李密不動聲色,“危機就在眼前,們都看到了,正在竭盡全力化解,所以某才到了通濟渠,並與合作,但出乎某預料,秘密太多,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們通盤謀劃。”

 李風雲連連搖手,“錯了,並聽清楚某。某說是,中土迫切需要一位儲君。”

 李密略略皺眉,若所思,“如果東征勝利,皇帝權威大增,誰敢謀求儲君之位?”

 “如果東征敗了呢?”

 “東征敗了?”李密想了片刻,搖搖頭,“絕無可能。 ”

 “聖主身邊叛徒,中樞內奸。”李風雲冷笑,“此事難不知

 李密面無表情,看上去很鎮定,但眼裡卻不易察覺地掠過一絲慌亂,心裡更是湧起驚天波瀾。如此機密都知?這都是什麽妖孽?蘇威肯定所懷疑,當初段振就直言勸諫聖主那人不可重用,但聖主相信忠誠,不為所動,繼續委以重任。如果東征大敗,十和那人關,只是李風雲突然提到那人是什麽意思?難握那人通敵柄?甚至,已經打探到小越國公秘密謀劃?

 李密越想越亂,坐不下去了。剛才還以為自己大概看清了李風雲,但轉眼間,又被重重迷霧遮住了眼睛,再次迷失了。

 “與齊王決戰,還是等一等好。”李風雲一語雙關地說,“或許,們便能抓住一個千載難逢機遇,而一旦抓住了機遇,們所危機也就迎刃而解了。”

 李密思索良久,若所悟,緩緩點頭。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