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戰隋》第202章 攘外的背後
一年到了,感謝新書友們支持和厚愛,感謝老書友們長久以來支持和幫助,感激不盡,感激不盡。在此,猛子祝書友們新年快樂,在新一年裡身體健康,心想事成,萬事如意,馬到成功)

 皇帝和中土改革勢力為了中土長久和平統一,積極變革,錯。以楊玄感和李密為代表中土保守勢力看到激進改革策略對中土和平統一大業造成了嚴重傷害,試圖阻止激進改革,中土前進方向重新拉回正確軌,也錯。那錯在哪?錯就錯在們錯誤地選擇了巔峰對決時間,錯就錯在們明明知北方突厥人虎視眈眈地盯中土,卻選擇性地忽略了它對中土貪婪和垂涎,結果一步錯步步錯,轉眼就來之不易和平統一大業徹底葬送。

 李風雲很落寞,很失望,原以為自己崛起或許可以改變歷史軌跡前進方向,但聽到李密說出“攘外必先安內”這句之後,突然意識到,中土根本就可能避過即將到來劫難,而未來中土還將一次次重蹈覆轍陷入崩潰深淵,原因就是在貴族統治階層血液裡流淌一個根深蒂固理念,內憂永遠大於外患。一代代中土權貴都個人和集團私利至於國家和民族利益之上,在們眼裡,消滅同種同族政敵,遠比擊敗外寇更為重要,結果便是寧願亡國亡種,也不願犧牲個人和集團私利拯救國家和民族,至於芸芸眾生、無辜生靈生死存亡,從古至今就不在們考慮之列。

 “將軍持異議?”李密看到李風雲久久不語,忍不住開口說,“自先帝開國以來,衛府軍一次次勞師遠征,給了北虜以沉重打擊,東西突厥對中土威脅已降到最低,而吐谷渾更是亡國,高句麗也敗亡在即,短期內北虜對中土危害並不為慮。相反,中土內部危機卻日趨嚴重,今日大河南北餓殍遍野、生靈塗炭便是一例,而此嚴重危機看似起自天災,實際上才是根源。”

 何謂?李密當即進行了全方位詮釋,今日中土危機表面上源自東征,實則發自變革,也就是說從先帝時代起危機就存在,經過二十多年累積,已經到了爆發邊緣,東征不過加速了這一危機爆發而已。

 為何變革會引起嚴重危機?說到底一句,當中土權力和財富越來越集中於極少數人之手,那麽這些極少數人對中土和平統一威脅就越來越大,當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社會矛盾越來越激烈之時,也就是國祚岌岌可危,統一大業即將崩潰之刻,為此,中土必須變革,必須重新分配中土權力和財富,必須讓中土廣大黎民百姓享受到中土統一和進步成果。

 但是,今上登基後,改革迅速偏離了先帝時代所堅持軌跡,從以合理分配權力和財富於社會各階層中央集權,變成了以皇帝為首激進改革派對權力和財富貪婪攫取中央集權。皇帝激進改革理所當然遭到了中土核心統治力量關隴人反對,但人性貪婪,尤其在中土統一後權力和財富分配中利益嚴重受損山東人和江左人,更是別居心地支持皇帝和激進改革派,讓雙方在勢均力敵情況下殊死搏殺,變革因此變質變味,不但加速偏離了既定軌跡,還淪為了政治博弈工具。

 “今天中土變革,只剩下了一個光鮮外殼,內裡早已演變為血腥殘酷權力鬥爭。”李密搖頭苦歎,“東征也罷,天災也罷,北虜威脅也罷,之所以會對中土造成嚴重傷害,原因便在如此,便在於所這一切都因為激烈權力鬥爭而演變為慘烈。”

 李密高屋建瓴,以獨特眼光,俯瞰視角,今日中土危機歸結為中土貴族統治階層對權力和利益貪婪攫取,所謂變革不過是兩大對立政治集團為攫取最大權力和最多利益而使用一種政治手段而已,由此推衍,對外積極征伐也罷,國內叛亂迭起也罷,一些貴族正在秘密籌劃軍事政變也罷,實質上都是對立雙方所使用政治手段,而雙方政治目並無二致。

 李密這番理據,在看來完全可以說服李風雲,但出乎意外,李風雲不但被說服,反而對論點論據提出了尖銳質疑。

 “先生觀點,是建立在內重憂而外無重患基礎上,先生斷定北虜尤其是東西突厥人對中土威脅已經降到最低,所以才得出這一結論,認為西征也罷,東征也罷,都是皇帝和朝中激進改革勢力為最大程度地攫取權力和財富而實施政治手段。”李風雲神情嚴肅,態度堅決地說,“某不同意先生對天下大勢推斷。”

 “在某看來,中土外患遠遠大於內憂,東西突厥人對中土威脅,遠比先生想像得嚴重。皇帝西征滅亡吐谷渾,東征摧毀高句麗,其目正是要斬斷北虜伸向中土魔掌,斬斷東西突厥人左膀右臂,以便最大程度地減少北虜對中土威脅,想盡一切辦法延緩隨時都可能爆發南北大決戰。”

 南北大決戰?李密驚訝不已。南北局勢雖然一直緊張,但據了解,自東西突厥內亂之後,整個塞外北虜實力都在迅速下降,已經無法威脅到中土邊陲安全,未來幾年南北雙方根本爆發大規模戰爭可能。

 李風雲是胡說八,危言聳聽,還是掌握了所不知秘密?抑或,想混淆視聽,以假消息誤導判斷,從而掩藏真正用意?

 “某對南北局勢看法與先生截然不同,所以某不能認同先生觀點。”李風雲繼續說,“某認為皇帝之所以整修長城,之所以開辟大運河,之所以發動西征東征,目都是為了實施新國防和外交大戰略,以便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竭盡全力戍衛中土安全。”

 “中土安全了,和平統一大業才能得以維持,變革才能繼續推進,某認為這才是皇帝真正政治目。”

 “如果皇帝像所說那樣純粹是為了攫取權力和利益,必要限國力拿來修長城、開運河和西征東伐,實施新國防和外交大戰略嗎?這豈不是找錯了目標,選擇了錯誤對象,國力用在了錯誤方向上?這豈不是搬石頭砸自己腳,自尋死路?攘外必先安內,這是常識,們都知,皇帝焉能不知?以皇帝之實力,完全可以集中力量在國內政治鬥爭中,給那些反對和阻礙改革人以沉重打擊,但皇帝卻這麽做,為什麽?為何皇帝要反其而行之,先攘外,後安內,原因何在?”

 “某認為原因很簡單,外患已經威脅到了中土安全,北虜對中土虎視眈眈,此刻若先安內,兄弟鬩牆,則必然給北虜以可乘之機。形勢已經很嚴峻,北虜根本不可能給皇帝更多時間去安內,皇帝迫不得已之下,隻好行險一搏,雙管齊下,兩線作戰,一邊安內,一邊攘外。”

 “在某看來,皇帝這種做法其可取之處,以激進變革手段來打擊豪門世家,爭取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快速度奪取到更多權力和財富,以此來幫助自己傾盡全部國力去實施攘外策略,而攘外一旦節節勝利,其驕人戰績和武功又必然可以幫助皇帝和中央贏得無上權威,效遏製和延緩國內危機爆發,而國內局勢穩定,又可以幫助皇帝更好更快地深化變革,從權貴階層中奪取到更多權力和財富。如此循環往複,則皇帝必然能在兩個戰場上贏得勝利。”

 李密陷入了沉思。李風雲絕非常人,短短幾句所表露出來驚豔才華,讓李密對其了全新認識,不得不修正自己對李風雲看法,同時對李風雲身份來歷也愈發好奇,但李風雲拒不透漏自己秘密,李密也無可奈何,只能暫時放棄對其身份調查,轉而集中精力去謀求李風雲合作。

 “將軍可確切證據,證明某錯誤地判斷了南北局勢?”李密問。

 李風雲搖搖手,“很快,要不了幾年,就能看到南北大決戰了。”李風雲歎了口氣,忽然問,“先生可還記得當年漢高祖統一中土不久,與匈奴單於冒頓大戰於代北,不幸被圍白登山一事?”

 李密神情了變化,眼裡掠過一絲疑惑之色。李風雲拒絕提供證據,卻又做出驚人預言,語不驚人死不休,到底是何用意?退一步說,即便證據證明北虜對中土構成了嚴重威脅,但中土百萬大軍東征高句麗,實際上目標並不是高句麗一個,還東。突厥、鐵勒、室韋、契丹、鞍羯等眾多北虜諸種。衛府軍一旦取得東征勝利,滅亡了高句麗,便能起到殺雞儆猴作用,給北虜諸種以巨大威懾,中土北陲必將因此贏得很長一段時間安寧。

 李密驀然想到了一個關鍵之處,如果東征失敗,則北疆局勢必然陷入危機,如果中土陷入內憂外患、腹背受敵之困境,則南北局勢必然緊張,北虜乘機入侵也並非可能。

 “將軍對東征信心?”李密果斷問。

 李風雲莫測高深地微微一笑,“如果某對東征信心,還敢殺進中原威脅京畿?”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