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戰隋》第203章 殊途同歸
東征會失敗?李密毫不猶豫地否定了這種假設。

 十幾年前先帝曾命令衛府軍遠征高句麗,未戰先敗,其中原因很多,當時軍事政治外交上都存失敗因素,並不僅僅是糧草運輸困難。

 今上登基後,迫於國內政治矛盾越來越激烈,高句麗稱霸遠東野心對中土威脅越來越大,於是便早早定下了東征之計。修長城、開運河、西征吐谷渾、拓疆西域等等眾多重大決策,實際上都是為遠征高句麗做萬全準備。東征是傾盡國力一戰,是關系到中土命運一戰,皇帝和改革派為此傾注了全部心血和希望,朝堂上中立派也給予了堅決支持,雖然保守派想方設法從中掣肘,但並不懷疑東征必勝之結局,無奈之下只能主要精力放在國內政局上,試圖以國內局勢混亂來打擊皇帝和中央,所以此次東征,中土無論在軍事上、政治上還是在財力上,都佔據了絕對優勢。

 當然了,自古以來就無必勝之戰,陰溝裡翻船例子實在太多,舉不勝舉,誰敢說此次東征就一定凱旋而歸?但李密對此次東征抱信心,這一戰絕無可能失敗,最多也就是半途而廢無功而返,但即便是無功而返,中土所表現出來強大國力和對敵人無情打擊決心,還是可以給北虜以鎮懾,完全能夠實現此次勞師遠征戰略目。

 雙方至此都擺明了各自觀點,都認為中土和平統一面臨嚴重危機,但對造成危機原因卻看法不一,李密認為危機是激進變革策略造成,所以要摧毀變革,要先“安內”,而李風雲則認為危機源自北虜威脅,要先“攘外”。雙方終極目標實際上都一樣,都是要維持中土和平統一,但手段卻迥然不同,一個先安內後攘外,一個則恰恰相反。

 李風雲和李密都陷入了深思之中,帳內一片沉寂。

 在李風雲看來,李密“安內”之策無非就兩個,一個是政治上,一個是軍事上。政治上就是更替皇統,就是皇統之爭,這是最便捷最經濟最效手段。

 當年因改革而利益受損貴族集團紛紛支持太子楊勇,試圖以皇統更替來改變國策,對先帝所推行改革造成了嚴重威脅,結果父子相殘,兄弟鬩牆,上演了一幕人倫悲劇。

 史書太子楊勇廢黜,歸結為生活奢靡,不聽從先帝和先帝後教誨,另外就是楊廣和一幫佞臣們陰謀誣陷,這純粹是欲蓋彌彰。

 統治者和普通家長不同地方,就在於統治者不但要顧及家族、集團利益,更要考慮國家和民族利益。鍋裡了,碗裡才,理很淺顯。

 對於先帝和先帝後這些最高統治者來說,國祚穩定、發展、強大和代代延續最為重要,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與之相適應國策,必須忠實執行這一國策人。由此不難推斷,太子楊勇被廢黜,與生活奢靡關系,與楊廣和佞臣陷害更關系。先帝和先帝後都是傑出政治家,在繼承人選擇上,德才兼備固然重要,但最重要還是政治理念和執政思路一致性。不能繼承政治理念,不能按照執政思路堅持改革,那理所當然也就失去了繼承人資格。如果楊勇在執政理念上始終與先帝和先帝後保持一致,贏得了先帝和先帝後信任和支持,在政治上給保駕護航,儲君地位必然牢不可破,那麽在生活上奢靡一點算得了什麽?哪個臣僚敢誣陷?即便人陰謀算計,以先帝和先帝后豐富政治經驗,豈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以楊勇廢黜,楊廣上位,就是先帝、先帝後以及們忠實追隨者們,一手所策劃,目就是要們政治理念和執政思路繼承和延續下去

 今上吸取了教訓丨於脆在元德太子薨亡後,無限期地拖延設立新儲君。國無儲君,是一個清晰可見隨時都會爆發巨大風險,但今上為了改革,為了一家人平安,為了最大程度地減少政局動蕩,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如今,楊玄感和李密等保守勢力就在利用“國無儲君”致命要害,試圖引爆這一巨大風險,在政治上給今上和支持激進改革勢力以致命一擊。而要引爆這一巨大風險,就必須輔以軍事手段。

 今上登基之初,先帝最小兒子漢王楊諒發動了一場規模龐大軍事政變,當時內關隴保守勢力支持,外山東貴族集團幫助,大軍由北而南,呼嘯而下,勢如破竹。關鍵時刻,關隴人看到了危機,一旦漢王楊諒贏得了皇統,山東貴族集團必然東山再起,這嚴重威脅到關隴貴族集團整體利益,於是關隴人空前團結起來。而以崔氏為首山東五大豪門迫於形勢變化不得不迅速改變立場,結果漢王楊諒敗北,支持關隴和山東貴族慘遭殺戮,兩敗俱傷。

 教訓丨很血腥,很殘酷,軍事政變不論成敗,所帶來殺戮都觸目驚心,對國祚和統治集團傷害都無以複加,但對於個人和集團利益置於國家和民族利益之上貴族集團來說,們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根本不在乎國祚存亡,們就是世界主宰,們是規則制定者,王朝可以更替,皇帝可以輪流做,芸芸眾生就如草芥蟻螻無足輕重,所以世上們不敢於事

 假若楊玄感和李密以軍事政變來設立新皇帝,那麽必然會爆發內戰,一旦中土就此陷入分裂深淵,則必然無力對抗北虜入侵,後果不堪設想。

 當初楊諒兵變時期,大部分關隴人和山東五大豪門之所以最終選擇了今上,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土分裂必然會損害到們切身利益,中土和平統一還是大勢所趨。然而,今上坐穩皇位後,開始激進改革,大刀闊斧,矛頭直接指向了既得利益集團,這理所當然激怒了們。既然要滅亡們,那們還什麽理由繼續支持?如果中土和平統一只會們推向滅亡深淵,那們還什麽理由繼續維持中土和平統一?

 李密“安內”策略,摧毀變革目標,實際上代表了當今中土保守勢力反對改革、堅守門閥士族政治決心,迫不得已情況下,們寧願摧毀中土統一大業,也絕不願意敗在改革勢力之手,成為中央集權犧牲。

 李風雲想得越多,看得越是透徹,心情就越是沉重,初聞蒲山公李密時那點激動和期待更是蕩然無存。

 變革失敗,今上失敗,統一大業敗亡,是不可逆轉歷史潮流。建立在豪門世家和門閥士族政治基礎上統一王朝,就如建立在沙礫上樓閣,一陣狂風暴雨就會將其徹底摧毀,所以若想建立一個牢固統一王朝,就必須摧毀門閥士族政治,就必須摧毀豪門世家。歷史走向清楚地證明了明改革無法摧毀門閥士族政治,無法摧毀豪門世家,隻用血腥暴力和殘酷殺戮才能完成這一艱巨目標。

 李密在深思中,敏銳地發現了李風雲“破綻”。

 李風雲觀點和所作所為完全矛盾。依照李風雲觀點,正因為北虜對中土嚴重威脅,中土才要統一,才要發展強大,才要變革,所以“攘外”優於“安內”。既然如此,李風雲為什麽要造反?造反就混亂了國內局勢,惡化了國內危機,這顯然不利於“安內”,更不利於“攘外”。這純粹是說一套做一套。

 不過,李密並不為此憂慮,相反,很快就找到了說服李風雲辦法。

 不是要攘外嗎?但變革激化了國內矛盾,現在內亂大於外憂,就個人來說,都造反了,強調“攘外”還什麽意義?所以現在對來說“安內”重於“攘外”。

 現在急於“安內”,也急於“安內”,那們合作,們一起聯手推翻皇帝和激進改革派,摧毀變革,以此來緩和國內尖銳矛盾,緩解國內危機,然後搖身一變,和一樣成為新王朝新皇帝功臣,然後們再強調“攘外”,再去征伐北虜,才現實意義,否則都是毫無意義空談。

 “將軍為何要造反?”李密打破了帳內沉寂,開口質問李風雲。

 李風雲說,還在沉思中尋找自己前進方向。造反目是試圖拯救千千萬萬無辜生靈,為此需要迅速強大,需要迅速稱霸,需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國內矛盾以贏得貴族集團支持,只是如此一來改變不了歷史軌跡,中土還是要陷入分裂和戰亂深淵,千千萬萬無辜生靈還是會在戰爭中死亡。

 “將軍造反目是什麽?”李密繼續質問,“是推翻皇帝拯救蒼生?還是推翻國祚逐鹿稱霸?”

 李風雲驀然抬頭望向李密,目露寒芒,心裡霎時了決斷。

 自己聽到蒲山公李密時候,為什麽會激動?因為看到了希望。是什麽希望?是拯救無辜蒼生希望。但現在自己為什麽又懷疑李密,尤其在聽到李密觀點後,倍感失望和沮喪?是因為自己變得貪婪了,自己理想明明是拯救無辜蒼生,卻不知不覺陷入了逐鹿稱霸深淵,根本無視千千萬萬無辜蒼生將在分裂和戰亂中淒慘死去現實。

 “將軍是不是很矛盾?”李密撫須笑,“將軍以拯救蒼生之名舉旗造反,實際上卻暗藏鴻鵠之志,欲建王霸大業,只是實力太弱,前途黑暗,無所適從。”

 李風雲搖了搖頭,“某隻想拯救無辜生靈,但現實很殘酷,心余而力不足,恐怕要事與願違了。蒲山公突然出現,倒是給了某莫大希望。”

 “願聞其詳。”

 “皇統更迭。”

 李密臉上笑容頓時凝滯,心中驚駭不已,對李風雲更是產生了莫名畏懼。難此人知秘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