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戰隋》第523章 警示
深夜,衛文升率中軍抵達馬頭山大營。

 武賁郎將豆盧賢匆忙趕來稟報。前兩日斥候所打探到的澠池一線的軍情基本準確,包圍澠池的叛軍大約有三四千

 “目前斥候正在夜色掩護下向小新安城和千秋亭一帶打探,估計黎明前應該有消息傳回。”豆盧賢神情疲憊,但語氣很輕松,看得出來心情不錯,對目前局勢有樂觀判斷,“本以為楊玄感會在崤、澠設伏,即便不能阻禦我們,也要驚擾我們,以遲滯我們前進速度,哪料到一路行來,竟然連個人影也沒看到。還是明公了解楊玄感,之前明公曾說楊玄感不擅用兵,更不會想到要在崤、澠設伏,果然給明公說中了。”

 衛文升面沉如水,一手撫摸著灰白長須,一手在鋪著地圖的案幾上輕輕敲擊著,對豆盧賢的恭維話置若罔聞。

 豆盧賢猶豫了一下,正想開口詢問明日的攻擊之策,卻聽到衛文升說話了,“派斥候去谷水南岸看一看。此去函谷,兩山夾一水,地形險峻,一旦中伏,後果嚴重。”

 豆盧賢急忙答應,不過他對衛文升的擔憂不以為然,“楊玄感叛亂時間尚短,即便應者雲集,軍隊數量亦很有限,如果他選擇在函谷關外與我們決戰,那他就必須兵分兩路,一路於函谷關外決戰,一路則繼續圍攻東都以牽製東都守軍,如此其決戰力量必然不足,所以不出意外的話楊玄感應該把決戰戰場放在東都,如此一來,楊玄感為了把我們誘進東都戰場,勢必示敵以弱,此去函谷應該還是如明公所料,暢通無阻。”

 “不要輕視對手,楊玄感並不是屠狗之輩,他既然敢於發動兵變,必定有所倚仗。”衛文升告誡道,“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還是小心為妙。”

 豆盧賢喏喏連聲,“明日一早,選鋒軍是否向澠池發動攻擊?”

 “攻擊”衛文升用力一揮手,“既然決定殺進東都,便當舍生忘死,一往無前。”

 衛文升傳下命令,諸軍將馬上至中軍議事,商討明日攻擊之計。

 深夜,楊玄感的帥帳內,諸軍將齊聚,聆聽李密講述李風雲對明日決戰的具體建議。

 之前李密已經把李風雲的意見傳達給了楊玄感。楊玄感考慮良久,下達了諸軍將帥帳議事的命令,卻始終沒有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不禁讓李密十分忐忑,不知道楊玄感到底是何態度。

 實際上楊玄感很生氣,他和李風雲之間的合作有主次之分,他是主,李風雲是次,在軍事決策上李風雲有一定的話語權,但最終還是要聽命於他。然而,一直以來,李風雲利用自身優勢,牢牢掌控著東都局勢的發展,先是攻佔了南郭洗劫了兩市,接著又讓韓相國去了滎陽戰場,再接著就把決戰戰場從東都轉移到了澠池,如今他變本加厲,要讓楊玄感接受他的決戰之策,雖然李風雲的所作所為始終沒有影響到楊玄感的利益,甚至對兵變同盟還有很大幫助,但李風雲所表現出來高人一籌的謀略和咄咄逼人的氣勢,以及對兵變同盟的牽製和掣肘,還是讓楊玄感倍感憋屈,甚至有些惱羞成怒,讓他有一種被李風雲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屈辱感。

 這裡誰是老大?到底是我還是你李風雲?為什麽每次都是我讓步,都是我聽你的?但是,楊玄感不得不承認,李風雲在謀略上的確高其一籌,尤其在大局的把握上更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李風雲的每一步棋都走得恰到好處,屢屢讓楊玄感找不到反對的理由。這次也是一樣,當李密把李風雲的決戰之策詳細解說後,楊玄感暗自後怕,很明顯,他和帳下的幕僚軍將們都被怒火衝昏了頭腦,不但在許多關鍵地方有所疏忽和遺漏,甚至還在整個大局上的判斷上出現了致命失誤,而這些錯誤一旦被對手抓住,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李風雲的手伸得太“長”了,此舉等於公開於涉楊玄感的軍事決策,這讓楊玄感接受不了,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了侮辱,自己的權力受到了挑釁,他無法說服自己接受李風雲的決戰之計,於是下令召集諸軍將共議,如果諸軍將都願意接受李風雲的決戰之計,他就做出最後一次讓步,以求贏得決戰的勝利,然後兩人便分道揚鑣,各奔東西,彼此再無瓜葛了。

 李風雲的計策無懈可擊。諸軍將一片沉默,大家都能清晰感受到楊玄感讓李密當眾解說此策的真實意圖。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而李風雲實際上也是當局者,但為何他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因為他沒有被怒火衝昏頭腦,而其他人,包括楊玄感自己,都已陷入報仇雪恨的瘋狂之中,都已失去了冷靜和理智,而這種失控的情緒如果不能迅速進行壓製,諸軍將如果不能迅速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那麽這場決戰帶給他們的恐怕不是勝利,而是無盡的悲傷和走投無路的絕望。

 在壓抑的氣氛中,胡師耽咳嗽了兩下,打破了帥帳內的沉默,“我們始終不相信白發,擔心白發出爾反爾,臨陣脫逃,而從此策來看,我們似乎對白發有些誤解。依照白發之計,由他二次包圍澠池,斷絕西京大軍的退路,與我們前後夾擊西京大軍,這樣一來他就不得不竭盡全力了,因為他若想返回東都,若想安全撤離京畿,就必須踩著西京大軍的屍體東進函谷關。”

 說到這裡,胡師耽看看諸軍將,撫須說道,“換句話說,從此刻開始,我們不但要相信白發,更要與白發齊心協力,共同打好這場決戰,為我們西京關中掃平最大阻礙。”

 胡師耽擺明了立場,即刻改變決戰布署,用白發的計策來重新進行決戰布署。

 諸軍將依舊沉默,無人附和胡師耽。楊玄感面色陰沉,一言不發,這讓軍將們無所適從,不敢輕易發表意見,畢竟突然變計對楊玄感的威信來說是個打擊,雖然李密、胡師耽先後表明立場,但最終決定權還是在楊玄感手上,如果楊玄感固執己見,拒不采納,白發這個計策也就泡湯了,最多也就是起一個警示作用,讓大家在決戰時小心謹慎,不要為了報仇而盲目衝動。

 就在這時,楊玄挺說話了,“阿兄,白發的決戰之策有很多可取之處,為了確保決戰的勝利,我們應該取長補短,只要有利於決戰,我們就應該采納。”

 “阿兄,某也建議采納一部分白發之策,這更加有利於我們全殲西京大軍。”楊積善看到楊玄挺持支持態度,馬上緊隨其後。

 楊氏兄弟的態度當即改變了帥帳內的緊張氣氛,諸軍將紛紛發言,大都支持以白發之策進行決戰。

 楊玄感從善如流,很快做出決定,“以白發之策重擬決戰布署。”

 六月二十七,上午,河北討捕大使崔弘升率軍越過永濟渠,由陸路向汲郡首府汲城急速前進。

 同一時間,涿郡副留守、武賁郎將陳棱亦率軍離開湯陰城,沿著大道南下,向汲郡首府汲城大踏步前進。

 這是昨日崔弘升和陳棱離開齊王大營後,共同做出的決策。

 昨日齊王在周法尚的威逼下,不得不做出了三日內攻陷黎陽、打通永濟渠的承諾,然後周法尚就匆忙離開,遵照行省的命令去救援東都了。崔弘升和陳棱十分被動,接下來怎麽辦?繼續駐兵內黃和湯陰,“監控”齊王?似乎沒必要了,周法尚封鎖了大河水道後,齊王已不可能進京,只能利用大運河最大程度地詐取政治利益,而周法尚向齊王做出的妥協,正是把支援滎陽的重任交給了彭城留守董純,實際上就是把通濟渠的控制權拱手讓給了齊王,讓齊王擁有足夠“資本”去訛詐聖主。

 既然周法尚已經把未來的黎陽局勢布署好了,崔弘升和陳棱當然沒必要繼續留在黎陽戰場得罪“齊王”了,所以兩人商量了一下,決定火速趕赴汲郡首府汲城,一則遠離黎陽戰場,與齊王保持“安全”距離,並向齊王表明自己的“配合”之意,二則就近與河內、滎陽保持密切聯系,以便及時掌握京畿訊息,同時與周法尚以及水師保持高度默契,只要形勢對楊玄感不利,對關隴人不利,只要周法尚開始傾盡全力殺向東都,他們就隨後跟進。

 至於行省方面,因為關隴人控制了很大一部分決策權,導致山東人和江左人對行省命令始終抱著警惕之心,若其命令不利於自身利益,則陽奉陰違。 現在各路支援大軍統帥中,周法尚最為聖主信任,權勢最大,因此崔弘升和陳棱當然要唯其馬首是瞻,亦步亦趨,以免在政治上犯錯,而行省亦會緊緊盯著周法尚,萬事謹慎。

 同日,大河南岸白馬城,彭城留守董純率軍西進,開始向滎陽進發。

 六月二十七,午時,河北魏郡,洹水上遊的靈泉城外,李子雄和陳瑞、韓曜等聯盟高層第一時間接到了幽州軍離開湯陰城南下而去的消息。

 李子雄毫不猶豫,當即提出建議,火速北上,郝孝德、劉黑闥率軍先行,聯盟大總管府和輜重營居中,王薄和霍小漢率軍殿後跟進。

 陳瑞、韓曜非常果斷,馬上以大總管府的名義下達北上命令,並請太行豪帥王仁德相機於湯陰、安陽一線活動,以吸引官府注意力,同時請另一位太行豪帥楊公卿於滏陽、邯鄲一線活動,以酎合聯盟大軍急速北上。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