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戰隋》第986章 底線
韋福嗣稍作沉吟,考慮到保全齊王就是保全自身利益,齊王無論如何不能敗在東征戰場上,所以不得不耐心解釋了一番。』Δ』獵Ω文網Ww『W.』LieWen.Cc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十幾萬中土大軍殺過遼水,滅亡不了高句麗。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先帝東征高句麗開始,到現在中土事實上已經三次攻打高句麗了。第一次由漢王楊諒為統帥,高熲、王世積和周羅喉輔佐,三十萬大軍水6並進,結果戰船傾覆於海上,死傷慘重,無功而返。第二次由聖主為統帥,宇文述、於仲文、來護兒等一大幫衛府統帥輔佐,號稱百萬大軍東征,水6並進,結果薩水大敗,將近二十萬將士死傷殆盡,大敗而回。第三次還是由聖主為統帥,宇文述、楊義臣等輔佐,二十多萬大軍水6並進,結果受阻於遼東城下,打了兩個多月死傷數萬將士,眼看就要攻克了,結果楊玄感在國內動了東都兵變,遠征軍不得不撤,功虧一簣。

 由此證明,此次聖主的第三次東征,也就是中土第四次攻打高句麗,如果只有十幾萬軍隊,再加上前所未有的惡劣的國內外大環境的掣肘,根本就不可能滅亡高句麗,哪怕高句麗已經傷痕累累,奄奄一息,但它全民皆兵,還有源源不斷的將士,還有堅忍不屈的意志,而更重要的是,它還有靺鞨族這個遠東盟友,還有新羅和百濟這兩個小兄弟。唇亡齒寒,高句麗滅亡了,遠東霸主灰飛煙滅了,遠東諸族是否還有未來?還有希望?面對中土這等龐然大物的入侵,遠東諸族固然無還手之力,但在高句麗拚死抵抗之際,兔死狐悲,這些蠻夷小族或許就會暗中出手相助,行險一搏。

 “中樞之所以遲遲不能做出第三次東征之決策,原因雖然非常複雜,但其中最關鍵的還是軍隊數量嚴重不足,如果從各地鷹揚府抽調,關隴、山東和江左等地的鎮戍力量必然會進一步削弱,必然會影響到地方戡亂,一旦國內叛亂掀起大潮,國內形勢急驟惡化,南北大運河因此斷絕,後果就嚴重了,到那時不要說東征無法繼續,西疆和北疆的鎮戍安全亦會受到影響,甚至南北大戰我們都有可能輸掉。”韋福嗣歎道,“聖主和中樞之所以向安東妥協,李平原之所以東山再起,白賊的陰謀詭計之所以得逞,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安東有十萬大軍,而這十萬大軍不但可以影響乃至決定第三次東征的成敗,也直接關乎到了南北大戰的勝負。”

 齊王驚訝了,“安東有十萬大軍?你當真相信安東有十萬大軍?”

 “當然。”韋福嗣毫不猶豫地說道,“某的確不相信白賊,但某不能不相信裴世矩。”

 齊王啞口無言,稍遲,他疑惑不解地問道,“安東哪來的十萬大軍?”

 “之前安東的確沒有十萬大軍。”李善衡看了他一眼,無奈歎道,“只是當飛狐叛軍出關之後,安東就有十萬大軍了。”

 齊王再次失語。他明白李善衡的意思,本來他有個非常好的機會,可以以戡亂剿賊之名,把飛狐叛軍收為己有,甚至李風雲出塞之際,就已經把這個機會拱手相送了,其後飛狐那邊也翹以待,但若想抓住這個機會,他就要付出與聖主公開對抗乃至決裂之代價,而他不想激怒聖主,更不想與聖主正面對抗以致父子反目、血脈相殘。

 但他並不後悔,每個人都有底線,他的底線就是不能背叛父皇。之前楊玄感兵變的時候他雖然也有些蠢蠢欲動,但最終還是成功扼殺了心中的“惡魔”,而對於李風雲所獻的北上展大計,他也始終抱著戒備和懷疑,畢竟漢王楊諒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或許漢王楊諒本身並不想爭奪皇統,不想與哥哥手足相殘,無奈身邊的陰謀家太多,陷阱詭計不計其數,最後身不由己走上了不歸路。

 現在回頭看看,齊王覺得自己的選擇很正確,底線就是不能逾越,必須忠誠於中土,忠誠於聖主,而自己因此得到了豐厚回報,父皇“獎賞”自己一個內史令,成為中樞最核心成員之一,由此可見父皇即便還沒有原諒自己在政治理念上與其背道而馳,但最起碼已經開始認可自己的才能和承認自己的成績,這是個好的開始,接下來只要自己不辜負父皇的期待,未來還是大有可為。

 齊王端正了心態,平靜說道,“在孤看來,安東這十萬大軍,終究還是聖主的囊中之物。”

 韋福嗣面無表情,眼裡卻掠過一絲鄙夷。

 李善衡接著歎了口氣,“白賊以十萬大軍遠征高句麗,其目標不言而喻,就是以滅亡高句麗來壯大自己,所以即便東征戰場是個陷阱,他也會義無反顧地跳進去,只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誰才是東征戰場上的黃雀,那就不得而知了。”

 齊王輕蔑笑道,“難道在你看來,白賊才是那隻黃雀?”

 李善衡猶豫了一下,終究沒有忍住,毫不客氣地答道,“怕就怕白賊不是一隻黃雀,而是一頭衝進戰場的洪荒猛獸。”

 齊王嗤之以鼻,“洪荒猛獸又如何?難道他還能一口吞下高句麗?”

 李善衡看了齊王一眼,神情凝重,十分嚴肅地說道,“如果他一口吞下了高句麗呢?”

 齊王本想駁斥,卻看到韋福嗣同樣是鄭重表情,立即意識到自己可能把事情想簡單了,於是問道,“你為何有這種推斷?”

 李善衡站起來,走到案幾邊,攤開一卷東北疆的軍事地圖,然後在齊王的注視下,在地圖上緩緩畫了一個圈。

 齊王霍然醒悟,“割據稱霸?“

 “白賊的北上展大計,實質就是割據稱霸。”李善衡指著地圖說道,“白賊已經拿下安東,如果再橫掃高句麗,把安東、遼西和遼東連成一片,他就贏得了一塊廣袤的立足之地。”

 齊王將信將疑,但這時韋福嗣開口說了一句話,讓齊王啞然無語。

 “去年在黎陽,李風雲曾預測,聖主將動第三次東征,結果應驗了。今年李風雲又告訴我們,明年夏秋之際南北大戰將轟然爆,如果也應驗了,衛府大軍雲集於長城一線,與突厥人激烈廝殺,那麽安東、遼西和遼東這一塊還能剩下多少鎮戍軍?”

 這個意思很直白,李風雲既然借助第三次東征橫掃高句麗,那麽也就必然會借助南北大戰割據東北疆,因為人家遠見卓識,又擅長抓住戰機,並且野心勃勃,可想而知未來結果是什麽。

 也正因為如此,李風雲根本就不怕東征戰場這個陷阱,因為他打得起,打輸了大不了逃回安東做馬賊,但聖主打不起,即便打贏了,遠征軍也是損兵折將、傷痕累累,那麽明年如果南北大戰爆了,怎麽辦?聖主和中樞是否承擔得起輸掉南北大戰的嚴重後果?

 齊王越聽越不是滋味。自己的左膀右臂,卻對白賊推崇備至,這就不對了,這明顯就有玄機啊。

 “你們有話想說。”齊王歎道,“既然想說,那就說吧,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孤洗耳恭聽。”

 韋福嗣和李善衡互相看看,不約而同地點點頭。齊王溫室裡長大,生性懦弱,對血腥殘酷的政治鬥爭有一種自本能的畏懼,但這並不代表他願意束手就縛、任人宰割。

 “大王,這是一個陷阱。”韋福嗣手指案幾上的詔令,字斟句酌地慢慢說道。

 齊王略略皺眉,問道,“內史令?還是遼東撫慰大使?”

 “兩者俱是。”

 齊王神情漸漸陰鬱,良久,又問道,“計將何出?”

 齊王是被動的,就像這次聖主詔令其率軍東征,他不能不去,不去就是抗旨,抗旨等同謀反,除非他孤注一擲破釜沉舟,豁出去了,否則他就只能低頭。同樣,到了東征戰場上,如果聖主要召見他,要把他留在行宮,他也是無力反抗,畢竟他的軍隊忠誠於聖主,聽聖主的指揮,就算他躲在軍隊裡不出來都不行,無處藏身。

 “將計就計。”韋福嗣說道。

 齊王略感驚愣,目露惶恐之色。他畏懼聖主,更害怕返回東都,但若將計就計,他就必須回到聖主身邊,必須返回東都,如此一來他隨時都會再遭囚禁,再入樊籠。

 “大王有戡亂剿賊之功,有平定楊玄感叛亂之功,有開疆安東之功,如果再在東征戰場上立下戰功,則於情於理於法,聖主在短期內,尤其在南北大戰結束前,都不會打擊大王了,相反,聖主會委大王以重任,向兩京傳遞出大王已東山再起之訊息,從而有效緩解兩京之間的激烈鬥爭,以便兩京一致對外,集中力量打贏南北大戰。”

 “然後呢?”齊王問道,“接下來怎麽辦?”

 韋福嗣欲言又止,而李善衡猶豫了一下,開口說道,“據某所知,白賊對南北大戰的結果十分悲觀。”

 齊王惱怒了,“白賊的胡言亂語,你們也相信?”

 “我們的確不相信白賊。”韋福嗣歎了口氣,“但我們相信裴世矩。”

 齊王還想怒叱,李善衡又及時補了一句,“大王,聖主和中樞為何向安東妥協?裴世矩西行歸來後,為何又急匆匆趕赴安東,甚至連除夕之夜都馬不停蹄?”

 “你想說什麽?”齊王一時想不明白, 直接挑明問道。

 “裴世矩西行成果,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糟糕,甚至,根本就沒有成果,他得到的可能是一堆空頭承諾。”李善衡說道,“否則,聖主和中樞絕無可能在安東軍權上做出讓步,裴世矩更不會日夜兼程急赴安東,而白賊更不會率十萬大軍遠征高句麗。這些極度不合理之事先後出現,最合理的解釋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打贏南北大戰不惜代價了。”

 齊王有些難以置信,“你是說,東、西兩部突厥可能會聯手入侵中土?”

 “大王,不是可能,而是肯定,東、西兩部突厥肯定會聯手入侵中土。”

 齊王恍然大悟,總算明白韋福嗣和李善衡所謂的“將計就計”是什麽“計”了,毫無疑問是陰謀詭計,為了他們個人和集團利益,不惜犧牲中土和國祚之大利,而這是齊王所不能容忍的,是他的底線所在。相比起來,他寧願被聖主囚禁,寧願政治生命斷絕,也不願中土輸掉南北戰爭,不願中土生靈慘遭塗炭,畢竟這是他楊氏的國,是他楊氏的家,是楊氏的根本利益所在。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