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你們現在可能還不是很明白,現在我只要你們記住,知識是可以改變命運的,這個命運,除了改變你們自己的外,還可以改變國家的命運。【】”
“我們讀書,學知識,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將來,也是為了國家的將來,我們有了將來,國家才會有未來。”
“以前的人,他們都已經老了,現在,國家的未來就掌握在我們的手中。因為我們年輕,我們可以學到他們永遠都學不到的知識,有了這些知識,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改變國家,改變全世界。命運,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為了自己而讀書,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幾個小孩,就是年紀大的,也被林安松感染了。
當下,就當著林安松的面發誓,以後在也不學八股文了,甚至從書包中,拿出寫好的八股文,全都撕掉。
“我保證,你們絕對不會後悔。”
和這些少年說完話後,林安松又寫下了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寫下的一段話,將之貼在學校門口。
學校大門兩邊,一邊掛著日後開國總理寫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一邊貼著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R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乾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梁啟超的變法有很多的問題,失敗是注定的,但是不可否認,梁啟超的才學,在這個時代,是首屈一指的,沒有多少人可以與之比肩。
林安松也不敢將全篇的少年中國說全部抄錄下來,只能摘取這一小段,畢竟,前面很多地方指出了清政府的**。
林安松要想把學校繼續開下去,還是要稍微避開一點。
想要學校打開知名度,除了發傳單外,這些內在的文化也是不能少的。
還有就是名人大儒了。
如果學校有名人來坐鎮,將會吸引更多的人前來。
但是林安松的學校,可不是傳統的學堂,是無法參加科舉的,那些名人,林安松也去請過,但是林安松想請的,沒人願意來。
那些林安松不滿意的,倒是有很多要來的。
這些人,名氣雖然有一點,但學問確不是林安松需要的。
林安松更希望梁啟超康有為這樣的人來教書。
但是,他們的心思也是在從政上,卻是沒想當個教書先生。
林安松的節選自少年中國說的那一小段貼到學校外面後,當天就傳開了。
特別是有一點文學基礎的人,念了莫不是心情激蕩,欲扶搖九天。
這一篇是梁啟超的散文,前面大部分的文字對於大字不識的老百姓,比較晦澀難懂,但是這最後兩段,寫的氣勢雄渾,而又淺顯易懂,就算是山野農夫,聽人講一遍,也能明白其中精意。
當天,就有人聽說之後,前來瞻仰。
甚至有很多人想要留下來,在這裡學習,要在這裡進步。
學校的學生本就沒招滿,林安松自然不會拒絕。
接下來的日子,每天都有人過來,但是每天也有人失望而離開。
他們看到少年中國說,心情激蕩,熱血沸騰下,要加入學校。
但是幾天之後,沸騰的血Y冷卻了,一想到留在這裡,無法參加科舉,與他們的人生目標大相徑庭,隻得離開。
除了學生外,也有一些老夫子聽聞之後,前來觀看。
這些人,有的認同,有的卻是搖頭,說林安松大放厥詞。
對於這些人,林安松不在乎他們的看法。
他在意的是,那些思想已經在轉變,在進步的人。
中國,落後的不僅僅是國力,還有被禁錮的思想。
需要他們來解開。
幾天后,林安松終於等到了一個人。
譚嗣同,戊戌變法中遇害的六君子之一。
是參與戊戌變法中最讓林安松敬重的一人。
本來戊戌變法失敗後,他是可以和梁啟超康有為等人一起逃出去的。
但是他沒有逃走,願意用自己的鮮血,喚醒人民。
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雖有才學,但是在這氣魄上,卻是遠遠比不上譚嗣同。
譚嗣同也是官宦子弟,他老爹是湖北巡撫,大清朝的封疆大吏。
被捕後,譚嗣同在獄中留下了一首獄中題壁詩。
望門投止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功罪後人論。
比起梁啟超,譚嗣同的氣概是有了,但是文采卻是不如梁啟超。
逃往日本的梁啟超得知譚嗣同寫下這首詩後,將後面兩句給改了。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不過,梁啟超的這一句我自橫刀向天笑也是抄襲太平軍秦王苗沛森的一首詩歌。
但是梁啟超這一手題壁詩被他一改,氣勢就完全不同了,就算苗沛森的那首原詩《秋宵獨坐》也大不如。
戊戌變法的這群人,才學有,思想也是當今中國最為開放的一群人。
但是他們都是底層上來的,就算譚嗣同這個官二代,從小到大並沒有在廣場上混過,大多都在遊學中。
他們的政治智商都很低,完全無法和清朝的那些已經在官場臣服數十年的人相比。
他們提出的變法是好的,但是太過激進,手中還沒權。
這群人中,官職最大的康有為,也只是一個六品的小官,拿什麽和那些一品二品三品的大員鬥。
戊戌變法之所以失敗,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他們這群人的不成熟,急功近利。
雖然,譚嗣同有很多的不足,但這並不妨礙林安松欣賞他。
林安松心中是很希望譚嗣同留下來的。
他的才學是比不上梁啟超,但是他比梁啟超更能感動身邊的人。
他被捕入獄後,他的好友大刀王五甚至要去劫法場。
他是晚清的思想家,政治家,但是身上卻有這江湖兒女的豪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