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歧亭城內的呂仲肅和戚昕率領守軍打退了一千隋軍銳卒的突襲,卻聽到了楊素已率四隻五牙巨艦突破了三道鐵鏈封鎖,正在駛過歧亭一帶江面,向下遊駛去的消息。
兩人情知如放楊素率領的隋軍艦隊順利通過歧亭江域,進入大江中遊,對南陳沿江防線將造成致命的打擊,他二人勢必受到極其嚴厲的處罰。
在此危急關頭,呂仲肅明智地交出了南陳水軍的指揮權,請求戚昕率領歧亭水軍的數百隻青龍戰船拔錨啟程,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將隋朝水軍攔截在大江上遊。而呂仲肅本人則吸取了戚昕狼尾灘之敗的教訓,親率麾下的陸軍兵馬在大江北岸嚴陣以待,準備迎擊來犯的隋陸軍兵馬。
戚昕本是後梁國中數一數二的水軍大將,極擅率領水軍作戰。他從呂仲肅接過南陳水軍的最高指揮權,率領停泊於歧亭附近碼頭的青龍戰船出港迎敵時,楊素親率的四隻先鋒五牙巨艦已經通過了歧亭江面。
戚昕見此情形,果斷地命令南陳水軍以一半的兵力、戰船橫插敵後,切斷隋軍先鋒和其艦隊主力的聯絡,爾後親率另一半的戰船對四隻五牙巨艦展開了圍攻,意欲全殲隋軍先鋒。
楊素本人就在第二隻五牙巨艦上,眼見歧亭的南陳水軍出動數百隻青龍戰船圍攻了上來,當即傳令先鋒各艦,盡量避免使用弓箭射殺敵船上的軍士,專一使用拍竿擊沉對方的戰船,震懾南陳水軍的軍心。
四隻先鋒五牙巨艦上的統軍將領得令,遂命各自艦上的拍竿撤去竿衣,裝填上面盆大小的石塊,待敵軍青龍戰船進入射程,則齊聲呐喊一聲:“放”。
但見近百塊巨石齊刷刷地從隋軍五牙巨艦船舷兩側安裝著的高達數十丈高的拍竿中拋射而出,在江面上畫了道長長的弧線,直砸向斜刺裡駛來的數百隻青龍戰船。
青龍戰船上的南陳水軍將士還沒等看清對隋軍五牙巨艦上拋射出來的是什麽東西,耳畔間就聽到腳下發出“呯”地一聲巨響,緊接著就聽甲板上有同伴驚叫道:“甲板被砸出了個大窟窿,戰船要沉了。”話音未落,又一塊巨石砸中了這隻青龍戰船,船上的南陳將士連跳船逃生的機會都沒有,便一起隨船沉入了江中。
一連幾輪拍竿進攻過後,戚昕率領的數百隻青龍戰船有多一半喪失了戰鬥力,不是戰船被拍竿拋射來的巨石擊中擊沉,就是戰船上的將佐被對方五牙巨艦上不斷拋射來的巨石嚇破了膽,不待主將下令,就命水手掉轉船頭,撤出了戰場。
同時,戚昕派去切斷隋軍先鋒和主力聯絡的那一支船隊雖沒有受到五牙巨艦上的拍竿拋石進攻,卻陷入到了數千隻黃龍戰艦的包圍圈中,未及向隋軍主力發起進攻,就淪落到了四散撤退的境地之中。
戚昕心知自己率軍一敗於狼尾灘,二敗於歧亭江上,即便活著逃回建康,也難保不會被處死,眼瞅著自己率領出征的數百隻戰船在對方四隻五牙巨艦猛烈的拍竿攻勢下連還手之力都沒有,便被打得潰不成軍,敗勢盡顯,不由得仰面長歎一聲,拔出腰間佩劍,就欲自盡。
結果,被幾名親兵死命攔下,苦苦哀求他識時務者為俊傑,向隋軍投降。戚昕左思右想,再無別的路可走,遂撒手扔劍,向楊素投降了。
楊素率領隋軍主力艦隊,全殲了歧亭南陳水軍,收降了南陳水軍大將戚昕,貫通了大江上中遊的水道,歧亭守將呂仲肅聞報後,主動放棄了歧亭,走陸路一路逃回了荊門。
楊素率領隋朝西路伐陳大軍,接連突破狼尾灘、歧亭兩道防線,進入大江中遊的消息迅速傳回了南陳帝都建康。
陳叔寶正在孔范的極力竄掇下,在建康城外盛集水陸三軍,召開誓師大會,準備與隋朝大軍決一死戰,乍聞楊素大軍接連戰敗南陳號稱天下第一的水軍,已進入大江中遊的軍報,不由得心慌意亂,急召蕭摩訶、任忠、魯廣達一班前朝宿將緊急商議對策。
早在陳叔寶采納孔范建言,欲將九江下遊的南陳水軍集中調回建康,準備與大江北岸的隋東路主力展開正面決戰前,蕭摩訶、任忠、魯廣達這三位南陳宣帝一朝的名將就先後向皇帝上書,反對放棄下遊沿江的防守,將軍隊主力盡集中於建康一地,可當時陳叔寶頭腦發脹,一味迷信於孔范向他鼓吹的集中兵力一戰退敵的論調,對諸將的上書勸諫視若無睹,堅持將大江下遊的南陳軍隊主力調回了建康,準備誓師大會之後,即冊任孔范為全軍主帥,與北岸的楊廣決一死戰。
結果,在這次緊急召開的軍事會議上,幾位前朝宿將之間又產生了嚴重分歧。
曾在陳叔寶登極繼位之初,因率軍迅速平定始興王陳叔陵叛亂而頗受陳叔寶信任的蕭摩訶力主兵來將擋、水來土屯,建言陳叔寶抽調率軍駐扎於九江的嶽陽王陳叔慎西進,會同湘州刺史陳慧紀等將領對隋西路軍實施攔截,由周羅喉暫代陳叔慎執掌九江駐軍,阻止隋中路軍向大江下遊推進,與隋東路軍會合,對帝都建康形成合圍之勢,而現已集中於建康之水陸兵馬則在建康四周嚴密布防,一俟北岸楊廣率領的隋東路軍渡江來攻,即給予迎頭痛擊,確保帝都建康萬無一失。
客觀地說,蕭摩訶給陳叔寶進獻的這條應對之策中規中矩,如上、中、下遊三路人馬都能對來犯的隋軍施以有效的阻截、攔擊,倒不失為一條保國安邦的良策。
然而,這條應對之策的最大不足就在於上遊一路已被隋西路軍突破,無險可守,而一旦使隋中、西兩路大軍在大江中遊實現會合,勢必給下遊核心區域的防守增加極大的壓力,甚至有可能帶來滅頂之災。
所以,另一位南陳名將任忠任蠻奴針對蕭摩訶所獻計策中的不足之處,向陳叔寶獻上了他的退敵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