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宦海風流》人物篇 第8章
人物篇 第八章

 第八章

 二十五、【周念宗】

 周念宗就是慧帝的老爸。是大周朝第八位皇帝,在位十三年(大宗元年—大宗十三年)。

 相比傳奇皇帝—周世宗,念宗同樣是一位極富爭議的皇帝,他的關注點在於他身上的那些未解之謎。

 第一個謎,就是他的太子之位,是否來得正統。這個謎底,又關系著一位才華橫溢的皇統繼承人的暴斃之謎。

 念宗的父親是周朝第七代皇帝周順宗,念宗是第九子,按照“立嫡立長”的傳統思想,似乎萬萬輪不到他繼承皇位。事實上,念宗之前的幾位兄長,其中不乏聰慧伶俐者,頗得順宗喜愛,如皇長子武承坤和相王武承裔。

 太子稱為儲君,是皇位的繼承者,是國家未來的領導者,因而立太子是各朝最重要的大事。周順宗與歷代帝王一樣,十分重視太子的選擇和培養。然而當他開始挑選合適的太子人選時,麻煩就接踵而至。

 首先說武承坤,武承坤是順宗長子,其母雖然不是皇后。但也尊為賢妃,地位不低。

 武承坤自小就得到良好教育,仁孝謙謹,對士大夫十分有禮貌,能體察民間疾苦,深得中外人心。順宗很喜歡他,想盡一切辦法培養他的辦事能力。當順宗兩次出幸東都時,都下詔讓他監國。

 從這些地方看,順宗是有過立武承坤為太子的打算。但是,當時皇后家族的勢力很大,順宗害怕受到阻撓,於是一直沒有將這種想法正式提上議程。

 再說相王武承裔,武承裔和念宗武承棟一樣,都是皇后所生,武承裔為大,是順宗第三子。

 幼年的承裔十分聰慧,順宗和皇后看在眼裡,特別喜歡。順宗特意挑選了德高望重的韋綱為太子太師,負責承裔的教育。

 韋綱是個老夫子,每每以儒家君臣父子之道灌輸給承裔,上課時“辭色慷慨,有不可奪之志”。年幼的承裔好像是真的懂了,“未嘗不聳然禮敬”,對他十分敬重。

 順宗看到師徒倆是這樣的認真勁,心中十分滿意。為了讓承裔從小培養執政的能力,順宗還讓承裔處理一些簡單的政事,而承裔解決起來十分果斷。頗識大體。

 然而承裔生長於皇家深宮之中,沒有接觸民間疾苦,眼光短淺的毛病漸漸顯現。皇太子無比尊貴的地位,加上他自我感覺很好,日漸染上奢侈、散漫的紈絝惡習。他張口閉口是忠孝,人前也顯得十分沉穩,但背地裡卻十分喜好聲色,與一幫小人浪蕩無度。由於他很會偽裝,許多朝臣都受他蒙騙,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只有母親崔皇后嚴厲的目光盯住他時,才感到有所畏懼。

 崔皇后是一個非常古板嚴肅的人,她最討厭的就是男人“花心”的毛病,在後世一些傳奇小說中,她被形容為當時最有名的妒婦。

 她對周順宗監視得很緊,很少準他臨幸別的嬪妃。看到諸王及朝士有妾懷孕的,一定要讓順宗狠狠訓斥他們一頓。

 皇后是這樣的性格,自然不喜承裔愛好女色,於是在順宗面前經常責罵這個兒子的不爭氣。

 順宗這時也發覺他問題很大,不過並沒有想放棄承裔,認為他還很年輕。盡管身上有一些劣習,但還可以改掉,畢竟他還有可塑性,只要有好的老師指點,應該會成為一個好太子的。

 韋綱病逝後,順宗將教育的重任落到了太子左、右庶子於志寧、崔百藥的肩上。崔百藥發現承裔頗為留意典籍及愛好嬉戲,曾寫了一篇《讚道賦》,以古代太子成敗之事諷諫承裔,得到順宗的讚同。

 然而要讓承裔真的聽崔百藥的勸導,已經不太可能了,他依然故我。兩年後,崔百藥灰心離職。

 之後,順宗又煞費苦心地挑選了中書侍郎杜正元為太子右庶子。杜正元以直諫而聞名朝野,順宗想讓他與於志寧一起共同輔導太子。順宗最初還親臨東宮,了解承裔的學業進展。這時承裔得了腳疾,不能上朝,就避開了順宗對他的直接監督,一批群小乘機來到他身旁,yin*他更加走向嬉戲荒誕。杜正元、於志寧的直言相勸都無濟於事,承裔根本聽不進他倆的話了。

 順宗知道後,十分不滿。盡管如此,他還是沒有喪失對他的希望,又挑選了名儒孔穎達為太子右庶子,想加強品德方面的教育,讓承裔改正缺點。孔穎達十分負責,一見到承裔有問題,馬上板了臉進諫,可承裔卻嘻皮笑臉,習性如故。

 這時。順宗的身體出了一些問題,大臣們憂慮國無儲君,恐怕有突然變故時,國家會陷入動蕩不安的局面,於是奏請順宗早立太子。

 順宗其實早就在考慮這件事,但是一直沒有下定決心,當時,他最屬意的兩個兒子就是皇長子武承坤和相王武承裔,這從他和宰相於志寧的談話中可以看得出。

 史官記載,當時順宗詢問於志寧對兩位皇子的看法,於志寧不偏不倚,分別點出他們的優缺點。順宗接著又問太子人選,於志寧的主張是應立相王武承裔為太子。他的理由是,嫡子為尊,自古以來,嫡長子就是最正統的皇位繼承人。

 也許,於志寧還有自己的打算,因為於志寧也做過武承裔的老師,自己的學生當了皇帝,他面子上也有光。

 這個時候,後來的念宗武承棟,還完全不在順宗的考慮范圍之內,他這一年只有十六歲。沒有資格和兄長們爭奪皇位。

 順宗最終沒有接受於志寧的提議,他或許是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當時的朝臣們在立儲之事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大家各持己見,爭吵不休,生性優柔的順宗於是更加猶豫不決;另一方面,相王武承裔的母親—崔皇后竟然也不同意立他為太子,這就讓順宗更加為難。

 但是,一個不容懷疑的事實是,直到此刻。順宗依然對武承裔抱有期望。泰豐七年,順宗再次為相王武承裔更換老師,這一次,他任命久負賢名的武澄宇為太子右庶子。

 不過,這一次,順宗失望得更加徹底,武澄宇向他匯報了一些嚴重的問題,都是關於武承裔荒唐透頂的一些事跡。

 有關武澄宇的報告,因為涉及皇室隱秘,並沒有記錄史冊中,而後來武澄宇被殺後,這段故事也成為未解之謎。

 最可信的一個版本是:喜好胡風的武承裔,在東宮招來上百人扮作突厥人,奏胡樂,跳胡舞,揮舞著胡人的狼旗,還搭個胡人的氈帳,摹仿胡人的軍事布陣,手中拿著胡人的短劍廝鬥,甚至還讓人燒柴烤著全羊,拔出佩刀一點點割著吃。他自己還比作是可汗,假裝突然死了,讓眾人依胡人風俗在死屍邊上嚎陶大哭,將東宮弄得一片烏煙瘴氣。

 承裔一次又一次地辜負了父親的期望,看著兒子的這副模樣,順宗內心十分焦慮,父子骨肉親情日趨淡漠,日子一長,順宗生出了厭惡之情。

 這個時候,順宗終於堅定了立武承坤為太子的念頭,開始為他的順利上位鋪路。

 順宗對武承坤異乎尋常地寵異起來,並在各方面給武承坤不少優待,每月給魏王武承坤經濟上的供給超過了任何皇子。武承坤被封為相州大都督,卻不赴任,可以留在京城。後來為了往來方便,順宗乾脆讓武承坤移居皇宮大內的武德殿,還特令魏王府設置文學館。泰豐八年、九。順宗兩次東巡洛陽,都令武承坤以親王身份監國。之所以要這樣做,順宗主要是想漸漸樹立武承坤的威信,為有一天迎立太子作好準備。

 但是就在泰豐九年,發生了一件事情,不得不讓順宗暫時打消了立武承坤為儲的念頭。

 正值壯年的武承坤,得了一種被稱為“癆”的疾病。癆就是結核病,一種由結核杆菌引起的傳染病,在古代是很難治愈的,常常會致人於死地。

 讓順宗稍感安慰的是,武承坤的病情並不重,於是他準備從洛陽回來後,就將立他為太子之事正式向幾名重臣宣布。

 可是當順宗在泰豐九年年底返回長安時,得知的噩耗卻是武承坤已經病入膏肓。

 按照當時官方的記載是,由於武承坤帶病理政,以致太勞累了,加重了病菌的侵襲,最終致使病情惡化,死在了合璧宮。

 可是,其中有很多疑點,不管是當時還是後來,都沒有搞清楚。最重要的是一點是,順宗事後著人調查,竟然發現有兩名禦醫先後開錯了藥,癆病本應慢慢調養,可是這些藥卻是猛藥。

 這件古怪事調查到後來,順宗突然讓人停止了繼續追查,最後,只是將兩名禦醫及負責皇室飲食起居的內坊令砍了頭,便草草了事。

 關於武承坤的死因之謎,後來民間流傳很多版本,其中多個版本都有似同之處,就是武承坤的死和三個人有關,這三個人就是:崔皇后,念宗武承棟,還有當時掌管禁宮諸事的大太監高師成。

 最為後人接受的一點:武承坤不是病死,而是被人有計劃有步驟地毒死的。

 有人還繪聲繪色地假設出了其中的情節:隨著武承棟的漸漸長大,崔皇后對這個酷似自己性格的幼子愈加疼愛,也起了立他為太子的心意,當時,相王武承裔已經為順宗所厭,那麽對武承棟威脅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武承坤,要讓武承棟順利上位,除掉武承坤是當務之急。

 崔皇后當時在宮中擁有很高的聲望,而高師成也是她一手提攜起來的親信,要謀害在禁中辦公的武承坤,高師成是最佳人選,於是崔皇后秘令高師成對武承坤下了毒手,巧妙地利用藥物相克之理,治死了武承坤。

 如果這個猜測成立,那麽也可以很好地解釋為順宗會讓調查人員停止辦案,崔皇后及其家族在朝中擁有很大的勢力,木已成舟下,順宗為了大局著想,也只有采取息事寧人的做法。

 當然,這只是後人的一種猜測。事實上,也有後世學者認為,武承坤應該是正常病死的。因為崔皇后真要讓武承棟當太子,她犯不著一開始就采取這種太過激烈太過冒險的手段,依照她對順宗的影響力,她完全可以先試著說服順宗改變心意。

 再者,崔家及其附庸的勢力,在朝野中的力量是很大的,順宗當年之所以能以皇叔身份當上皇帝,也是靠了崔皇后的父親—宰相崔公佑的全力幫助。而崔公佑門生故吏遍及天下,他們要全力支持武承棟當太子的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無論後人怎麽猜度,隨著當事人的全部死亡,這件公案或許將像念宗皇帝身上的眾多秘密一樣,成為永遠解不開的迷。

 武承棟做了太子後,不過一年,周順宗又莫名其妙地突然死了。

 死的前一天,念宗對外宣布順宗病重,一天后就駕崩了,這使人覺得順宗的死像演戲一樣。有人提出,順宗是被念宗和宦官們害死的。也有人不同意,認為順宗是正常駕崩的,順宗和念宗關系還算融洽,根本沒有被念宗殺害的可能。

 周順宗的死因,根據《周史》、《資治通鑒》等書的記載是病死的,長期以來人們沒有懷疑。後來,史學界經過對正史和筆記小說的研究,在這個問題上有了突破,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順宗是被殺而死的。

 據史書記載,周順宗病重期間,尚書仆射楊懷素、兵部尚書武澄宇、中書侍郎崔鉉等因皇帝病重而入宮侍奉,太子武承棟也住進宮中的大興殿。

 武承棟見順宗的病情危在旦夕,就親手寫信給自己的娘舅崔鉉,讓崔鉉密切注意順宗的情況,並詢問今後該怎麽辦。不料崔鉉的回信被宮人誤送到順宗處,順宗看後非常震怒,認為武承棟是急不可耐想當皇帝了。

 順宗盛怒之下命令中書舍人柳述說:“召我兒。”

 柳述以為要召武承棟,順宗急忙糾正道:“承坤也。”大怒中的順宗要重立武承坤為太子,廢黜武承棟。

 柳述起草詔敕後,讓當時也在場的宰相楊懷素過目,楊懷素是個毫無擔當的人,不敢在這種時候獨自承擔責任,於是又將消息偷偷轉告給兵部尚書武澄宇。

 可是沒想到武澄宇早已成了太子的人(有人甚至推斷武澄宇早在當年誣毀相王武承裔荒唐之舉時已經暗中和武承棟勾結),結果,武澄宇一方面和楊懷素虛與委蛇,拖延時間,一方面派人立即將消息報告武承棟。

 武承棟馬上假傳聖旨,讓人關閉禁宮大門,並命親信左庶子張衡立即入大寶殿侍候順宗。張衡進入大寶殿,就把宮人和衛士全都趕出殿外。一會兒,張衡出殿宣布順宗已經駕崩。

 至於張衡是如何殺死順宗的,史書的記載有較大的出入,《大業略記》記載張衡以毒藥害死順宗,而《通歷》記載張衡“拉帝,血濺屏風,冤痛之聲聞於外,乃崩”。

 死法,明顯有出入,這也反映出那些認為念宗殺父的研究者內部也有不同觀點。

 但最大的不同觀點,來自“殺父派”的對立面,就是認為順宗是正常死亡、念宗無辜的一派研究者。

 他們認為,順宗的兩種死因都缺乏事實根據,第一條:說張衡是以毒藥殺死順宗的,但是真是中毒而死的話,為順宗發喪的那些重臣檢查屍體的時候,必能發現其中疑點,這一點沒有任何一本史書能夠提供證據;第二條,行凶的手段為“拉殺”,且“冤痛之聲聞於外”,這樣的暗殺也太過於明目張膽了。

 再者,順宗明知楊懷素沒有辦大事的魄力,怎麽可能讓他去執行改立太子的任務?同時,楊懷素也清楚武澄宇是太子集團的核心人物, 又怎麽愚蠢到會和他商議這樣的事情?

 除此以外,學者們認為還有許多理由可證明順宗並非念宗所殺。自泰豐十年春,身體欠佳的順宗已實際上退出政治舞台,這時念宗雖位居太子,實際上已成為攝皇帝。朝廷之事,“事無巨細,並付皇太子”,念宗用不著再冒殺父罪名;再者,順宗已病人膏肓,不久即將離開人世,念宗繼位已是時間問題,沒有必要再弑其父。況且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實在對念宗構不成任何威脅。

 基於以上種種疑點,某些學者認為,因為念宗是大周歷代皇帝中手段最殘酷的君主,他重用酷吏,獎勵告密,信奉嚴法治國,在他統治的十余年中,動不動就抄家滅族,人們普遍對他深惡痛絕,在記述順宗死因問題上不可避免要摻雜個人的思想感情,以期引起人們對武承棟的憎恨。

 順宗死後,武承棟即位,不久,他又為世人添加了不少可供議論的謎題。

 初登皇位的念宗,年齡剛20出頭,正是血氣方剛之時,他的父親為他留下了兩位德高望重的輔政大臣:尚書左仆射於志寧、中書侍郎兼同平章事崔鉉。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