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623章:策問時政
馮承平知道,若是小皇帝執意要選“道之以政德之論”這個題目,他是沒有辦法阻止的。?? 獵文?? ?   再說了,這個題目並沒有“綱”,還在儒家經典的范疇裡,也算是試論的經典題。只是爭議會大了些,只要是學習儒家經典的士子,有誰不說為政以德?這也是儒術的弊端了,老想著勸人行善,以身作則,使天下太平,他們哪裡曾想過,人性都是自私的,只要沒有了法,沒有了監督,這些道貌岸然的文人,暗地裡會做出什麽事都說不定哩!

 要是百姓個個都是張載那樣的大儒,懂得潔身自好,6承啟哪裡還用設什麽法?直接撒手不管國事都可以了,只是這可能嗎?很明顯不可能,哪怕儒術的最高境界是人人成神,人人成聖,那也不可能。人分善惡美醜,而設定律法,則是保護善人,懲戒惡人的。6承啟認為,律法不應該是以懲戒為目的,而且勸人行善,它是道德的底線,簡而言之,違反了道德不一定犯法,但犯了律法一定違背了道德。違反道德不一定有強製力約束你的行為,或為此行為作出賠償,但違反了律法就一定有強製力約束你的行為,並要你為此作出賠償。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糾紛,相應道德和律法也會隨之產生,本質也是為解決一些問題不管是道德,還是律法,其共同目的就是規范人的行為,解決衝突。道德是立法內容的重要淵源,但是道德卻是高標準行為,而律法卻是每個人,或者說是有人性的人遵守的底線。

 儒家講究法嗎?講究,哪怕孔子提倡的是“德主刑輔”,他一樣也是主張以禮治國,寓法於禮;注重倫理綱常,維護等級特權;倡導德主刑輔,先教後刑。後來孟子又進一步論述了這個觀點,荀子也在此基礎上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納入了儒家的體系之中,提出了“隆禮重法”,將禮法融合起來,使兩者相輔相成。

 但很可惜,自漢代以後,儒家子弟就擺明了不想遵法。他們需要的是無上的地位,甚至要和帝王平起平坐,所謂垂拱而治便是這樣。可這行得通嗎?憑什麽平民百姓要遵守律法,你們卻可以逍遙法外?所以文官集團和皇帝的矛盾,往往來源於此。皇帝是權力太大了,大到文官集團都控制不住,所以心理不平衡。你是皇帝,可以豁免律法;我是臣子,就不能豁免律法?那我憑什麽隻做臣子,不能做皇帝呢?正是因為如此,權臣要篡位,野心家要造反,都是想取得這無上的寶座。

 而在皇帝為九五至尊,一言九鼎的時候,那律法常常就會以帝皇的意志為轉移。打個比方,這個人明明犯了人命案,卻是個大孝子,殺人也是為了奪其錢財救母。誒,在愚孝的時代,這個事情還真會生。如果皇帝知道了,會怎麽判呢?只要皇帝不是6承啟,恐怕無罪釋放和殺頭都是五五開。

 為什麽會這樣?那就是因為以孝悌立國,最為重孝。而中華傳統,又是將忠孝放在一起的。你重孝,肯定就忠義,所以皇帝覺得你罪不至死,豁免你死罪。但被殺的人不就很冤枉嗎?冤枉,可沒地方申冤啊,這案子是皇帝斷的,你有本事翻案?等於水中撈月,世人都同情你,可官府不容的你。

 所以6承啟有感這個,決定憑借律法,要正確定義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什麽是值得提倡的,什麽是該捉拿下獄的……

 只可惜這個時代的人,大多對律法不感冒,九成九是法盲。哪怕是讀書人,也隻讀經典,不識律法。他們不知道什麽是害怕,所以敢伸手拿錢。他們因為無知,所以無畏。畢竟寒窗苦讀十數載,不就是為了升官財嗎!可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哪裡容的你胡亂伸手?

 這就是為什麽窮苦的讀書人做了官,比有錢人做了官還貪的緣故。他們一心想著升官財,哪裡知道頭頂上有一把叫做律法的利劍?

 馮承平是不知道6承啟心中所想,他只知道一旦出了這樣的題目,他的麻煩就來了。君臣沉默了良久,馮承平內心也掙扎了許久,才算是認命了:“既然陛下已定題目,那臣只能遵循旨意了。不過那策問一題,不知題目如何?”

 6承啟也早有準備,自那本奏折上拿出一張夾在裡面的紙,遞給了馮承平,說道:“朕早已擬好,都在上面了。”

 馮承平定睛一看,差點沒昏過去。只見這宣紙上面,寫了一段不算太長的話:“朕承祖宗之大統,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燭於理,志勤道遠,治不加進。夙興夜寐,於茲三紀。朕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闕政尚多,和氣或盩。田野雖辟,民多無聊。邊境雖安,兵不得撤。利入已浚,浮費彌廣。軍冗而稍練,官冗而小澄。庠序比興,禮樂未具。戶罕可封之俗,士忽胥讓之節。此所以訟未息於虞、芮,刑未措於成、康。意在位者不以教化為心,治民者多以文法為拘。禁防繁多,民不知避。敘法寬濫,吏不知懼。累系者眾,愁歎者多。仍歲以來,災異數見。六月壬子,日食於朔。淫雨過節,暖氣不效。江河潰決,百川騰溢。永思厥咎,深切在予。變不虛生,緣政而起。五事之失,六沴之作,劉向所傳,呂氏所紀,五行何修而得其性?四時何行而順其令?非正陽之月, 伐鼓救變,其合於經乎?方盛夏之時,論囚報重,其考於古乎?京師諸夏之表則,王教之淵源。百工淫巧無禁,豪右僣差不度。治當先內,或曰,何以為京師?政在擿奸,或曰,不可撓獄市。推尋前世,探觀治跡。孝文尚老子而天下富殖。孝武用儒術而海內虛耗。道非有弊,治奚不同?王政所由,形於詩道。周公《豳》詩,王業也,而系之《國風》。宣王北伐,大事也,而載之《小雅》。周以塚宰製國用,唐以宰相兼度支。錢谷,大計也。兵師,大眾也。何陳平之對,謂當責之內史?韋洪質之言,不宜兼於宰相?錢貨之製,輕重之相權;命秩之差,虛實之相養;水旱蓄積之備;邊陲守禦之方;圜法有九府之名;樂語有五均之義。富人強國,尊君重朝。弭災致祥,改薄從厚。此皆前世之急政,而當今之要務。子大夫其悉意以陳,毋悼後害。”

 其實一大段話,只有幾個是有用的詞,都是直指當今新政的。比如“田野雖辟,民多無聊。邊境雖安,兵不得撤。利入已浚,浮費彌廣。軍冗而稍練,官冗而小澄。庠序比興,禮樂未具。戶罕可封之俗,士忽胥讓之節。”說的便是田地有了,但百姓不去耕種,指的是江南那邊。兵不得撤,指的是遼國仍然是心腹大患。水利設施建設起來了,但是花費很多。禁軍稍微練了練,而推出新的政績考核標準,十品官製,也讓冗官看到了希望。其余那些,都是道德方面的,旨在教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