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718章:盛世初顯(4)
雖然有點不忿氣,但契丹人的騎射技術,肯定勝過漢人,這是先頭上的優勢,霍四再惱怒,也無可奈何。只是他的話鋒一轉,說道:“……遼國使臣勝了這一場,聖上龍顏有些不好看,便說了:‘射藝雖中原所出,如今卻非漢人所熟用,貴國弓馬之嫻熟,朕佩服。但如今我漢人,不熟弓弩,並非疏於操練,而是有更勝一籌之利器。’遼國使臣頜首道:‘大順神臂弓之名,我等亦曾聽聞。只是此弓非弓,實為弩,這一場,說來還是遼國勝了。’”

 霍四說到這,眾酒客就有點同仇敵愾的意思了:“想我泱泱大國,竟無人能射?前些時日那神射將軍盧塵洹呢,今個怎麽不見人了,避戰了?”這都是因為漢人要面子,明明弓箭是出自中原,怎麽就比不過夷蠻了呢?

 有人歎了口氣,說道:“前兩年,盧將軍就去征討賊寇了,如今都未曾回過長安……”

 “原來如此……”

 聽他們的口氣,好像盧塵洹那神乎其神的射技,是大順的最後一塊遮羞布一樣。這也是百余年間,漢人心態上的變化,從堪比強漢到只能自欺欺人,一切都源於大順朝廷對外的軟弱。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因為陳舊的馬政,一度大順的戰馬稀缺,差點都把拉車的駑馬拉上戰陣了。這駑馬見不得血,一見就亂跑,這也解釋得通,為什麽漢人現在只能在文化上找到一點自尊,在他們看來,戰場上實在是“拚不過”契丹人啊!這也難怪,陸承啟並沒有大肆宣傳洪祥式步槍,更不可能讓子母炮公諸於世。這樣一來,難免大順百姓的底氣不足了。

 霍四拍了一下撫尺,等眾人安靜後,才緩緩地說道:“聖上說道:‘遑論黑貓白貓,能捕鼠,即為好貓。我大順科技當世第一,又豈是神臂弓一枝獨秀而已?’說罷,著令‘火槍隊’登上校場。隻聞得一陣霹靂雷響後,煙霧嫋嫋,三百步開外,箭靶已然成蜂窩。遼人大駭,直呼:‘妖法,妖法!’聖上龍顏大悅,笑道:‘此乃我大順護國利器,豈是妖法?今日演示,無非是想告誡諸君,弓弩不足道也,今後乃是火器大行其道。若與大順為敵,則火器無眼,殺戮過多,非朕本意,諸君可回去直稟貴國國王。我大順從不犯人,但人若犯我,雖遠必誅!’”

 “好!!!”

 眾酒客沸騰了,有人則還有疑問:“這火器,真個這麽犀利?”

 也難怪有人會這麽問,畢竟被契丹人壓著打了幾十年,差點沒把漢人的脊梁骨給打彎了,都有種“談胡色變”的陰影。今日終於揚眉吐氣,患得患失是很正常的。當今天子陸承啟似乎也察覺到這個問題,又或者是洪祥式步槍已經裝備了一半禁軍,底氣十足,才擺上台面,震懾宵小。這樣類似後世的軍演,直接讓諸蕃鎮服,再也興不起與大順爭雄的念頭。唯有契丹還在嘴硬,說是什麽“奇技淫巧”,若與契丹大軍交鋒,定然會被衝擊得七零八落,四散而逃。

 這打嘴仗,陸承啟不屑為之,匆匆讓火槍隊露面後,南禦苑伴射便結束了。陸承啟有理由相信,此事傳出去後,必然振奮國人信心,打擊周遭國家的氣焰。特別是現在遼國內,已經分成了主戰派和主和派,隨時隨地有進攻中原的危險。再加上那一紙盟約,已經到了最後一年。過了今年,遼國大舉進攻大順,也沒有違背誓約。

 這軍演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哪怕只是提振起國人的自信心,陸承啟都覺得賺了。此事一經《大順民報》刊出,全國迅速為之傳閱,冷兵器與熱兵器的碰撞,就此開啟!

 現在皇宮之中,陸承啟正看著監察司送上來的暗報,都是關乎各國使團的。大順商業如此發達,銅錢又行銷各國,甚至代替了各國的貨幣,大順商賈攫取的利潤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來朝的藩國,還是要同大順做生意。為何?利益驅使下,即便再大的矛盾,也化解了。

 “泉州又有昆侖奴,自稱其國為‘弼琶羅’、‘層拔國’、‘蜜徐籬’、‘木蘭皮’?這都是什麽鬼!”陸承啟把暗報放到一旁,再對照起身後的“世界地圖”,逐一比較,才恍然大悟:“這‘弼琶羅’原來是索馬裡啊,‘蜜徐籬’應該是埃及,只是這‘層拔國’、‘木蘭皮’又是哪個?算了算了,反正都是非洲,就不用糾結了。嗯,這《諸蕃志》上面寫了‘大食,在泉之西北;去泉州最遠,蕃舶艱於直達。自泉發船四十余日,至藍裡博易,住冬;次年再發,順風六十余日,方至其國。本國所產,多運載與三佛齊(東南亞古國)貿易賈轉販以至中國。其國雄壯,其地廣袤。民俗侈麗,甲於諸蕃。天氣多寒,雪厚二三尺,故貴氈毯。國都號‘蜜徐籬’,據諸蕃衝要’。看來,這些非洲黑人,是經過了一年多,才堪堪到達中國啊!”

 陸承啟知道,大順商賈熱衷於出海,是因為出海所得,為百倍,甚至千倍的暴利。只要成功一次,子孫衣食無憂。時人說出海商賈怎麽賺錢的:“每是一貫之數,可以易蕃貨百貫之物,百貫之數,可以易蕃貨千貫之物,以是為常也。”看看,一貫錢能買各國百貫錢的貨物,百貫錢能買千貫的貨物,一來一回間,怎能不賺錢?

 也正是這樣, 遼國大臣說:“北界別無錢幣,公私交易,並使本朝銅錢”;在倭國,大量大順銅錢湧入,竟喧賓奪主擠走倭國的自鑄幣,成為市場交易的主要貨幣;在交趾,當局下令“中原小平錢許入而不許出”;在南洋,諸蕃國“得中國錢,分庫藏貯,以為鎮國之寶。故入蕃者非銅錢不往,而蕃貨亦非銅錢不售”。

 這時候的東南亞國家,傳統上以金銀等貴金屬為通貨,但貴金屬貨幣一般隻適宜用於大宗交易,民間瑣碎交易使用金銀非常不方便,隻好采用以物易物的原始形式。製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大順同錢的流入,立即為當地的市場交易帶來了便利,難怪當地人將大順銅錢視為“鎮國之寶”。更別說一直以“小中國”自居的高麗了,更是把大順的銅錢當做了自身貨幣,把通貨膨脹的危險,轉移到了中原。

 大順銅錢,相當於後世的美元,陸承啟又怎麽會坐擁寶山,卻不利用?這不,高麗一不聽話,大順就“不與之貿易,膽敢賣貨與高麗者,抄沒家產”。高麗因為沒錢用了,只能自己加大鑄幣了。因為其鑄錢太過粗糙,不足額,所以往往是一文大順銅錢,相當於十文高麗鑄錢。高麗經過這一場不見硝煙的經濟戰爭,其國力竟縮小了三分一,更加無力與大順、遼國爭鋒了,甚至連女真,他都防范不過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