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74章:登聞鼓
見禦史中丞和小皇帝杠上了,在場的所有官員都面面相覷,不敢作聲。自古以來,敢這麽當面“廷諍”的,也不算得少見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官員是越來越少了,大都會顧及自己的臉面和皇帝的臉面,會采取畢竟委婉的方式,這樣不僅能保證自己的意見能最大程度被皇帝所接受,也會讓皇帝的臉面上好看一些,事情多了婉轉的余地。

 可李然這個愣頭青,牛一樣的脾氣,管他是天王老子,認準的死理就絕不放手,哪怕對方是皇帝。這學術之爭,原來是文人之間的事情,皇帝管不著這個。你們愛信哪一個學派的學說就信,只要不是造反的邪教之類的,皇帝那是理都不想理。

 皇帝給了你們這個自由,到頭來自己卻沒有了推崇學說的資格了,這是哪門子道理?言官廷諍,陸承啟早有心理準備,他氣惱不過的是,這個老頭子李然居然拿這種事情來做文章,簡直大失風范,與謙謙君子之風的張載,賣相就差得遠了,心中不免一陣失望。換個意思相近的詞便是怒其不爭,天底下這麽多不平的事情,不見你們言官提出來,稍稍動了一下你們的奶酪,便這麽著緊。到現在,陸承啟才算看穿了這些所謂“不為名,不為利”的言官的性質,明裡說不為名,其實愛名聲愛到骨子氣去了;說是不為利,一個勁地挑同僚的毛病,似乎別人做不成聖人就不能當官一樣。得到了政績,又想被皇帝看到,好升官發財。

 陸承啟氣憤的是這個啊!

 一時間,大慶殿中的氣氛詭異,有種說不出的壓抑之感。小皇帝的憤怒已經寫在了臉上,除了沒心沒肺的李然沒有知覺之外,其余文武百官都被這樣的氣勢壓得低下了頭,看著手中的朝笏,似乎上面有什麽春宮圖一樣。看得目不轉睛。

 此時的大慶殿中,寂靜得掉根針都能聽得一清二楚。文武百官都怕小皇帝遷怒到自己,連忙裝作看不到一樣,全都低著頭。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故事,大家都明白。小皇帝的手段雖然不算高明,可他善用權勢,以勢相壓,乃是陽謀之計。誰能吃得消?一旦小皇帝憋著勁使壞,給你幾雙小鞋穿穿,那就有你好看的了。唯今之計,還是眼不見為淨,裝作看不到吧!

 正當君臣兩人大眼瞪小眼,互不退讓的時候,忽聞殿外傳來一陣密集的鼓聲。陸承啟的余怒未消,大聲喝道:“誰人在敲鼓?”

 陸承啟的火氣盡顯,駭得小黃門連忙跑出大慶殿外,尋找鼓聲的來源。

 只是一些兩朝元老。聞得這樣的鼓聲,臉上都顯出一種耐人尋味的神色,似乎在等著看好戲。

 陸承啟最是擅長觀察細節,對於這些官員的神情,高高在上的他,盡收入眼裡,暗自琢磨著:“難道這裡面有什麽蹊蹺不成,怎麽這些老油條,一個個的臉色都如此古怪?”想到此處,心裡加強了防備。

 做皇帝就是這樣。孤家寡人一個,哪怕是最親近之人,都要防備一二,更何況是這些臣子。哪怕是心腹。也要恩威並施,才敢放心使用。皇帝最怕的三件事,第一便是造反,第二是不知道手底下的官員瞞著他什麽事情,第三是天底下的讀書人都為他所用了。所以說,做皇帝其實並沒有表面上看得那樣風光。個中滋味。只有真正做到了這個位置,才能體會得到。

 鼓聲仍不依不撓地響著,聽得陸承啟直皺眉。過得半刻鍾,小黃門才疾跑進大慶殿,彎身九十度鞠躬說道:“陛下,此乃宣德樓外百姓登聞鼓,是以鼓聲大作,驚擾陛下。”

 陸承啟一愣,突然間想起來登聞鼓院這回事。太祖年間,效仿先秦,設置登聞鼓,置司管登聞鼓、隸屬諫院的專職衙署“登聞鼓院”,鼓在宣德門南街西廊,院在門西之北廊,當事者可先去擊鼓,會有本部的官吏來接訪,再將他們的詞狀轉呈皇帝。

 太祖此舉用意,無非是廣開言路,擊鼓者不受身份所限。太祖曾言:“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害、軍期機密、陳乞恩賞、理雪冤濫,及奇方異術、改換文資、改正過名,無例通進者,均許到本院陳情。”

 當然,登聞鼓的設置,也不是很完善的。常言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自古以來,民告官的難度,從來沒有降低過。官官相護的黑暗,一直是主旋律。大順朝雖然沒有什麽路引這類的通行證,可一個普通百姓要千裡迢迢地趕到長安城,去敲登聞鼓,還是困難重重。

 雖然歷代大順皇朝,對敲登聞鼓的都會給予重視,但一個縣、州、路這樣的訴訟多了的話,沒有一個皇帝是喜歡的,直接會把這個縣、州、路的主官政績看一遍。哪個官員經得起查的,不查還好,一查準出事。

 時日一久,各地方官員便暗地裡限制百姓的出行了,要經過京兆府,更是盤問三代,若是得知你是去告禦狀的。 得了,你還是回家呆著吧,有惡吏一天十二時辰看守著你!

 登聞鼓還有一個弊端,那便是給官告官提供了另一條途徑。通過控制治下“良民”敲登聞鼓,達到抨擊政敵的目的,風險小不說,收益還挺高。曾一時風靡整個大順朝堂,弄得人人自危。

 後貞德元年,真宗下詔斥責這種不正之風:“諸州民詣闕舉留官吏,多涉徇私,或非素願。自今百姓僧道,更不得輒詣闕庭。如敢違越,其為首者論如律。”

 意思便是,若敲登聞鼓訴事若不實,按《大順律》將判八十杖的肉刑。嚴令一出,擊登聞鼓之人大為減少。及元綬年間,不過寥寥十數起。

 等到陸承啟登基以來,這洪祥年間,更是沒有一起。直到今日,才算是破了先例,有冤屈之人,擊登聞鼓,告禦狀。

 陸承啟明白了原委之後,先前的怒氣也漸漸散去,反倒覺得新奇。在後世見多了攔路告禦狀的宮廷劇,武俠劇,沒想到現在一個活生生的案例便要在自己面前發生,實在有趣得緊。當即說道:“擊登聞鼓之人何在,帶入大慶殿中,朕親自過審!”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