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73章:風波不止
陸承啟見文武百官都沒有異議,便說道:“既然無人反對,那便這樣辦吧!”

 造船之事,在場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人敢拍胸脯說自己能行的,既然如此,就把這個燙手山芋丟給皇家大學好了。這等下賤的工作,不是他們這些官老爺們做的。

 大慶殿中,文武百官大部分都是這樣的心思。陸承啟見冷場了,還以為沒有其他事情了,直接說道:“諸卿若無事啟奏,那便退朝吧!”

 話音剛落,禦史中丞李然出列,端著朝笏,一本正經的樣子,說道:“陛下,臣有要事啟奏。”

 見到這個頑固的老頭,陸承啟條件反射地想要躲開他。這人看起來不怎麽樣,一旦認準的死理,太纏人了。前工部尚書黃錫時一案,好不容易讓這些個言官收斂了一下,沒想到好景不長,這段時日,禦史台似乎又活躍起來了。特別是這個禦史中丞李然,先前打了敗仗,尋思著要怎麽找回場子呢!

 按照李然的心思,除了皇帝,大順朝廷裡面,沒有一個官員是他不敢動的。這一點,倒是和監察司有點像。只不過監察司有權利調查任何一個官員,卻沒有權力私自逮捕任何一個官員。說白了,監察司不過是陸承啟的耳朵和眼睛,他們只能傳遞消息給陸承啟。真正決定一個官員下場的,卻是大腦。這個大腦,自然是陸承啟了。

 可禦史台不然,他們自古以來地位盎然,敢於向除了帝王之外的任何官員發起彈劾。更有甚者,簡直是不要命一樣,動不動就死劾,整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一樣,弄得整個朝廷人心惶惶。

 只是生殺大權,還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就算言官證據確鑿,皇帝不想這個官員被拿下的話,還是一樣輕輕貶謫、罰點俸祿了事。頂天了便是外放,總之還有起來的機會。這不得不說是古代人治的典型代表了,很多事情都取決一個君王是否聖明。

 不過,嘗過這樣權力的人。大都不會讓它逃出自己的掌控之中的。因為權力的美妙,只有真正掌握了它的人,才能明白,簡直比任何東西都要上癮!

 可眼前這人實在讓陸承啟頭疼,或許言官也是製衡皇帝的一種制度吧。雖然這種掣肘不算什麽,可無形中告誡皇帝,若是一意孤行的話,恐怕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於是乎,這個禦史中丞李然一出列,陸承啟便知道,有事情要發生了。

 心中雖然無奈,可總不能不讓人說話吧?更何況,這人乃是言官,有權監察天下之事。陸承啟無奈地說道:“準奏……”

 裝作沒聽出陸承啟話語中的不耐煩。李然嚴肅端莊地說道:“陛下,臣前日見到有一狂妄書生,未嘗有半點功名,卻以謠言迷惑聖上,其心當誅啊!”

 陸承啟一聽,更是覺得李然乃是小題大做。說的這人,陸承啟一聽就明白了,不就是那個張載嗎!張載頓悟,陸承啟是看在眼中的,哪裡會錯?李然沒見過聖賢。便道這世上沒有聖賢了,真的是荒謬!

 陸承啟懶得和他打機鋒了,直接說道:“行了,行了。朕知道。那張載是沒有什麽功名,還曾被拿下獄。但人家本意是好的,那時恰逢契丹人南犯,都快要打到他家那裡了,人家創建鄉團幫助一下朝廷邊軍,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奈何被人汙為造反。留了案底。這些事情,朕看來不過乃小節耳。再說了,張載確有真才實學,那是先皇時范相看中的人才,又能差到哪裡去?”

 李然不以為然地說道:“陛下被他所迷惑,自是為他說話。此人居心險惡,特意選在陛下面前吐露才華。若是陛下重用此人,乃至此人的學說,恐釀成大禍!”

 陸承啟怒了,張載是怎麽樣的人,以他知道的歷史,那是一個大儒,堪比古之聖賢的大才!李然就憑沒有功名,就否定人家的學說,這不是以貌取人嗎!

 想到此處,陸承啟冷聲說道:“朕聽張載說,他學說的宗旨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李卿,朕就問你,你自認為有這麽的胸襟嗎!人家的學說,倡導經世致用,學以致用。你們所學的經史典籍,什麽時候真正派上了用場?不是朕說的,你們自己應該也清楚自己有多少斤兩,你們的能力,真的對得起你們的官位,你們的俸祿嗎!朕敢說,若是張載入朝為官,定然比你們強得多!可惜人家志向不在此,人家更在乎的是傳業授道,做當代的孔夫子!你們能放得下自己的官位,學他那樣嗎?恐怕沒人肯吧?既然如此,李然你有什麽資格說人家?”

 面對陸承啟的咄咄逼問,李然愕然了,他也是道聽途說,為先前之事挽回一些臉面罷了。卻沒想到,小皇帝會這麽激動,就差點指著他的鼻子罵了。

 李然知道,或許世上真的有張載那樣的人,可李然不認為,張載會是那樣的人。若是李然情商高點的話,此刻就應該罷手了,或者給小皇帝,給自己一個台階下,不要鬧得那麽僵。

 奈何李然的腦子就一根筋, 認準的事情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是錯的,當即頂撞陸承啟說道:“陛下,臣不信此人能有真才實學。若是此人真的有真才實學,臣甘願受罰!”

 陸承啟冷笑道:“人家是否有真才實學,你又如何判斷?像科舉一樣,考經義策論?即便是這樣,朕也相信張載肯定能行!你們讀的是聖賢書,人家也是讀聖賢書,誰比誰差了?”

 李然絲毫不退縮地說道:“臣要與之當面辯道!”

 陸承啟轉念一想,這也是一個好辦法,削了禦史台威風的同時,還能宣揚關學的主旨,扭轉世人對關學的偏見。想到此處,陸承啟當即應了下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三日後,便在國子監舉行辯道罷,屆時,朕亦會去觀看。所謂公道自在人心,誰的學說好,由國子監監生來判斷。”

 辯道源自晉代談玄,幾百年演變下來,慢慢變成了持兩種不同觀點的人,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而進行的辯論,其形式和內容,已經很接近後世的辯論賽了。

 PS:  謝謝付夢邀的打賞!還有一路支持訂閱的書友們,我會繼續努力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