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264章:馬車論道(上)
陸承啟聽到這,忍不住就問了:“為何先前戴罪卻不能科考?”

 張載一愣,他沒想到眼前這個未及弱冠的小皇帝,連科考的禁考之人都不知道,當下便把七不準考說了一遍。陸

 承啟聽了,愣在當場。官和吏的區別,他也略有耳聞。可余下的六大不準考,除了僧侶以外,其余的都有些匪夷所

 思。

 不過轉念一想,不準工商類,不準祖上有犯罪記錄者,不準守孝者科考,不準曾受刑罰者,不準不孝不悌者等科

 考,也是有他的道理在的。中國人向來信奉百善孝為先,不孝者自然不肯給他做官。不說科舉了,就是九品中正製

 ,察舉製,都是把孝悌放在第一位的。其余的,雖然有武斷之嫌,可也自有他的道理在。

 心中暗暗記住了這七不準考,陸承啟想著以後如何改變。嘴上說道:“原來如此。先生不必在意這些功名小節,

 若是像古之聖賢,哪怕身在江湖之遠,亦能教化萬民。”

 若說以前還有功名的,頓悟之後,張載的思想境界已經脫離凡俗了,接近了通達神明,為官也好,為民也罷

 ,總能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上,為教化萬民,子孫後代留下些什麽東西。

 聽得小皇帝這般說,張載引為知音,說道:“陛下所言,亦是草民心中所想也。若能回到關中,自是開辦義學,

 廣為授徒。孔子曾曰,有教無類。草民愚見,以德育人,使之變化氣質,求為聖人。若人人如此,天下太平矣!”

 若是以往,陸承啟肯定是嗤之以鼻的。但親眼見到了這樣的聖賢,陸承啟也不由地相信。但良知告訴他。國與國

 之間,不同人與人之間。人可以教化,但國卻只能通過文化去滲透。

 保持著清醒,陸承啟也點頭認同了他的這番話。確實。不管是人性本善論還是人性本惡論,而後都會說到,人是

 可以通過教化,從而達到至善的境界的。至善者,便是遵循了自然規律。通曉了自然規律,便成神成聖了。若是按

 照西方無神論的觀點,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根本解釋不通。可中華文化,卻能傳承千年之久,若不是中間被打

 倒了一百多年,恐怕後世主流的價值觀不是西方提倡的金錢至上,而是以儒家、佛家、道家為代表的中華文化了。

 常言道,三日不讀聖賢書,便覺面目可憎。中國的聖賢書。是一本教化萬民,通過自身觀察,體悟自然的至高無

 上的智慧。只是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能領悟,體悟多少,全憑資質而定。但不可否認的是,只要不是智商殘

 缺之人,是能一步步教化的。

 通過大半年來通讀聖賢書的陸承啟,一來是看奏折無聊。二來是古代的樂趣實在太少,唯有讀書解悶。有著後世

 思想的他,竟然也能把四書五經看得津津有味。一來二去,竟也有了自己一些體悟。

 是以。聽得張載的觀點,不算太新奇,但在這個時代來說,也是很難得的了。陸承啟當即向他請教如何教書育人

 的問題。

 因為陸承啟毫無皇帝高高在上的架子,就如同學術交流一樣,平等相待。漸漸的。張載也沒有了拘束之感。再加

 上剛剛頓悟,心中有太多東西想要吐露。要是向別人說,效果肯定不佳。但要是向陸承啟這個皇帝說,那效果不敢

 說立竿見影,卻也能施加一點影響。

 張載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育人觀念,緩緩地說道:“陛下,草民愚見,竊以為育人一道,須自幼教之,長而學之。

 ”

 陸承啟點了點頭,這確實是很好的教育觀念,示意自己已經了解,讓張載繼續說下去。得到了陸承啟的肯定,張

 載也來了精神,這樣的機會可不多,要是不捉住,可真的枉費老天的巧合安排了。

 “若說長而學之,須得立志。草民愚見,立志乃成才之機要也。不論求知為學,求官為民,皆須立其志,正其志

 ,方能有所成。若隻為讀書不求甚解,便是通篇背誦,亦是無用。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立志而後

 ,孜孜不倦,勤勉不息,方能求得正道。”

 陸承啟聽了這話,又是滿意的點了點頭。這番話,在論語裡面也有,張載這麽說出來,肯定是不會錯的。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說的便是這個。

 張載繼續說道:“立志此乃萬裡之行始步也,而後須循序漸進,博學精思。草民愚見,竊以為學貴心悟,去疑求

 新。”

 說到這,已經涉及到學習方法上面了。陸承啟聽到後面,鼓掌說道:“不錯,學貴心悟,去疑求新。朕常說,大

 膽質疑,小心求證,大抵也是這個意思。先生所見,果然比朕尚高一層,朕拜服。”

 張載連忙起身作揖,奈何馬車太過窄小,他一起身便撞到了頭,不敢呼痛,說道:“草民惶恐,陛下乃今世聖人

 ,若無陛下建立武功,為大順百姓換取三年太平,遼人不知猖獗到幾時。陛下為萬民著想,草民僅僅悟到一些不足

 為道之理,愧對陛下口稱先生……”

 陸承啟示意他不須多禮,眼睛卻看著窗外倒飛的景致,竟有坐上火車的錯覺。暗暗計算了一下有軌馬車的時速,

 竟也不在每小時四十公裡之下。知道這馳道算是成功了,有了皇帝帶頭坐,大順百姓還有什麽理由拒絕呢?

 張載自然不會知道,陸承啟的心思已經跑偏了,惶恐地坐下之後,等著陸承啟說話。

 好在陸承啟的出神不過一會兒,意識到還要對面前這個大賢討教,陸承啟立即回到正題,說道:“朕稱先生,先

 生自然是能對得住此名。無須拘謹,暢所欲言,朕當洗耳恭聽。”

 張載又謙虛了一番,才繼續說道:“孔子曰,有教無類,草民深以為是。若能啟發誘導,耐心教誨,則無人不可

 教也。叩其兩端,則有不知則有知,無不知則無知,是以鄙夫有問,仲尼竭兩端而空空。扣鍾者,而洪鍾未嘗有聲

 ,由扣乃有聲;聖人未嘗有知,由問乃知,當其可,乘其間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為後教之也。適時而教,當可而

 告,及時答問,方可收良效。聖人於文章不講而學,蓋講者有可否之疑,須問辨而後明,學者有所不知,問而知之

 ,則可否自決,不待講論。”

 陸承啟聽得有些吃力,畢竟是文言文,即便寫在紙上,也有些難以理解,更何況是直接說出來。陸承啟也聽了個

 半懂,當即再次請教。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