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441章:先下手為強
徐崇光慢悠悠地吃著早點,宣德樓前有火把照明,雖然天還沒亮,卻也看得很清楚。眾文官看著徐崇光慢吞吞地吃著早點,知道他是不會在皇宮開門前吃完的,便都進入待漏院等候了。

 這時天氣轉冷,又正值黎明時分,最是寒涼。年紀大一點的官員,在一陣秋風吹過後,冷得直打哆嗦。又等了一刻鍾後,皇宮的大門總算開了。由幾個身強力壯的內侍從內裡推開宮門,守在宣德樓前的禦前侍衛才能先一步進宮。等禦前侍衛進去約一刻鍾後,待漏院裡的文武百官,才能在掌燈內侍的帶領下,緩緩起朝著大慶門走去。

 這時候還沒到辰時,小皇帝也不會這麽早來。先到的文武百官,可以在大慶殿中列隊候著。而沒有五品的京官,則在大慶殿兩旁,分文武候著。

 等待的時候是漫長的,文官們忍不住又開始圍成一個個小圈子,討論待會該怎麽直諫小皇帝了。唯有徐崇光不緊不慢,堪堪等到還差一刻便到辰時的時候,才步入大慶殿中。

 也不知道是不是約好的,徐崇光剛剛踏進大慶殿,還沒有走到文官最前列,大慶殿外便傳來陸承啟貼身小太監高鎬的聲音:“皇上駕到!”

 隨後在仙韶使、仙韶副使的奏樂下,穿著龍袞,腳上踩著黑舄的陸承啟,緩緩步入大慶殿中。待陸承啟登上龍椅就坐後,有強壯內侍張五傘蓋,四宮女執四團扇,各立在龍位後東西方。這時奏樂聲停止,高鎬才說道:“百官參拜!”

 此時不論文武,皆手持朝笏,對著陸承啟施禮道:“臣參見陛下,陛下聖安。”

 陸承啟化著淡妝的臉上,看不出喜怒,淡淡地說道:“眾卿平身。”

 待文武百官都站立後,陸承啟沒等他們發難,決意先下手為強,朗聲說道:“吏部尚書可在?”

 文官們都憋著勁,等著陸承啟那句“有事啟奏”呢,沒想到小皇帝居然不按套路出牌!眾文官愕然,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吏部尚書吳顯祉已然出列,端著朝笏道:“臣在!”

 “朕且問你,京兆府的胥吏,可都登記在冊,列入官簿了?”陸承啟毫不猶豫,直接問道。

 吳顯祉端著朝笏,恭恭敬敬地說道:“回陛下,已然於監察司監察下忝列完畢,交由戶部,下月便可由此分發俸祿了。另備有一份,放入吏部庫房之中。若陛下要過目,臣立即去庫房拿來……”

 陸承啟不置可否,而是繼續問道:“推行新政之時,可有甚麽不妥之處?”

 吳顯祉說道:“回陛下,胥吏大多讚成新政,皆道陛下仁政。”

 “哦,就是說還有人不滿了?”陸承啟聽得出他話語中的另一層意思,繼續追問道。

 聽了這話,文官們猶如打了雞血一樣,紛紛仰起頭來看著小皇帝。這是他們早就料到的情況,天下這麽大,不可能人人都讚同新政的。

 “確實有些胥吏不滿,經查明,皆是些惡吏汙吏。其在鄉裡橫行,或營私舞弊,干擾法令;或竊權弄政,侵侮士類;或索賄侵吞;或敲剝百姓;或侵佔民田,偽造稅產簿,偷盜稅款;更有甚者,把鄉紳富戶稅賦,轉嫁於農戶身上……臣一一查實,皆交由京兆府尹審核。具體事宜,臣亦不清楚。”吳顯祉侃侃而談道,話語裡把矛頭,都扔給了京兆府尹黃瑋頤了。

 陸承啟冷笑一聲,說道:“京兆府,乃天子腳下,都有人敢欺壓百姓。不瞞眾卿,朕前些時日微服出宮,竟撞見一幕工部胥吏,欺壓工匠一事。朕從未下過旨意,要長安城內馳道盡快完工。且朕早有旨意,工匠為朝廷做工,每月當有一貫工錢。可恨那惡吏,不顧工匠生死,有病不給治,硬逼他們繼續做工,還私吞他們工錢。此等惡行,置人命於不顧,竟無人告知朕!若無親見,朕實難相信。僅天子腳下,惡吏已然橫行如此,整個大順又如何?”

 頓了一下,陸承啟繼續說道:“此事經有心人之口,想必早已傳遍長安城,朕相信眾卿亦有耳聞。朕以為,胥吏作惡,甚至吏強官弱,官不足以製吏等怪象,弊病皆在制度上。秦漢時期,官與吏兩者間並無貴賤之分,公卿多出胥吏。及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儒學之士經舉薦而躋身公堂,受到重用。此乃官與吏始分化,有尊卑之別,儒漸鄙吏。魏晉及前朝,流品之分漸盛,胥吏往往被視為不入品之流外、雜流,儒吏殊途終究形成。到了我朝,更是有過旨意,胥吏不得為官。使得吏與役合流,竟淪為賤職。出身胥吏,不得上進,唯有聚斂錢財一途,於國甚害。蘇子瞻曾諫朕曰,‘夫人出身而仕者,將以求貴也。貴不可得而至矣,則將惟富之求,此其勢然也’,朕以為只是癬疥之患,殊不料竟成歪風邪氣。如不治之,無需百年,則必有禍事。常言道,不謀萬世不足謀一時, 不謀全局不足謀一域,朕乃大順天子,自當為大順百姓謀福。此等吏治不改,則國無寧日。如今朕推行十品官製,卻仍遭阻攔,可是欲置大順於萬劫不複?”

 陸承啟這話,極為誅心。首先說明了吏治崩壞的緣故,矛頭直指文人集團,然後再上升到國破家亡的境地,此時如果有誰再敢反對,肯定是沒好果子吃的。到時候栽上一頂害國害民的帽子,不死也得脫層皮。文官們不是傻子,陸承啟話語裡的決心,和赤裸裸的威脅,他們總是能聽得出的。

 一些隻想著為“自己人”謀得一官半職的官員,生了退縮之意。中國的傳統一般都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習慣了這個模式後,文官們反對的其實是這個。要不漢魏以來的世家門閥,怎麽會存在了千年之久?便是科舉製,也禁不住這些道貌岸然的“君子”們,為家族謀些官職,才有了門蔭、納栗之類。換個角度看,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世家門閥制度?長久以往,寒門子弟不得出頭,貴族把持朝政,這國家肯定會亡。早在《曹劌論戰》中,便有說了:“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為何當權者會“鄙”?那是因為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不可能真正地去體察民情。百姓過得不好了,甚至連飯都吃不上了,不反你反誰?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