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494章 序曲
對於漠北草原盟主海都的爭取,吳邵剛采取的是商貿交往的方式,作為穿越之人,他很清楚利益的重要,忽必烈以及大元朝廷同樣是給予海都一定的利益,不過相比較來說,商貿方面的利益,更加的直接,效果更加的明顯,會讓海都猶豫和動心。

吳邵剛很清楚,想要讓海都轉頭完全支持明軍進攻蒙軍,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不過海都也絕不會完全偏向於大元朝廷和忽必烈,海都與忽必烈之間的矛盾是無法化解的,這牽涉到忽必烈的皇位,故而他們之間也就是暫時的休戰,矛盾最終還是要爆發的。

吳邵剛暫時沒有想到那麽遠,包括吐蕃以及漠北草原等地之問題,在中原沒有完全平定下來之前,抽調兵力去完全平定吐蕃與漠北草原,這很不明智,而且歷史上就有教訓,這些地方的民風完全不同於中原,想要用治理中原的方式對待這些地方,那是自找麻煩。

唯有平定中原、讓老百姓安定下來之後,才能夠開始對吐蕃以及漠北草原的征服。

現階段,吳邵剛的主要對手還是大元朝廷與忽必烈。

忽必烈乃是歷史上少有的英雄,一生征戰馳騁,建立了不一般的功勳,想要徹底打敗這樣的一個對手,難度是很大的,不過穿越多年的吳邵剛,在經歷了諸多的事情之後,也明白了一件事情,只要方法得當,準備充足,打敗忽必烈以及大元朝廷,並非是登天的事情。

這些年來的征伐,已經給予了吳邵剛足夠的信心,讓他相信麾下的明軍,遲早都是能夠徹底打敗和剿滅大元朝廷以及蒙軍的。

春耕時節已經過去,南方快速的穩定,同樣出乎了吳邵剛的預料。

吳瑞坤已經開始巡查南方,其每日裡寫來的奏折,稟報了南方多地的情況,吳瑞坤的奏折能夠抓住重點,寫明了吳邵剛想要知曉的事宜,南方的穩定是循序漸進的,首先穩定下來的就是兩淮,接著是荊湖路一帶,再接著是江浙一帶,稍微複雜一些的是兩廣和福建等地,盡管說大宋已經滅亡,可還是有部分的官吏忠心於大宋,內心不願意承認大明朝廷。

但這已經不是主流,而且明軍在南方采取的態勢就是嚴懲首惡,不追究其他人,譬如說那些帶頭鬧獨立或者打著大宋旗號鬧獨立之人,或者依附於大元朝廷之人,必定是毫不留情的斬殺,其余追隨之人,多半是告誡,且明軍在南方的秋毫無犯,已經爭取到老百姓的支持。

吳邵剛給吳瑞坤的聖旨,說的也很是清楚,部分官吏讀書人忠心大宋的情形,還會在很長時間之內存在,畢竟大宋延續了數百年,短時間之內是不可能完全消散的,其影響力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這就要求大明朝廷做到以民為本,為穩定地方為最大責任,只要做到了這一點,讓老百姓徹底穩定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宋的影響力會逐漸的衰落以至於消失。

南方穩定最大的標志,就是春耕任務完成的很好,兩淮、荊湖路以及江浙一帶,雖說經歷了戰火的洗禮,老百姓的損失是慘重的,不過只要沒有了戰火,想要活下去的老百姓,是不會耽誤春耕的,且地方官府支持百姓耕種,還力所能及的提供幫助,這就讓土地耕種的事宜能夠很好的落實了。

兩廣和福建一帶稍微複雜一些,可老百姓同樣不會耽誤春耕的時間,畢竟這關乎到來年能不能吃上飯的問題。

穩定不是嘴上說出來的,沒有糧食什麽都不用說,老百姓必須有飯吃才能夠真正的穩定,不會有人餓死就是完全穩定的標志。

逐漸控制南方各級官府的大明朝廷,

貫徹的是朝廷的思路,而朝中丞相李庭芝等人,早就接受了皇上的這個觀點。不遺余力的落實,從四川等地崛起的過程之中,李庭芝等人早就發現了,在治國理政方面,皇上的能力非同一般。正是因為這樣的理念深入到各級主官的內心,才能夠讓南方在短時間之內穩定下來。

隨著南方的逐漸穩定,維持地方安寧的事宜,也被提出來了,而能夠讓地方安寧最好的辦法,就是駐扎軍隊,以軍隊來實現朝廷對南方的完全掌控,這是近階段穩定南方的唯一辦法,也是繞不過去的辦法。

如此明軍必定面臨擴充兵力的問題。

穿越之前的吳邵剛是特種兵教官,因為吸取了很多先進的軍事知識,對於那種采取人海戰術作戰的方式,不是特別的讚同,這樣消耗太過於巨大,穿越之後,他也是力圖實現軍隊的精煉,認為國家只要保持少量精煉的兵力就足夠了,可惜現實的情況給予他重重的一擊,這個時代保持適量的軍隊數量,是必須要做到的。

想想歷史上的元朝、明朝和清朝,軍隊數量之巨都是驚人的,在朝廷無力養活那麽多軍士的情況之下,還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維持軍餉的開銷,目的就是維持軍隊的數量,難不成人家做皇帝的不知道軍隊人數太多難以養活嗎。

交通的桎梏是其中的根本原因。

試想一下,若是南方的兩廣出現了動蕩,若是軍隊駐扎的太遠,甚至駐扎在北方,開拔到兩廣去平定叛亂,肯定是來不及的。

李庭芝和蔡思偉等人,都是建議擴充軍隊數量的。

軍隊數量的擴充,軍人數目的增加,必定意味著軍餉開銷的增加,吳邵剛就算是不讚同,也沒有好的解決辦法,思考再三,他終於決定下來,將明軍的總兵力擴充到六十萬人,軍隊駐扎按照地域劃分來分布,戰事北方駐扎四十萬軍士,中部駐扎十萬人,南方駐扎十萬人,一旦天下得到平定,則北方駐扎三十萬人,中部駐扎二十萬人,南方駐扎十萬人。

就算是這樣,軍士的總人數,在原來的基礎之上,也增加了近一倍。

吳邵剛排除了地方軍隊的說法,不管什麽地方,只要是明軍,悉數都歸各個戰區指揮,歸於樞密院和兵部統領,地方上用於維持治安的是各機官府以及巡捕房等等,軍隊駐扎在地方,主要認為就是維持地方之穩定,鎮壓各類的騷亂和叛亂,而且軍隊的出動,最終的決定權在朝廷,在吳邵剛自己的手裡,就算是樞密院和兵部,也不準隨意命令大軍去平叛。

征兵的事宜,在春耕結束之後就開始了。

這是很矛盾的事情,很多地方遭遇到戰火侵襲之後,地方上的青壯數量本來就不夠了,偏偏這個時候明軍還要擴充兵力,要知道好男不當兵的思想,在老百姓之中還是存在的,故而吳邵剛一再告誡樞密院、兵部以及各個戰區,招募軍士的事情慢慢來,不用過於的著急,最近以及今後一段時間,兵力的擴充還是應該以招納歸降的軍士為主。

也正是吳邵剛的這道聖旨,杜絕了強行招募軍士的事宜。

隨著南方的平定,行省也逐漸設立起來。

廣東行省、廣西行省、福建行省、浙江行省、江蘇行省、兩湖行省、江西行省等等幾百年才會出現的行政區劃,這個時候陸續的開始出現,每個行省最高長官的稱呼也隨之改變,一律稱之為巡撫,巡撫主要負責地方上民生的事宜。

總督之官職也隨之出現,由各戰區最高統帥兼任,其職責就是統領諸多行省的軍事事宜, 總督不得插手地方上民生的事宜。

總督為正二品的官階,巡撫為正三品的官階。

一直到三月底,整個的南方,基本在大明朝廷的掌控之下。

諸多的巡撫逐漸的到位,也預示著大明朝廷對南方的掌控一步步到位。

吳邵剛的注意力,終於得以轉到了北方。

佟衛華、姚樞與史天澤等人,抵達了開封府城之後,吳邵剛見了他們。

佟衛華被安排進入樞密院,協助樞密副使袁世春,繼續從事搜集和整理情報的事宜,姚樞進入中書省,協助左丞相李庭芝處理相關事宜,史天澤進入到樞密院,協助蔡思偉處理軍隊的相關事宜。

隨著佟衛華回到開封,大都方面情報搜集的事宜,肯定是比不上以前了,不過佟衛華留下的人員,還是能夠幫助朝廷搜集到一些情報的,這一點吳邵剛與袁世春等人都是清楚的。

隨著南方的穩定,吳邵剛準備開始主動征伐大元朝廷了,其選擇的突破口,就是山東。

山東的海州、邳州、徐州、沂州、滕州等地,悉數都被明軍佔據,其中的海州、邳州和徐州,已經劃歸新成立的江蘇行省管轄,蒙軍主要駐扎的地點,就是在濟南府。

當然蒙軍在濟南府投入了重兵,而且隨著忽必烈與海都之間協議的簽訂,前往濟南府駐扎的蒙軍兵力還在逐漸的增加。

忽必烈的戰略也是明確的,依托山東以及大名府等地,展開對河南行省的進攻,以達到徹底動搖大明朝廷的目的。

四月初,包括李庭芝等人都有了一種預感,明軍與蒙軍之間的決戰,很有可能在山東徹底的爆發。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