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亂世揚明》第704章 物是人非
聽見皇帝承諾可以不用留下,還有賞賜,黃猛甲高高興興地跪下磕頭:“猛甲謝過皇帝。”

曹化淳翻了翻白眼,誰說這廝一點規矩不懂?有賞賜了下跪磕頭都不用人教,看來之前八成是裝傻,不過皇帝吃這一套,能奈他何?

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就這麽翻篇了,除了崇禎有些遺憾,曹公公有些鬱悶之外,沒有掀起更多的波瀾。

黃猛甲完成了使命,帶著賞賜的黃金和錦衣衛千戶的頭銜踏上了歸程。隨行的還有宣旨的太監、兵部一名侍郎和戶部派出的幾名主事——這幾人肩負著不足為外人道的使命。

其中戶部的一名主事居然還是黃猛甲的老相識——前瓊州府同知趙越。

當年正是趙越被知府秦秉嚴派去招撫夏天南,夏天南沒有出面,打發了黃猛甲作為傀儡應對。雖然事情過去了快五年了,但是彼此還是有印象,趙越對黃猛甲這個威猛的黎人峒主更是記憶猶新。

趙越率先打招呼:“黃峒主,別來無恙?”

黃猛甲也認出了這個當年自己見過等級最高的漢人官吏,也笑呵呵地回應:“趙同知,這幾年過得可好?”當年除了知縣,他對漢人的官職名稱和等級一無所知,跟著夏天南後,眼界也開闊了不少,現在更是連皇帝也見了。幾年下來,至少對瓊州官場還算頗為了解,知道同知是知府衙門的二當家。

趙越歎了口氣:“我已經不是府同知了,現在只是戶部湖廣清吏司的一名六品主事。”他順便解釋了自己官職的變化。

原來,自從夏天南在瓊州強勢崛起後,瓊州府大小官員的日子越來越難熬:什麽都不管就是瀆職,朝廷追究起來跑不掉責任,可如果行使官府職權得罪了夏天南就有生命危險,原昌化知縣盧庚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趙越作為同知,在瓊州營和知府中間兩頭受氣,秦秉嚴什麽事情都把他推在前面,不敢正面得罪瓊州營,幾年下來,趙越頭髮都白了不少。為了結束這種煎熬的日子,他散盡家財,輾轉找到了自己當年的座師——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吳宗達,謀求了一個戶部主事的位置,算是脫離了苦海。

雖然從正五品的同知出任正六品的戶部主事看似“屈就”,但是吳宗達答應他,廣東清吏司的郎中年紀大了,不久就要致仕,推薦他補缺。同是正五品,戶部郎中就比州府同知強了太多,算是趙越這樣的佐貳官最好的出路了——反正在瓊州按部就班從同知到知府,再慢慢往上熬到參議、參政、布政使之類的官職對他來說已經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黃猛甲也不知道戶部主事和地方上的同知哪個更好,不懂的問題他也不打算多問,只是笑著回答:“趙大人,我現在也不是峒主了,是瓊海軍特戰……不,是千總,現在還被皇帝賞了個錦衣衛千戶,呵呵。”

趙越羨慕不已,黃猛甲進宮的事他也聽說了,一個瓊州府的土司峒主,做了朝廷的武官不說,現在居然被皇帝親自封了個錦衣衛千戶,就算是掛名的虛銜,那也是祖墳冒青煙了,相比他坎坷的仕途,要順風順水得多。

兩人幾年前是官和賊的敵對關系,現在物是人非,沒有了利益上的衝突,有瓊州府的一份香火情在,雙方唏噓感歎一番世事無常後,一路上倒也相處融洽。黃猛甲並不知道趙越代表戶部去南京是什麽任務,他也不關心這些事,一直沒問,趙越也樂得不說,畢竟兵部、戶部尚書都再三交代“捐餉”這件事要保密,免得泄露出去失了朝廷和皇帝的體面。

一行人走的是水路,

比陸路快得多,沒過多久就抵達了南京。在黃猛甲往返京城和南京的這段日子裡,瓊海軍也沒閑著,除了安置傷兵,最大的任務就是將求雨山之戰俘虜的流民從南京口岸經長江出海運回臨高。

高迎祥和張獻忠的聯軍對外號稱十萬,進入安徽後的實際人數是五萬多,攻打和州府等城池時折損了不少人手,求雨山下更是死傷上萬,不過一路上也裹挾了不少貧民進行補充——雖然安徽百姓的日子比陝西、甘肅和河南等地略好,很多人不願跟著蝗蟲一樣的流寇瞎混,導致流民軍擴充的速度無法與上述地方相比——一進一出,大戰之後還是有近三萬流民被俘獲。

瓊海軍進南京城時,自然不會把這些人帶進去,暫時安置在長江沿岸,隻留了幾個連的兵力看管。雖然看守的兵力遠遠少於流民的人數,但是也沒出什麽亂子,這些流民只要有口飯吃,不用去戰場當炮灰,就已經很知足了。加上江邊一排戰艦架起了大炮虎視眈眈,流民們吃過大炮的苦頭,也不會打逃跑的主意——再說逃跑了上哪吃飽飯?落單了還會被官府捉住治罪。

組織幾萬人的長途運輸不是簡單的活,不過瓊海軍在山東積累了不少經驗,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流程。首先是進行初步的甄別,發動群眾指認混在人群中的流民軍頭目,揪出來一一處死,消滅了可能產生暴亂的源頭;然後按身體狀況和年紀大小分成若乾批輪流登船,年老體弱、身體有病的先留下來調養,身體相對健康的青壯先走。至於在山東那一套安家費之類的動員程序就省掉了——這些來自陝西、甘肅等地的流民與山東本地饑民不同,全都是背井離鄉、無家可歸的人,只要指條明路能活命就成,根本不需要動員解釋。

因為怕路途遙遠、船艙密度大會造成途中大量人員生病或死亡,即使有足夠的運輸船,每批安排的流民數量都很有限,一次不超過五千人,每次往返需要一個多月,夏天南也就不急著離開南京,親自留下坐鎮——畢竟南京不比山東,作為留都地位非常敏感,權力結構和官場情況也複雜的多,而且也沒有謝三賓這樣的自己人,要是再出一個常昆這樣的人興風作浪,沒有夏天南本人在應付不來。



a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