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亂世揚明》第50章 打造火銃
  眾人一想,確實是這個道理。廣東是全國煉鐵業發達地區,可是也沒有哪家煉鐵作坊如此魄力煉製成千上萬斤生鐵的,況且煉出的熟鐵一般是供官府製作鳥銃用,日用的農具鐵器用的還是生鐵,所以就算帶著這種工藝方法跑到廣東,也是“屠龍之技”,中看不中用。加上這裡的工錢比原來在廣東豐厚,在這裡偷師再回廣東,就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剛才那個提醒林偉業的工匠帶頭響應:“東家說的沒錯,這煉鐵的法子是東家想出來的,咱們拿工錢做事,隻管做好自己的本分,別去想那些有的沒的。”

  夏天南見這人很上道,便問道:“你是廣東人嗎?叫什麽名字?”

  這人連忙應道:“小的叫張衛,廣東本地人,自小就在煉鐵作坊做事,做了三十年了。”他在這個行業浸淫多年,資歷很老,這批工匠隱隱以他為首。

  “很好,林老爺沒空天天守在這裡,煉鐵這塊就暫時由你負責。乾得好,以後就給個管事你當。”

  張衛沒想到這等好事會落到自己頭上,煉鐵廠還沒開張自己就撈了個工頭,當即沒口子地答應下來。

  成功的煉化出了低碳鋼,下一步就是製作火槍了。火槍一直是夏天南穿越之後夢寐以求的東西,有了槍,才能與各種潛在的敵人抗衡,木杆鐵頭槍顯然沒有火槍讓人有底氣。

  眼下攤子鋪的這麽大,全靠瓊州地理位置偏僻,天高皇帝遠,臨高縣衙又被自己用銀子喂飽了,暫時沒人來管,各個項目才得以同時推進。

  換成在內陸,別說煉鐵造船了,開個大規模的紡織廠都要被官府盯上,就算不安插個聚眾生事的罪名,各種敲詐勒索剝皮吸髓是免不了的,更別提造槍鑄炮,一準被官府當成造反的抓起來砍頭。但安全也只是暫時的,有了武器,才能保障事業的發展。

  繼百仞灘鋼鐵廠之後,百仞灘兵工廠開始建設,由於各地都要搞基礎建設,兵工廠的廠房只能先建幾間板房湊合著用,等到騰出人手了再建造大規模的廠房。

  煉鐵專家搖身一變,變成了軍火專家——資深軍迷林偉業即將驗證自己的成色,夏天南親臨現場視察。

  鐵匠和學徒們都被集中起來實行現場教學,挑出一組公認技藝最好的師徒組合試造火銃。

  這個被挑出來的鐵匠姓王,別人都不記得他的名字,就記住他叫王一錘,因為捶打鐵器的手藝出神入化,才有了這個綽號。

  他帶著幾名徒弟,按照林偉業的指點,先打造銃管,再製作銃身其他部件,最後再組裝。

  第一步就是製造銃管。

  準備一根圓柱體的鋼芯做冷骨,先將做銃管的熟鐵燒至紅熱,然後將坯料取出,用錘把熾熱的熟鐵敲在鋼芯外,卷成一根鐵管。並在包鐵的過程中不停的抽出鋼芯用水冷卻,防止鋼芯和熟鐵焊在一起。卷成的鐵管厚度也要在一公分左右。這一步王一錘做的很熟練,他也曾抽調去為廣東官兵打製過鳥銃,這個流程是做熟了的。

  如果按照明軍製造鳥銃的方法,第二步就是焊接了。

  明代對彈道知識匱乏,認為鳥銃越長威力越大,致使鳥銃為了增加長度,銃體都以單筒卷成,然後一節節焊接,發展到後世滿清的抬槍,槍管甚至長達兩米。這種焊接方法制成的銃管很容易炸鏜,工匠們把是否焊接的天衣無縫的銃管當做製銃成敗的關鍵。

  明代中後期,明軍工匠取巧,造成了很多事故。《紀效新書》中記載:“近來,

洞曉此中病痛者既少,而又不任怨任真責成工匠,聽其卷成鐵筒,粗細薄厚不均,甚至單筒卷成,舉即炸損。”越是容易炸膛,士兵越排斥使用,以至於明朝一共製造出幾萬支鳥銃,而實際裝備部隊用於實戰的卻很少,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仍然使用原始的三眼銃。  林偉業指導的方法則是完全不同的雙層複合式銃體,與單筒焊接法不同,它在鋼芯上裹以紅鐵,當第一層鐵包裹好以後,在這層銃體上再裹一層,使內銃的接合口被外層銃體包裹結實形成複合體。

  從技術上來看雙層複合銃比單筒焊接銃科學,銃體接合更堅固,雖然這種銃管無法做出很長的鳥銃銃管,但口徑可以做的比第一種鳥銃大,因而有限距離內威力也大。

  林偉業參照的藍本就是英國陸軍稱霸全球殖民地的製式火槍——褐貝絲燧發槍,這種槍身較短,用料少,成本低,容易大量製作生產。唯一不同之處在於采用雙層複合銃體,而原版褐貝絲是單筒卷製。

  考慮到中國的鐵礦石質量不如西方,冶煉技術也不如18、19世紀的水平,加之不用像英國那樣過於追求控制成本,所以做了這個改動。

  打造銃管的過程中,王一錘按照以往的經驗認為短管不如長管打的遠,但是東家這麽說,他就照辦。

  第三步則中外皆同,就是修整內膛。這時銃管還是粗胚, 且芯體不直,膛內也粗糙不平,除了把管身外部打磨光滑,最重要的就是用鑽頭將銃膛鑽大鑽光滑。

  在明代,一般鑽頭都采用墮子鋼,鋼性並不很硬,而且是人工鑽膛,所以製造鳥銃一半的時間都是在鑽銃膛,每天只能鑽一寸,其時間可長達一個月。《紀效新書》記載:“(鳥銃)原孔甚小,用鋼鑽鑽之,一日鑽寸許,至底為止,一月鑽光為上。”

  在林偉業看來,明軍鳥銃生產效率低的令人發指。解決的辦法有兩方面,一是改進鑽頭,二是改變鑽孔方式。

  鑽頭的工具鋼很好解決,采用坩堝煉鋼法就能煉出比墮子鋼堅硬的多的工具鋼。

  這種方法1742年由英國人洪茲曼首先應用,他將滲碳鐵料切成小塊置於封閉的黏土坩堝中,在坩堝外面加熱,鐵料繼續吸收石墨中的碳而熔化成為高碳鋼水,澆鑄成小錠後鍛打成所需的形狀。鋼在坩堝中熔化時,石墨碳還能起還原劑作用,鋼中氧可以去除,各種夾雜物也能從液態鋼中上浮去除,所以鋼的質量優於當時的各種金屬材料,可用來製造加工金屬材料的工具。

  坩堝法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生產液態鋼的方法,但是生產量極小,成本高。對於只需要工具鋼的林偉業來說,這缺點都不是問題,反正不需要大規模量產,只要有比墮子鋼更堅硬的鋼做鑽頭就足夠了,將來為大炮鏜光內膛,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工具鋼。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