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亂世揚明》第51章 山寨版褐貝絲
  至於鑽孔方式,林偉業的方法是采用水動力簡易車床。  所謂簡易車床就是一個放大的橫置手搖鑽,不過是用水力代替手搖。原來鑽孔是人工一寸一寸的鑽,而且豎著鑽,費時費力,采用簡易車床則是將槍管橫向固定在一個可以轉動的架子上自行旋轉,鑽頭刀具水平進給,這樣鑽孔的效率比原來提高數倍,原本要鑽一個月才能鑽出一根槍管,現在五六天就可以鑽出一根內膛光滑的優質槍管。

  槍管制作成功,還可以看作對原有工藝的改進,接下來槍機的製作就是革命性的改進了。

  明軍的鳥銃就是火繩槍,其結構是,槍上有一金屬彎鉤,彎鉤的一端固定在槍上,並可繞軸旋轉,另一端夾持一燃燒的火繩,發射時,用手將金屬彎鉤往火門裡推壓,使火繩點燃黑火藥,進而將槍膛內裝的彈丸發射出去。

  相對於燧發槍,火繩槍的弊端很多,最明顯的就是射擊過程非常複雜而緩慢,戚繼光在《戚繼光兵法》中記錄了使用火繩槍的10道程序,而在歐洲,1607年出版的《武器練習》,對火繩槍的開火步驟進行了描述,共分為25個步驟,非常繁瑣;其次就是雨雪天氣和大風天氣無法使用,雨水會把藥門的引火藥打濕,大風會把藥門的引火藥吹走。

  燧發槍解決了火繩槍的上述缺點,它的點火裝置,是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擊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

  而褐貝絲作為成熟的製式燧發槍,比起早期簡陋的燧發槍,槍機采用改進的製輪楔機心設計,這種新裝置也是後期所有各國燧發槍的標準設計,製輪楔有兩個卡榫溝槽的固定機心與製動阻尼形成兩道保險,第一道就是裝填黑火藥至引藥盆的機動待發狀態,第二道就是射擊待發狀態,製動阻鐵連動扳機構造可上下滑動,使之閉鎖與擊發。

  為了打製這種槍機,林偉業特地畫了三視圖,直觀的描繪了槍機結構。作為技藝精湛的鐵匠,王一錘雖然從沒碰見過這種圖紙,但是一看就懂,摸索了幾次,就成功的打製出槍機。

  槍管和槍機制成,意味著槍的主體部分就完成了,接下來就是進一步完善槍的性能了。比如使用黃銅製作槍身配件加強火槍的堅固度及耐久度;製作木質槍托和槍身護木,槍托設計成公雞頸對接式,延伸且平滑並加裝黃銅底板使對接的兩片槍托不致散開,容易握持及貼腮瞄準,槍管護木是容易握持的圓滑設計;槍管末端新設計一個較為突出的簡易準星幫助射手瞄準;加裝兩個黃銅製作的活動式槍背帶扣環,方便士兵長途行軍;用黃銅製作2個小銅管固定在槍護木下緣作為通槍條存放的地方。

  最後的壓軸戲是套管式刺刀的卡座,在槍口安裝滑動式卡榫刺刀及刺刀座,使得刺刀緊固不脫落並且不影響射擊。雖然現在還沒造出合適材質的刺刀,但預留出裝備刺刀的卡座也是未雨綢繆。

  刺刀是燧發槍時代劃時代的發明,其意義不亞於燧發式點火取代火繩點火。由於刺刀的出現,使得火槍兵不需要長矛兵的保護,在保持遠程打擊能力的同時,具備了一定近戰能力,面對騎兵時,也不再像以往一樣脆弱,從此純粹的火槍兵取代了火槍與長矛並存的戰鬥方式,盛行一時的西班牙大方陣就此消亡,線列戰術和空心方陣(主要對付騎兵)開始出現。

  在林偉業的指導下,通過王一錘的手藝,一把山寨版褐貝絲燧發槍提前一個世紀誕生了,這把槍全長1.4米,重約4公斤,預計裝上刺刀後全長可以達到1.9米,基本上接近一根長矛的長度了,近距離可以作為長矛刺殺使用。

  林偉業陶醉地欣賞這把18世紀誕生,一直使用到19世紀的名槍,低碳鋼材質的槍管閃爍著金屬的光芒,黃銅配件的點綴讓槍身看起來熠熠生輝,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槍托看上去是那麽的和諧,整把槍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啊!

  夏天南沒有欣賞工藝美感的藝術細胞,他一把奪過槍:“開一槍試試,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

  林偉業不滿地拿回槍:“煞風景, 這槍是近代工藝的結晶,是藝術品,這第一把槍,我收藏了,要試槍,另外找一把去試。”其實想試也沒法試,火藥都還沒來得及配製。

  夏天南可不敢得罪總設計師,嘿嘿一笑作罷,心裡癢癢,盤算著等新槍量產了一定開幾槍試試威力。

  在林偉業的建議下,整個工藝流程分為槍管制造、槍機制造、刺刀製造(暫時空缺)、整槍組裝四大環節,參照現代工廠流水線作業的方式分工合作,而不是傳統的一個鐵匠負責整把槍的製作,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

  接下來就是配製黑火藥,火藥車間不宜緊挨槍炮生產車間,為了安全起見,選在了百仞灘岸邊,離火槍車間和未來的火炮車間有一段距離。其實這個時代的黑火藥威力不大,沒有密閉容器的情況下,只會燃燒而不會爆炸,這麽做也是以防萬一。

  夏天南從馬嫋村抽調一些年紀稍大些的婦女作為火藥車間的勞動力,這些婦女做紡織廠的高強度勞動頗為吃力,但是勝在耐心和細心,火藥配製不需要多麽精細的手藝,也不需太多體力,只要按照比例添加硝、硫磺和木炭粉就行了,她們完全可以勝任。

  按林偉業的指導槍用發射火藥的最佳配比為硝、硫、炭各為75%、10%、15%,炮用發射火藥的最佳配比比率為78%、8%、14%,這是1825年英國化學家歇夫列裡根據試驗得出的黑火藥最佳化學反應方程式計算出來的。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