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化工大唐》第3卷 長安風雲 第211 僧1行
  第二一一章 僧一行

  這原理講清楚了,有利於他們理解,才能做出更好的望遠鏡,這是非常必要的,陳晚榮略一整理思路道:“這需要兩塊鏡片,前面一塊叫物鏡,就是把遠處的景物匯聚成光線,不過,只有物鏡的話,只能看到倒立的虛像。”

  “倒立的?我們看到的不是直立的麽?”眾人驚奇得差點跳起來。

  “你們用這樣的一塊試試看。”陳晚榮把凸透鏡一晃,提醒他們。

  手裡有凸透鏡的人立即試驗起來,齊聲驚呼:“陳將軍,你怎麽小了?真倒立的?不對呀,明明是站著的,怎又倒立了呢?”

  他們正對著陳晚榮,不拿陳晚榮來試驗還能拿誰?

  瞧著他們那一驚一怎的模樣,陳晚榮笑道:“再把另一個透鏡放到一條線上試試。”

  眾人照辦,驚奇聲又響起來了:“真的啊!陳將軍又站著了!”

  生員們叫得最是起勁,仿佛見到天下間最神奇的事情一樣。

  葉天衡手中的拐杖重重點在地上道:“小友,我明白了!真的明白了!”

  他一副恍然大悟之態,陳晚榮有心考量他,笑道:“願聞葉大師高見。”

  “高見說不上,高見說不上!”葉天衡笑呵呵的站起,道:“這道理說穿了很簡單,難就難在我們沒有這樣的工具,現在,我們有了透鏡,就好辦了。你們中有多少人讀過《墨子》?墨子當年就曾試過小孔成像。墨子當年用的是小孔,而我們今天用的是透鏡,這道理應該是差不多的。”

  墨子當年和他的學生做小孔成像實驗,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墨子》裡面記載了不少科學實驗,堪稱中國古代科技史的一個巔峰。讓人遺憾的是,由於諸多原因,從此以後,在物理學上踏步不前。

  小孔成像和用透鏡成像是差不多,只不過手段不同罷了。他這一提醒,寇義兵、劉懷德他們這些熟知《墨子》的良工們恍然大悟,齊聲點頭稱是。

  那些生員們進入軍器監的時間不長,他們在國子監學的是聖人之道,讀的是聖賢之書,於《墨子》就不熟了,聽得一愣一愣的,不明所以。

  陳晚榮才開了個頭,葉天衡就想到了,於他這敏捷的反應,陳晚榮不得不讚歎:“葉大師所言極是,二者之間是有些近似。所不同的,就是我們現在用透鏡罷了。”

  得到認可,葉天衡更加肯定了:“墨子的小孔成像,那是倒立的虛像,就沒有辦法讓倒立的虛像直立起來。有了這個,就能實現,就能把倒立的虛像變成直立的,讓人一看就一目了然,不用再去想原委!”

  陳晚榮擊掌讚道:“葉大師所言極是,望遠鏡就是這道理!”

  葉天衡又領悟到一個科技原理,很是興奮,嗓子有些發乾,很生澀的道:“小友,這望遠鏡還有什麽要求,你一並說了。要說透,我們才好做!”

  陳晚榮還沒有說話,鄭宛如猛的站起來,道:“我也明白了。韓非曾經記載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請了一畫工為他做畫。三年後,畫工告訴這個人,說畫已經作好了。這人去看,只有一塊大木板,木板上除了漆以外,什麽也沒有。這人就發火了,說畫工騙他。畫工就說,你想看到活生生,能動的畫麽?歷來的畫作都是死的,沒有生氣,這人根本就不信。畫工很肯定的說,你要是修一座房子,房子要有一堵高大的牆,牆上要開一扇大窗。把木板放到窗上,日頭一出來,你就能看到一幅畫,會動的畫。

  “這人半信半疑之下,果然修了一間房,房子有一堵牆。到了日頭出來的時候,牆壁上就出現了亭台樓閣,還有往來的車馬,活脫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景畫。更讓人驚奇的是,畫上的人物、車馬會動。唯一讓人遺憾的,都是倒著的。”

  韓非是法家大家,他的書雖是為法家而作,不過
過,他的書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典故,廣為流傳。國子監的生員們雖是習聖人之道,讀聖人之書,也不乏讀《韓非》取樂之人,一聽這話,齊聲驚呼“哎喲,我怎麽沒想到呢?”

  有了陳晚榮的理論指導,葉天衡和鄭宛如一人一個典故講出來,這氣氛大為不一樣,驟然活躍,就連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都是一臉的眉飛色舞,大是驚奇。

  陳晚榮原本想再給他們指點一番,現在根本就不需要了,笑道:“我要說的,你們都說了。訣竅只有一個,就是前面的物鏡要大些。後面這塊叫目鏡,是給人看的,稍微小些就成。還有一點,目鏡一定要安放在倒像的地方。”

  望遠鏡的原理說起來很簡單,通過物鏡之後,會得到一個縮小了的圖像。只要這景物落在目鏡的焦點處,就好比拿著放大鏡看東西一樣,就是一個放大了的景象。

  古人的智慧真的沒得說,陳晚榮本以為要費一番唇舌,你一言我語,就把這原理給破解了,我們的祖先真的了不起!陳晚榮在心裡暗讚一聲。

  “走!做千裡眼去!”葉天衡的拐杖在地上點得篤篤響,興奮得臉上泛紅光。

  眾人轟然叫好,跟著去了。

  葉天衡一拉陳晚榮的胳膊道:“小友,我有一個想法。這東西好是好,不過,要兩隻眼看才好,象我們這般一隻眼睛看,太累人了。我們現在有了機床,可就好辦多了。”

  這不是望遠鏡麽?

  陳晚榮心裡想的是,要是能做出單筒的千裡眼就不錯了,他卻要做望遠鏡,很是意外。不過,這是好事,沒理由拒絕。一隻眼睛看,和兩隻眼看,誰優誰劣不需要說了。

  “葉大師,那敢情好!”陳晚榮非常爽快的同意。

  葉天衡停了下來,手裡的拐杖在地上一陣劃動,居然給他畫出一個望遠鏡的雛形。之所以是雛形,是因為比起現代望遠鏡的設計有很大的差距,既不美觀,還有些笨重,做起來的話費時費力。

  不過,他能在這麽短時間內想到這麽多,非常難得了。陳晚榮大是讚許,蹲下身,給葉天衡修正一番,讓葉天衡大是高興,這才笑呵呵的去做望遠鏡。

  風風火火的趕到機床工房,葉天衡在陳晚榮肩頭一拍道:“小友,老朽僭越一次了,這次由我來指派。”

  陳晚榮哪有不同意的道理,道:“葉大師盡管吩咐就是。”

  在陳晚榮的肩頭拍拍,葉天衡頗是欣慰:“這裡正好有些鐵皮,可以派上用場。鐵皮這東西,用得不多,就是時不時需要用點。存在這裡的,沒成想,今天派上用場了。老寇、老劉、老曹,還有我,我們四個人來做。其他的人別動手,鐵皮不多,弄壞了就麻煩了。”

  寇義兵、劉懷德、曹志雄和葉天衡是軍器監技術最精湛的良工了,他們親自上陣,還是聯手做事的時間真不多,陳晚榮既是驚訝,又是期待。

  “沒問題!”寇義兵爽快的應一聲,把外套脫了,甩動幾下胳臂,好象上戰場似的。

  雜役把鐵皮拿出來,葉天衡給三人一陣講解,劉懷德他們二話不說,拿起鐵皮開始加工了。唐朝的鐵皮比我們現代用的鐵皮自然是有很大的差距,只要稍微加工下,仍是能用。

  葉天衡把拐杖一放,就開始裁剪鐵皮,也不需要量什麽尺寸,一把大剪刀在他手上飛快的動作,等到停下來,一張張鐵皮就給他裁剪好了。

  經過打磨、修邊、鉚接,所費時間也不短。

  陳晚榮他們圍著四人,唯有睜大眼睛瞧著的份了。四人的動作非常熟練,只需要看一眼就可以確定他們是很有造詣的工匠。

  直到天快黑時,才算完成。葉天衡他們處理鐵皮時,張德銘他們已經把透鏡磨製好了。陳晚榮檢驗一陣,還不錯,邊角處理得很光滑,鏡面也沒有什麽損傷,應該是
能用。

  把透鏡一裝上去,就是望遠鏡。雖然很粗糙,不過,畢竟做成了。

  葉天衡一瞧,大叫一聲:“成了!咦,怎麽沒有拿到手裡看得清楚呢?”

  順手把望遠鏡遞給陳晚榮,陳晚榮接過一瞧,確實有些模糊,不如拿在手裡看得清楚,笑道:“葉大師,這是因為有幾個問題沒有處理,一是沒有調整距離的裝置,以後弄些螺紋供旋動就是了。二是沒有用棱鏡,三是我們初次做,手生,以後會做得更好。”

  “那是,那是!”葉天衡不住點頭,臉上卻是帶著遺憾。

  這是第一架望遠鏡,能做到這種程度可以了,不能奢求得太多。眾人拿著望遠鏡,你看一眼,他瞧一眼,直到每個人都瞧過了,天已經黑了。

  最後,望遠鏡落到玉真公主手裡,陳晚榮要討回來,玉真公主不給。陳晚榮本想拿回去送給鄭晴,才議定婚事,送她這個禮物肯定能博得伊人芳心,玉真公主鐵了心不給,陳晚榮也是沒辦法。

  收工之後,眾人開開心的回家。今天這一天,值!

  這事,基本上算是過去了,即使以後要做望遠鏡,也沒什麽大不了。陳晚榮也沒怎麽放在心上,只是,這事不過是個引子。

  第二天,陳晚榮見到了一個讓他想想都為之目眩的歷史名人,一個在中國歷史上享有盛譽的大科學家!

  陳晚榮來到軍器監,葉天衡他們擠在一間屋裡,個個一臉的喜悅,好象大過年似的。陳晚榮不由得大是奇怪。

  “陳將軍,你來了!”寇義兵熱情的打著招呼:“陳將軍,你知道麽?昨天那個望遠鏡為我們請來了一位大名鼎鼎的高人!”

  “高人?能高到哪裡去?”陳晚榮有些不以為意,在心裡暗想:“論拳腳,有道長;論技藝,有軍器監的大師傅;論理論還有我,能稱得上高人的人還真沒有。”

  不是陳晚榮傲,是因為軍器監集中了唐朝最優秀的良工,世人眼裡的高人在他們眼裡不入流。

  眾人讓開,陳晚榮看清了,只見屋裡多出兩個陌生面孔,一個是光頭和尚,另一個是中年人。最惹人眼的就是和尚的光頭,幾點戒疤格外顯眼,僧袍、芒鞋,典型的出家人裝束。

  和尚不去廟裡禮佛,跑到軍器監來,堪稱一奇。陳晚榮不由得仔細打量起來,這和尚三十多四十來歲,白淨的面皮,臉上帶著微笑,眼睛特別明亮,眨動之際給人以睿智之感。

  可以說,完全沒有出家人的恬淡之氣,渾身上下光芒四射。他旁邊那個中年人氣質不錯,不過,和他比起來,頗有些不如。

  陳晚榮心中一凜,此人必非常人。最讓陳晚榮奇怪的是,這和尚和司馬承禎打得火熱,兩人面對面坐著,相談甚歡,臉上帶著笑容。

  司馬承禎站起身來,笑著為陳晚榮引介道:“小友,這是一行大師。一行大師,這是陳將軍。”

  “一行?僧一行?大衍歷的作者?”陳晚榮心裡閃過一連串的問號:“我居然遇到在歷史上享有大名的大天文學家僧一行?”

  僧一行雖是佛門出身,卻是中國歷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他在天文學和數學方面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就是現代,我們談到這位傑出科學家時,都會懷著崇敬的心情。

  陳晚榮無數次聽過僧一行的大名,來到唐朝後,想過能見到他那該多好,只是,這只能是個夢,僧一行行蹤無定,要見他何等之難。

  現在,僧一行居然出現在面前,還衝陳晚榮微笑,施禮道:“貧僧一行見過陳將軍!”

  陳晚榮喉關發乾,很是生澀的道:“陳晚榮見過大師!”深深一躬,極是恭敬。

  要陳晚榮說出他最喜歡的三位中國古代科學家,僧一行肯定在裡面。見到僧一行,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覺受。

僧一行笑笑,為陳晚榮引介道:“陳將軍,這是貧僧好友梁令瓚。”

  陳晚榮一個趔趄,差點摔在地上。一個僧一行已經夠讓人激動的了,還有一個梁令瓚,陳晚榮的激動遠非筆墨所能形容!

  梁令瓚何人?一個大名鼎鼎的能工巧匠!

  僧一行在天文學上取得那麽輝煌的成就,為後人讚頌,要是沒有梁令瓚,他不可能取得這麽多的成就。原因就在於,梁令瓚很好的襄助了他,幫做天文儀器。

  吳道子的畫技千古獨步,被後人尊為“畫聖”,難有人能與之匹敵。不過,梁令瓚的畫功就可以與吳道子媲美,是唐朝著名的畫家。

  真正讓世人記住梁令瓚的並不是他在畫技上的貢獻,而是他是著名的製造家,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著名的機械工程師,他和僧一行共同製造的“水運渾天儀”,是當時中國獨有的天文鍾。

  僧一行受命觀測天文,可是當時沒有能滿足他要求的儀器,“無由測候”,僧一行空自學識淵博,卻無從著力。真個是空懷屠龍技,卻無龍可屠。

  梁令瓚本是業余天文愛好者,在研究了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製造出了著名的“黃道遊儀”。當然,他的製造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經歷了多次失敗之後,才用木材做出來模型,最後做出了在天文史上享有大名的天文儀器“黃道遊儀”。

  僧一行正是用這一儀器測量二十八宿距天球極北的度數,第一次發現了恆星位置的變動,比歐洲早一千年。使用這一儀器,僧一行得到大量一手資料,演算之後,才有著名的《大衍歷》的誕生,後來傳入日本,日本用了上百年。

  最讓人驚訝的是水運渾天儀還有計時的作用。比起東漢張衡製造的天文儀更加精巧複雜,功能更多。用齒輪帶動,上面有兩個木人,古代把一晝夜分為一百刻,每過一刻木人就擊鼓,每過一時辰就撞一次鍾。

  這遠遠超出了天文儀器的范疇,是機械鍾了!

  我們今天用的鍾表都是從西方傳入,其實,早在唐朝,僧一行和梁令瓚就造出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機械鍾。只可惜,沒有大量推廣,更沒有發展成鍾表,讓人扼腕歎息。

  梁令瓚向陳晚榮行禮道:“梁令瓚見過陳將軍。”

  陳晚榮縱聲長笑,開心不已,給了梁令瓚一個熊抱,好象見到老朋友似的在他背上拍拍, 急切的問道:“梁大師,你可願意來我們軍器監?”

  軍器監人才濟濟,可是真正稱得上能頂大梁的人卻不多。葉天衡的技藝絕對要算一個,不過,他已經垂垂老矣,時日不多。軍器監良工雖多,要找一個能接替葉天衡的人還真難,梁令瓚這個天才的“機械工程師”要是能加入軍器監,那是就太完美了。

  現在,機床已經造出來了,正需要這方面的技術人才,陳晚榮對機加工熟悉卻不精通,也不可能有時間讓他去精研機加工,把梁令瓚拉過來,這是陳晚榮的第一個想法。

  “無論如何,一定要把梁令瓚弄進軍器監!就是叩頭、求爺爺告姥姥,甚至坑蒙拐騙也在所不惜!”陳晚榮暗中下定決心。

  僧一行就不說了,因其淵博的學識,大名遠播,廣受人敬仰。不過,他是搞天文,研究數學的,雖然用途大,對於陳晚榮來說,有點用不上。

  梁令瓚才是最適合的!

  用人不是用最好的,是要用最合適的!

  不僅陳晚榮如此想,就是葉天衡他們誰個不是如此想呢?葉天衡拐杖在地上點動,忙著幫腔道:“梁大師,你到軍器監來吧!葉某老了,不中用了,以後,得靠你們年青人了!”

  寇義兵他們猛點頭,緊張的看著梁令瓚,生怕他不答應。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