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中國又明了墨,開始為墨丸、墨粉。√後將煤、膠摻入其內製成比較堅固的墨塊。日本正倉院仍保存著唐墨、新羅墨。日本奈良時代的製墨法是由朝鮮傳入。日本平安時期紅州藤代、近江武佐墨最受歡迎。”
“自江戶時代以來,奈良的製莫技術有了很大的展。墨有松煙墨、油煙墨之分,書法用墨最好使用純油煙墨。青墨為松煙墨。除此之外,還有朱墨、茶墨。中國的古墨十分有名。”
“明代的程君房、清代的乾隆禦製墨都是珍品中的珍品。墨越沉越佳。剛剛作成的生墨沒有什麽價值,一般以收藏3o-8o年的沉墨為書法佳品。中國墨講究多用薄膠,墨的粘著力較差,用起來十分圓潤。而日本墨則講究少用厚膠,墨的粘著力較強,用起來十分豪快。”
柳華生拿出自己收藏的墨,讓吳天緣作對比,果然有些不同。
“直到平安時代日本人仍使用陶製的風字硯、圓潤硯。平安末期中國硯輸入日本,與此同時日本國內也開始生產石硯。當時製硯石料多選自愛知縣的鳳來石、山梨縣的雨田石、宮城縣的玄昌石、山口縣的赤間石、京都的鳴瀧石。除了石料製硯以外,日本人還使用泥、陶、瓦等材料製硯。硯有圓面硯、方硯、風字硯之分。”
“公元61o年高麗將造紙術傳入日本,後經日本造紙工匠鑽研琢磨,終於造出了堅韌優雅的和紙。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日本人主要使用麻紙。平安時代隨著各項民間工藝事業的展,造紙業生產也得到促進。”
“當時的造紙原料主要為摺和雁皮,有名的和紙產地有美濃、伊勢、三河等。京都還設立了官立的抄紙場,名“紙屋院”。隨著造紙工業的展,日本紙的種類不斷增多。當時日本已經能夠製造帶花紋的色紙及寫經用的鉛色紙,用金泥、銀泥在上面寫經效果極佳。到了江戶時代,町人文化興起,紙的需求量急劇增加。越前、土佐、出雲、伯劈均成為日本國內著名的紙產地,紙的種類已達5o種。”
“今天日本的紙生產仍分手工製紙和機械製紙兩種。手工紙以雁皮、摺、三椏的樹皮為原料。由手工製作的日本和紙包括半紙、美濃紙、奉書紙、鳥子等。機制紙則以木材、馬尼拉麻的紙漿為原料,有堅固的泉貸紙、紙漿半紙等。日本人的書道用紙一般以半紙、畫仙紙為主。雁皮紙、鳥子、懍紙、麻紙則屬於高級書寫紙,被視為珍品,不得輕易使用。”
“原來如此,看來這個還真有搞頭!”
吳天緣簡單聽完柳華生的介紹,很有興趣,天緣堂現在有瓷器、印石、家具、沉香、紫砂壺,自己真愁還有什麽項目能做,這不就是現成的?
“你已經開始搞印石和印章,落款是表示書法書寫完結的一種形式。落款沒有統一的規定,既可寫本名、字、雅號,也可寫年月、乾支、場所、贈者姓名等。”
“日本人比較講究用“號”落款,也有的人隻習慣用印落款。印章的材料多種多樣,有石、木、牙、角、水晶、陶器、金屬等等。古代日本人幾乎沒有在書畫上落款的習慣。只是到了鐮倉時代,日本人接受我國宋代禪宗文化影響,才有了書寫後落款的習慣。”
“如果是自作詩,落款只寫名或號。如果是抄錄別人的作品則要寫明出處。普通的場合要用三顆印即關防印,一種細長的印、姓名印、號印,文字主要是篆書。然而日本人多原意在提高紙面的整體美方面多下工夫,卻不太拘泥特定的書法形式。”
“也就是說,好的文房四寶在日本也是寶貝?”
柳華生笑道:“那是自然,日本人有三大道,茶道第一,書道第二,香道才是第三。對於書法雖然不是必修課程,但有身份的人都多少學習一些,只要是些毛筆字,哪裡少的了筆墨紙硯?”
“好,這次我回去就開始壟斷文房四寶!”
吳天緣哈哈大笑,又有了新項目,這個也有現成的門路,琉璃廠的戴月軒,老戴就是大行家,家傳乾文房四寶幾十年,找他沒錯!
第二天吳天緣就回到京城,柳美子那邊也算嶄露頭角,剩下就是繼續提升水平。等著海南沉香有了第一批產品,正式進軍日本香道市場。
“你終於想起我了?”
老戴有些幽怨的看著吳天緣,不忿道:“早就聽說你的天緣堂四處招兵買馬,又是瓷器、印石、家具,後來連紫砂壺也有?我就想什麽時候才能輪到我們文房四寶?”
“這不就來找您了?”
吳天緣笑道:“事情總要一件件乾吧?既然老戴你早有準備,說說吧?”
“好,既然要乾就大乾一場!”
老戴早就憋著一口氣,眼看著天緣堂大肆振興民族品牌,輪了半天也總算該筆墨紙硯了吧?
“先說筆!選就是湖州筆!”
老戴激動道:“講究“尖圓健齊”,所謂尖就是筆毫聚合時,筆鋒要能收尖。齊:將筆頭沾水捏扁,筆端的毛整齊無不齊現象。圓:筆肚周圍,筆毫飽滿圓潤,呈圓錐狀,不扁不瘦。健:筆毛有彈性,筆毛鋪開後易於收攏,筆力要健。”
他拿出很多筆,給吳天緣演示道:“一般市面上的毛筆,2o元以上的筆就算可以用。純羊毫、純狼毫的筆如果是真的,好的太貴,不下2oo元一支。它們屬於正確部位的毛,很貴。現在的毛筆,9o%是兼毫,主要兼的是人造毛,麻和豬鬃。人造毛非常好,便宜但加健,只是如果純用人造毛就做不出能寫的毛筆來,所以一定要加動物毛。”
“你看這個筆,筆杆不宜粗不宜細,o.7—1cm最合適。千萬不要挑筆杆好看的,掂起來挺沉的,似乎很名貴的筆。寫字用的是毛而不是筆杆, 看上去名貴的筆杆往往是非常糟糕的筆工製作的,因為沒有好毛沒有好手藝,只能在筆杆上下功夫。”
“硬毫、軟毫、兼毫三種不同性能的筆用途也各不相同,宋以前的書家大多用硬毫筆書寫,到明清書家寫的字越來越大,筆也有硬毫筆轉為羊毫筆。因為羊毫較長,宜於製成大筆寫大字。”
“大致上寫行書、草書一般用硬毫筆比較爽利,便於揮灑,易於起倒得勢。寫楷書、隸書、篆書用軟毫筆,易於滋潤飽滿。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既可以用硬毫筆來寫楷書寫篆書、隸書,也可以用羊毫筆來寫行草。”
“當代草聖林散之先生就用長鋒羊毫筆寫草書,既能寫的剛健挺拔,又能柔韌涵蘊。由於筆鋒長,蓄墨多,蘸一次墨能寫好幾個字,易表現字與字之間連綿不斷的氣勢及墨色濃淡枯濕的變化。”
“不過羊毫筆柔軟,特別是長鋒羊毫筆,筆按下去後就趴下散開彈不起來,難以掌握。這時候全靠書寫者以運筆的技巧來調節筆鋒,而硬毫筆比較好使,由於它的彈性強度大,筆壓下去再提起來時,筆鋒能回復到原來凝聚的狀態,所以起倒自如,頗為得心應手。”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