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慶豐軍》第120章 群賢議事
 壽州紅巾軍慶豐軍都督府,郝仁升帳,召集在壽州的一應千戶以上官員議事,都督府左右宿衛千戶、都督府匠戶焦玉、壽州太守、守備、左右哨遊騎兵千戶、施耐庵、毛貴、及一應參軍全部落座到齊。

 唯獨少了參軍余德臣!

 余德臣暫時被郝仁排斥在軍政議事之外,被郝仁委任作物育種的大事,下放到田間地頭,遠離了權利的核心圈。

 安慶對於慶豐軍的威脅太大,郝仁本意要積蓄力量攻打安慶的余闕,所以近期的軍事安排,有意要回避余德臣。不見得余德臣就有機會背叛郝仁,天天當著一個十六歲的少年研究打他老爹,對於余德臣來說,是一種折磨,乾脆還是不要讓他知道的好。

 郝仁抬手,下面文武立馬安靜下來,他乾咳一聲,朗聲道:“今日召集諸位議事,主要朝廷派丞相脫脫親率百萬大軍,南征天下義軍,高郵的張士誠派他手下的丞相李伯升求援,我想問問大家的意見,救還是不救這個張士誠。”

 眾人聞聽朝廷南征,而且軍事數字著實驚人,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施耐庵搶先離席道:“張士誠義軍,也屬於反元力量,他雖並不屬於紅巾軍序列,而且僭越稱王,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按照道理,我們應該去救他,不過我們剛剛經歷和州鏖戰,實力尚未完全恢復,安慶的余闕佔據地利優勢,威脅我和州與廬州的安全,若傾慶豐軍全力,遠道援助張士誠,恐怕余闕要襲擊我們的後方了,都督半年多打下的基業,要付諸東流了。”

 施耐庵說的是實情。

 余闕是元末朝廷不可多得的能吏,安慶借助長江上遊的地利優勢,向下遊威脅慶豐軍佔領的和州,陸上威脅著廬州的安全,不過以慶豐軍現在的軍力,根本打不下安慶,滅不了余闕。

 慶豐軍與天完政權的水軍聯軍,目前還在巢湖內湖練兵,連進長江的勇氣都沒有,而且安慶的城防,慶豐軍都督郝仁曾經親自查看過,安慶城經過余闕的改造,不利於步兵大規模的進攻,打安慶,必須水軍為主,陸軍為輔。

 余闕的存在,確實是慶豐紅巾軍的巨大威脅。

 胡大海快人快語的說:“張士誠跟我們沒有任何瓜葛,我們救他幹什麽?等脫脫大軍滅了張士誠,肯定就要打滁州的郭子興,等脫脫滅了郭子興,再來打我們,估計早就師老兵疲,那時候,我們利用堅固的城防,肯定能擊敗脫脫。”

 敵人並不可恨,因為他本來就是敵人,朋友兄弟反目成為仇敵,卻比以前的敵人更可恨。

 胡大海被郭子興、朱元璋用‘舍車保帥’的伎倆無情的拋棄,胡大海恨透了郭子興,讓郝仁出兵打滁州軍目前還不現實,正好可以利用脫脫的大兵,滅了郭子興,以泄心頭之恨。所以,他這樣進言無可厚非。

 俞通源道:“以脫脫屠殺徐州兵民四十萬的作戰風格來看,引脫脫到本土決戰不明智。脫脫的百萬大軍若是到了我們的地界,就算我們能依靠堅固的城防打敗脫脫,恐怕都督苦心經營的屯墾,以及辛辛苦苦聚集的百姓,都要付諸東流了。”

 脫脫征集的軍隊號稱百萬,其實實際只有四十萬。不過這四十萬的軍隊,大部分都是從西部各汗國抽調來的精銳,還有高麗的兩萬三千高麗兵,這些士兵遠離自己的本土作戰,擄掠肥己,殺良冒功,軍紀極其敗壞,恐怕這些人到慶豐軍的地界,會在造成千裡無人煙的慘狀。

 尤其是高麗兵。據野史記載,二戰鬼子投放在華夏的高麗兵,軍紀比鬼子還壞,元末蒙古朝廷從高麗征調的高麗兵,軍紀尤其敗壞。

 俞通源說的很有道理,讓脫脫的軍隊進入本土,不明智。

 俞通淵隨著自己的哥哥接著說:“要打敗脫脫的大軍,最好不要本土作戰,最好讓他在張士誠、郭子興的地盤上進行決戰,讓他們成為抵抗朝廷大軍的主力,我們出於道義角度,給他們提供點糧草輜重,讓他們堅定抵抗信心,等著兩方戰敗,我們再出兵抵抗,拒敵於國門之外。”

 “劉先生什麽意見?”郝仁見手下的參軍都已經發表意見,唯獨劉伯溫沒有說話,所以他問道。

 “脫脫以丞相高位,督率百萬之眾,兵鋒正盛,一時恐怕義軍難以取勝,我昨夜夜觀星象,脫脫的兵峰恐怕也不能長久,依照小可看來,脫脫大軍到不了慶豐軍的地界,都督只要象征性的出個三五千兵馬,不傷慶豐軍的大體軍力,只求一個急公好義的好名聲,足矣!”劉伯溫搖著羽扇,慢聲細語,加入所謂的星象論,更加讓人覺得高深。

 “如此,正和本都督之意!”郝仁讚歎道。

 壽州太守穆有才道:“打脫脫還是打余闕,作為慶豐軍都督府長史,小可都全力支持,不過,目前慶豐軍的糧食和食鹽,已經不能支應了,現在食鹽的價格陡增,高郵、泰州的食鹽已經不能運抵壽州了,打和州時候,軍隊吃糧的兵額徒增兩萬,府庫已經吃了個精光,下次作戰,我靠什麽支應軍需?”

 穆有才精於計算,屬於典型守財奴類型,毛貴、孫德崖軍隊的作用他不考慮,他隻考慮有多少人吃飯,他需要提供多少糧食,需要提供多少食鹽的問題。

 打和州,不但慶豐軍的軍隊損失很大,耗費的錢糧都是大把大把的,郝仁制定戰死士兵撫恤金制度, 基本上讓慶豐軍本不充盈的府庫,賠了個精光,而且還虧欠莫布裡鐵礦大把的金銀。

 打仗雖然痛快,可是錢糧支應的問題,是個大問題,所謂“大軍未到,糧草先行”。

 郝仁雖然已經分派余德臣去搞作物育種,研究高產的雜交水稻,可是,這畢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什麽時候能雜交成功還未可知,而且夏糧還沒有成熟。

 “糧食和食鹽以及錢的問題,穆長史不用著急,本都督自有辦法,先讓李伯升進來,看看他家張士誠是什麽態度!”郝仁道。

 和州地處長江中下遊,和州雖然不是糧食主產區,和州與長江對岸的蕪湖隔江相望,蕪湖是華夏傳統的四大米市之一,守著這個地方再讓士兵挨餓,那就是郝仁郝國祚無能了。(注1)

 張士誠控制著食鹽的主產區,沒錢買鹽,可以用東西換啊!

 (注1:華夏四大傳統米市——無/錫、蕪/湖、九/江、長/沙。)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