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漢代的犁是長直轅犁,耕地時回頭轉彎不夠靈活,起土費力,效率不很高。
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提到長曲轅犁和“蔚犁”,但因記載不詳,只能推測為短轅犁;唐代初期進一步出現了長曲轅犁。
但不論是長曲轅犁還是蔚犁,都不是犁最佳形態。
直到唐末在江南出現了江東犁,才將犁的結構發揮到極至,也就是後世所稱道的曲轅犁。
曲轅犁的優點是操作時犁身可以擺動,富有機動性,便於深耕,且輕巧柔便,利於回旋,節省人力和牲畜,成為古代Z國耕作農具成熟的標志。
李煜前世小時候在農村也是見過這種使用了上千年的曲轅犁,依葫蘆畫瓢也就把它給畫出來了。
憑著燕王府裡養著數千名技藝精湛的工匠,不過幾日工夫,一把完整的曲轅犁就擺在了李煜的面前。
李煜立即下令燕王府主掌工匠和工程建設的士曹參軍事張人俊(兼都護府士曹),組織工匠加緊製造曲轅犁,並打算在全安東推廣。
但終因李煜在安東鋪的攤子太大,佔用的工匠太多,造成人手不足,曲轅犁的生產趕不上移民的安置速度,不能每戶配一把。
李煜本還想搞唐代發明用於提水灌溉的筒車,可安東每年降水穩定,河流水系發達,灌溉工具完全沒有用武之地,隻得做罷。
安東,即後世的東北,從史至今,可曾常聽聞爆發影響大的水旱蝗災?
沒有!
不論前世還是當代,李煜都不能理解漢唐為什麽如此不重視東北地區呢?就因此地冬季漫長寒冷?可實際上,這裡短暫的夏季所產的糧食也成為了糧倉一般的存在。
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滿清皆出於此處,除了蒙元外,其它四族皆以據遼東而製華夏。
自春秋戰國,秦皇漢武之後,歷代統治者的眼界愈發短視。
寧可將百姓牢牢固死在土地上,一遇荒年不是任其等死就是爆發農民起義。也不願以國家之力將他們移往東北這樣地廣人稀沃野千裡的土地上。
若行此舉,即平息國內不穩局勢,又可增加開墾的土地獲得新的稅糧區,還可固邊疆。
可惜,歷代來,除了開國時期,為了固守邊疆有過國家強製移民到邊地外,沒有一次是在人地矛盾突出下實行移民,緩解國內矛盾。
東漢末年,不論河西、遼東還是秦嶺淮河以南,都屬於典型的地廣人稀之地,土地肥沃。可幾十年下來,不論皇帝還是朝臣,看著國家因人口增長,權貴兼並土地造成大量百姓活不下去,可就是沒有一人提出將北方大量無地貧窮百姓移往地廣人稀之地,來緩解矛盾,眼睜睜的看著帝國走向奔潰。
大唐易是如此,無人將人多地少的地區百姓遷往南方,結果唐步了東漢後塵,中原農民起義,雖被鎮壓,卻如東漢群雄並起一般,藩鎮最終失控。
歷史上華人大規模南遷也非政府主導,全因北方戰亂才自發南遷長江以南,將秦皇所並的百越之地徹底變成華夏。
李煜常常感歎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愚昧和短視,放任東北地區,造成此地先後興起兩次滅華的外族,三次荼毒北方的外族勢力。
幸好嶺南之地的諸蠻夷在體格上不如華人,戰鬥力不強,自始自終也沒出個什麽了不起的人物,相互分離居於各山嶺之間。
不然以歷朝歷代統治者的尿性,南方諸蠻恐怕也得和北方胡虜一樣威脅華夏的存亡了。
三百畝地,面積可不小。鄭成與妻子張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天下來也不過開墾出四五畝地,人還累的腰酸背痛。
“鄭成在家嗎?”
“在呢。”
在家歇息的鄭成聽到有人喊從房裡跑出來,瞧是鄰居王良來訪,急忙邀請他進屋裡坐。
王良人長的憨厚結實,一臉的跨耳胡看起來有幾分凶悍之氣,但為人挺是仗義相助,與鄭成一家關系頗好。
“鄭成老弟,家裡幾百畝,沒有犁用牛耕,就靠手把手整出來不是個辦法啊。這才幾天,我一家子都給累的直喘氣啊!”
鄭成點頭讚同道:“靠手中的鋤頭把幾百畝不知荒廢了多少年的地整出來,累不說,還不知要多久,時間長了,錯過了播種季節秋收就成問題了。官府可是說了,只在秋收前給每家每戶免費配給口糧,秋收後沒糧就的花錢買了。家裡的牛還是官府賒帳的。”
李煜令都護府給每戶移民發一頭耕牛,可是明確了,殺牛犯法,犯者貶為奴工;丟了牛,依牛價兩倍賠償都護府損失,且永不在向其提供都護府惠民政策。
“我尋思著,等村裡那二十把犁輪到我們不知何時,咱們兩家乾脆自己造把犁出來用得,反正牛也有,犁也不需要造的和官府發的一樣好。”
王良問道:“老弟,你覺得怎麽樣?”
“老哥想的不錯,我正好會點木工活。這兩天先停下手裡的活計,我們自己造一把犁。”鄭成覺的王良的主意不錯,便答應了下來。
“只是犁頭不好搞!”
王良啪著胸脯笑道:“哥哥我以前在家鄉打鐵的,這事難不到我。至於需要的鐵,哥哥我告訴你啊,我家大郞在西山溝摸魚時,在草從裡發現了好多廢棄的兵器,估計是幾年前這裡打仗丟棄的。有這些鐵,我在家裡砌個爐子,就可以把這些破爛兵器打成犁頭。兄弟你只要把犁的木身做好就行了”
“這沒問題,我今天就去山上砍些木料回來。”鄭成一臉喜色道。
有了犁,只需要把地裡的小樹砍了就可以直接用牛拉犁把土地翻個遍,不用像現在這般費力。
兩人商量好後,就開始準備製犁所需的工具。
鄭成在山下砍了四顆大腿粗的樹,與妻子一起托回家。因沒有木匠所需的那套工具,鄭成還擺脫以砌好爐子的王良打鋸子和鑿子等幾個小鐵件,再製成工具後開始了犁的木身製造。
官府下發的曲轅犁鄭成也是看過的,用起來的確比家鄉用的長直轅犁好用的多。只是工具簡陋,木工活計又不太精,造出的曲轅犁那個曲線的犁轅顯的很是粗糙。
王良經過幾日在家劈劈砰砰後,融了十多把破爛刀槍頭打出了一個犁頭。
兩人合力造出了一把外觀難看的曲轅犁,為此兩家還湊在一起好好的慶祝了一番。
又經過幾日,造出第二把,王良、鄭成兩家一家一把,將曲轅犁套上自家的牛,舒舒服服的耕起了田。
這讓村裡其他幾十戶沒曲轅犁的人家看的羨慕嫉妒,紛紛上門求作一把犁。
移民本身就是原來的災民,家裡沒有幾個大子,都護府也不可能給移民發錢。
求上門的村民也不好意思白求人家給做犁,又沒錢,隻得拿著家裡人在河裡抓的魚,山裡設陷井打的野味來換,自己提供所需要的木料和鐵料。
在這片地區有幾處十多年前的戰場,自己跑去找些破爛兵器來不是問題。
安東地區野物可是易常豐富,這到了後世Z國剛解放時東北地區還有一篇講北大荒野物如何富饒的文章呢。(小學課本學過,作者忘了叫啥)更別說人口不多的初唐,又經歷多年戰爭的遼東了。
王良、鄭成白天耕田外,晚上又多了項給村民做犁的工作,從村民那換些吃食回來,兩家人的生活水平反而提高了不少,刺激了同村其他幾戶有手藝的人家也開始做起了犁。
崔融被任命為獨山縣縣令,都護府重視春耕,便親自到本縣各村尋視春耕播種情況。
十八歲就官得縣令,這傳回中原不知會羨煞多少青年才俊。崔融也是意氣風發,準備在獨山縣做出一番政績,得燕王賞識進而高升,從而決定朝廷大政方針,一展心中治國安民之策。
今日正好尋視到西山鄉的丙村來,一到田野令崔融大為驚奇的是,歸丙村所有的一萬幾千畝荒地在半月內八成的荒地以經翻耕播種了。
崔融一路尋視過來,縣城和東西兩個鄉,每村能有四成荒地翻耕播種就不錯了,沒想到丙村的速度這麽快,得去找村正問問,看看有啥經驗推廣的本縣其他各村。
“你是說本村的王良與鄭成兩村民幫助村民製作曲轅犁,現在每戶人家都有一把曲轅犁?”
“正是!”丙村村正是一個五十來歲,能識文斷字為人正直的老先生,向前來尋問原因的崔融述說了本村耕地快的原因。
“製犁鐵器哪來的?”官府隻給百姓發了農具,農民不可能把農具融了造犁,崔融不解道。
“本村西有一處戰場,鐵器從那撿來的。”
“難怪!”崔融晃然道,隨之臉色一喜:“督促缺犁村民自行製造曲轅犁,不就解決了都護府現在曲轅犁不足的難題嗎?春耕也就能開墾的更快,官府只需向百姓提供鐵料就行。”
“不行,吾的趕緊回府寫個奏書,上報燕王殿下,建議在各縣推廣此策。”
崔融翻上馬,便馬不停蹄的趕回縣衙,留下一臉莫名的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