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武揮鞭》第460章 帝禦4海
漢七十一年,四月十四為立夏。

立夏時節,鬥指東南,星象合宜,大漢皇帝索性宣召南越王趙駢上殿,受了內附國書。

趙駢雖方及束發,確已做了數載提心吊膽的南越王,張騫趕赴南越交接完政務,返京時便將他也帶上了,數日前方是抵京。

大漢群臣對這趙駢自是瞧不上眼,皇帝劉徹卻是和顏悅色,既是允了南越舉國內附,好歹為趙駢封個列候的爵位。

昔年東甌王歐貞鳴和閩越王鄒餘善舉國內附後,非但得封列候,且還保留其國舊都為其封地食邑,然南越國是被大漢發兵征服的,趙駢這傀儡王自是沒此等待遇。

其列候封號是為順南候,大漢卻沒甚麽順南縣,意即是有爵無邑,賜下少許皇室實業的份子及一座居於北闕甲第的府邸,讓趙駢這內附藩王衣食無憂即可。

趙駢卻已萬分感念聖恩了,南越的趙氏王族除卻他自身,余者皆已盡歿,數年來他皆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懼中,唯恐甚麽時候便被大漢君臣舍棄,落個“染疾暴斃”。

現今南越雖被大漢吞並,然他趙駢好歹是“安全下樁”,非但保住性命,還得為列候,不至流落街頭,靠行乞求生,大漢皇帝已算頗為厚道的了。

如此便好,他趙駢也不敢再多奢求甚麽了。

南越除國,自要設郡治政,若依秦朝往例,在嶺南要增設四郡。

然現今南越百姓多已北遷,嶺南唯獨留下四座大城讓軍民聚居,屬民數量僅二十余萬,別說設四郡,設一郡都多。

皇帝劉徹覺著嶺南與滇國接壤,也算邊疆了,地廣人稀不也正是大漢邊郡的特色麽,索性就下旨以嶺南四城為轄地,設下嶺南郡,郡治番禺城。

嶺南郡的首任太守為公孫昆邪,該郡都尉則著太尉府仔細斟酌,呈報公府審定核準後,再另行拔擢派任,劉徹也不想太過插手正常的行政流程,甚麽官位都由皇帝擅自專斷,未免太過破壞官僚的升遷體制了。

嶺南郡倒還不算屬民最少的漢郡,蓋因大漢東北還有個玄菟郡,皇帝劉徹更是順勢在東甌及閩越舊地也設郡治政,名為建安郡,郡治為福榕城。

福榕縣令主父偃升任建安郡的首任太守,未入而立之年的他,已成為大漢最為年輕的封疆大吏。

大漢群臣對此也沒甚麽好說的,只是感歎這廝命好,昔年被外派去做了福榕縣令,在當地也確實做出不少政績,又熟識風土民情,朝廷公府不好在倉促間外派個太守過去。

然也因這建安郡下轄唯有溫鹿和福榕兩縣,因沒被視為邊郡,未派大量邊軍囤駐戍守,故該郡治下軍民尚不足十萬。

主父偃這建安太守名為封疆大吏,實則此官位能撈到的油水和掌控的權勢甚少,或許還抵不上京畿各處城邑的治政仆射。

旁的先不提,光緊鄰長安城的泬西邑和塬南邑,左右內史治下屬民皆以十萬計,尤是新設未滿兩年的塬南邑,常住軍民儼然已逼近四十萬,約莫和長安城內的軍民數量持平了。

當然,長安城這帝都的地位還是無可撼動的,城內囤駐著將近十萬禁軍,北闕甲第聚居著王侯權貴,便連西北闕的百余閭裡,現今住著的庶民不是豪商巨賈就是家貲豐厚的百姓家。

隨著泬西邑和塬南邑的陸續設立,諸多工坊已遷出長安城,且因城內宅邸價格瘋漲,大多所謂“貧民”紛紛出售“寒舍”,獲取重金跑城外去另建“豪宅”居住。

長安城早已漸漸形成宮城,權貴區,富人區及多處禁軍大營交錯的布局框架,再加之坊市,長安商區及長安學區,

整座長安城已儼然成為大漢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乃至文化中心。況且那戍衛長安城的將近十萬禁軍皆為漢軍精銳,故這大漢帝都堪為同時代的“天都”,那甚麽“永恆之都”羅馬城與長安城相比,簡直是弱爆了。

皇帝劉徹親眼見證長安城的演變進程,頗覺哭笑不得,想想華夏民族確是自古皆存在有某種有趣的潛意識,總是有意無意的扎堆乃至自我設限。

長安城愈發繁榮,又設立泬西邑和塬南邑後,長安城竟有朝後世華夏京城“內三環”的形製發展的趨勢了。

說實話,劉徹先前對長安城及周邊做遠景規劃時,還真沒料到最終會形成此等布局的。

現實就是如此,也談不上甚麽好或不好,後世那些高呼眾生平等的公知聖母,也只是脫離實際乃至人性根本去看待問題罷了,劉徹壓根就不屑此等無腦論調。

照顧弱勢群體是應該的,然不能因此仇富反智,為追求所謂的“平等公正”,而去大肆壓抑乃打擊精英階層,搞甚麽“齊頭式平等”。

朝廷可向富人多征稅,用以補貼貧民,卻不應硬是剝奪富人家財,平分給貧民;朝廷可用國庫公帑普及基礎教育,讓寒門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機會,卻不應抑製乃至摒棄精英教育,以此讓所有孩童“公平受教”。

仇富反智若走到極端,那會是甚麽結果?

全民皆窮,全民皆蠢!

後世華夏是吃過大教訓的,歐美各國也正在或即將付出極大代價,本書就不細談了。

作者君隻想向大家傳達些理念,怨天尤人無用,壯大自身才是正理,別再聽公知們忽悠了,他們多是在社會上鬱鬱不得志的失意者,僅能敲打鍵盤憤世嫉俗,尋求些許自我安慰罷了。

劉徹正當春風得意時,自不會在大漢搞甚麽仇富反智,鼓勵臣民奮發上進,給他們提供展現自身才能和實現自身價值的舞台,他們自會建構起國富民強的煌煌大漢。

新設的嶺南郡和建安郡就是不錯的舞台,朝廷雖無意在短期內開發兩郡,也不欲耗費巨貲在東南修築瀝青大道,然卻解除海禁,準允乃至鼓勵商賈和尋常百姓在大漢境內河川和萬裡海疆販運貨物。

皇帝劉徹雖將兩地百姓大多遷徙,不欲讓兩地過早聚居大量屬民,卻也僅是限制百姓開墾農田的數量,而不會阻止他們進入諸越之地獲取資源。

只要不私下聚眾群居,不隨意焚林墾荒,那諸越之地的特產乃至礦石,該采集還是要采集的,總不能放著白白浪費。

譬如珍珠,桑蠶,金桂,茶葉,花崗岩,高嶺土,石英砂……

尤是銅鐵礦山,昔年諸越之所以缺銅缺鐵,非是因缺乏礦山,而是當地百姓的冶煉工藝遠較漢人落後。

現今大漢在京畿,巴蜀及南陽周邊郡縣皆已完成鐵業整合,廣設冶鐵工坊,梁國和代國也即將全力發展鐵業及紡織業,故大河和大江沿岸郡縣的鋼鐵供給較為充裕。

然燕北及諸越之地的郡縣仍面臨較大的鋼鐵缺口,畢竟現今大漢的鋼鐵用途已非僅限兵械和農具,少府及四大商團非但有諸多特製械具要用到鋼材,便連不少建物也逐漸以鋼筋構架,灌注以黏漿土乃至水泥。

大漢的冶鐵工坊雖尚無力鍛鑄出變形鋼筋,然光圓鋼筋的應力耐受度已然不錯,足以作為建材使用。

鋼筋架構的建物雖花費不菲,然最大的好處便是建造速度快,且堅固牢靠,不似純木質建築要伐木刨削,立柱架梁。

大漢各郡縣已推廣普及黏漿土,水泥因工藝提升,其成本也逐年下降, 對於產業遍布全大漢的少府及四大商團,最重要的是搶佔先機,盡速完成當地產業布局,作坊及鋪面要修得實用大氣,且速度要快。

朝廷近年在各地修築城池軍鎮,碼頭船塢,倉廩館驛,乃至橋梁堤壩,也皆是出於這般考量,大量采用鋼筋架構。

故而燕北及諸越周邊較為偏遠的漢郡,仍是面臨著極大的鋼材缺口,必須在當地辦些冶鐵工坊才好。

燕北之地倒是好處理,後世華夏的河北便有不少鋼鐵企業,現今大漢想要在燕地發展冶鐵業自也不難。

諸越之地雖地廣人稀,然銅鐵資源還是要先行開發的,至少得能滿足發展和維持當地水師的鋼鐵需求。

皇帝劉徹將南越除國之余,也對大漢水師重新整編。

漢中水師的主駐地遷往毗鄰大河的上郡,更名為大河水師;豫章水師駐地仍居彭澤,更名為大江水師;琅琊水師駐地仍為琅琊縣,蓋因琅琊港為秦漢兩朝最大的港口,也是天然的不凍深水海港,對水師極為重要,劉徹將其更名為東海水師。

與東海水師相應,劉徹著太尉府在遼東郡及嶺南郡增設水師大營,架構起新水師,名為北海水師及南海水師。

大河,大江,北海,東海,南海,整編出這五大水師,即可拱衛大漢的千百河川及萬裡海疆,日後更可揚帆遠航,以堅船利炮征伐海外蠻夷,揚我大漢軍威!

揚戰旗,禦四海,天下誰與爭鋒?

美中不足的,也就唯有北海(貝加爾湖)尚在匈奴手中,漢軍要遠赴漠北覆滅匈奴,尚需些時日啊。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