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農夫三國》三百二十五.3顧
建安四年盛夏時節,袁紹大軍開始攻打上黨郡。

 袁軍兵威強盛,然得之前並州逃奔過來的黑山余孽補充,龐真的實力也隨之大漲,再得鄧季遣派的武衛軍協助、威烈軍周旋,勉強能依靠高牆地利保住郡治所在長子縣和壺關不失。

 只是袁軍攻打不停,龐真壓力甚大,幾番遣騎往雒陽去催援。

 曹操已屯三萬余兵到潁川,隨時可能犯境攻梁縣,河南壓力極大,又不敢坐視上黨失陷,只能又遣徐晃領軍往援。

 蕩寇軍到上黨,只在外圍騷擾袁紹,威烈軍也突殺出城相應,雖小勝兩場,但袁軍有多出的鮮卑、烏桓騎,效果不大。

 上黨困局,兗州曹操蠢蠢欲動的這段時間裡,駐軍宛城的劉備已開始頻頻出入襄陽城。

 張濟敗亡之後,鄧季給劉備留下了數千降兵,再從南陽民中征召一部分,玄德的兵力終於又過萬,只是大部分戰力甚弱,又缺少足夠的甲胄、器械,只能由關張、陳到等每日先操演起來。

 曹操屯兵潁川,劉備亦要防備,令快馬每日聯絡駐扎在梁縣的驍騎軍,約定但有戰事起,兩家必互援助。

 自家依靠徐豫抵擋不住一個曹操,面對袁曹二位聯手,鄧季定然艱難。當年董卓能擋住關東群雄,是因為關東諸侯來自各處且心不齊,袁曹兩家則關系還算得融洽。

 當然,鄧季也不是就全然沒有機會,就劉備了解的司州,袁曹兩軍若入其境,要面對的絕不僅僅隻四支強軍。

 勝負尚難下定語。

 萬幸曹孟德雖假借天子發出好些道詔令。荊州劉表倒還沒來多事,否則劉備只有給鄧慕安陪死的份。

 作為一名投靠鄧季的依附者,要做好司州南面屏障,劉備並不只仰仗軍隊,他使用更多的是外交手段。

 因黃祖敵不過。孫策兵鋒眼見就要入荊州,劉表令一侄劉虎、大將韓晞共援江夏;再令一侄劉磐與中郎將黃忠等駐軍長沙。

 除此外,去歲長沙有張羨、張懌父子叛亂,至今余黨未消。此外尚得遣幾名武將防范巴東劉璋軍、交州張津軍乘火打劫。

 要知道,劉璋初繼位時,劉表曾乘機遣人策反其將沈彌、婁發、甘寧等將。不過他們起事後都失敗,最終只能領軍退歸荊州,兩家已是結仇,劉璋隨後任命趙韙為征東中郎將,駐軍巴東郡的朐忍,虎視荊州;而本年初。交州牧張津完全不顧自家兵少,已開始不斷入侵荊州地界。

 先前還算穩固的荊州,因孫策崛起處境變得很不妙,如此形勢下,劉表只能分頭防守,讓其余戰船、軍士在南郡準備,不想再節外生枝招惹強敵。

 去歲正頭疼孫破虜家幼虎終長成時。南陽張濟敗亡,換了個劉備來,又有強大的鄧季在後支撐,他暫時並無遏製之力。

 待開春後,簡雍、孫乾往襄陽出使幾趟,想到劉備這位新鄰居並不太強勢,有他在鄧季軍南下也不便,又是大儒、漢室忠良盧植的弟子,讓他留在南陽並與之結盟比張濟還要有利,也就承認這位是同宗。相互應該友好。

 劉表乃清流出身,喜名士文章,待得允結盟好,兩下可兄弟相稱,劉備更是投其所好。與孫乾幾次出入襄陽,邀主人坐而論學,關系倒是越來越融洽。

 荊州群臣,一段時間下來劉備也結交了不少,如劉先、鄧羲、伊籍、霍峻等輩,然玄德之志非止於此,結好劉表之後,免不得還要對天下繼潁川之後的荊州大人才庫動心。

 之前鄧季幾番騷擾,嫌南陽郡不安寧,很多避難來的士子又選擇搬遷走,漢水以南士子雲集,而名士領袖為龐德公、司馬徽、宋仲子三位。

 劉備師從盧植,孫乾為鄭玄弟子,能自由出入襄陽後,借出自名門之便,早都上門拜訪過三位名士領袖。

 劉備並沒有能讓三位大名士出仕的資格,隻好退而求其次,求問荊州俊傑,得司馬徽提及崔均、孟建、諸葛亮、龐統四人之名,且盛讚臥龍、鳳雛。

 此時袁紹尚未滅張燕,趁著無戰事,劉備求賢若渴,既得名,都要一一去探訪。

 崔氏在兩漢官宦不絕,乃當世大望族,崔均的父親崔烈又官至太尉,乃三公之一,這位可不是落魄玄德能請的。

 孟建乃汝南人,避難荊州,得劉備相請,想想好友徐元直、石廣元已出仕司州,自家不好一直空懸孤獨下去,這位劉玄德談吐儀表皆不凡,又是鄧季盟友,危難時有投靠處,本人更是努力實乾,禮遇士人,出仕他不用像之前兩個好友般為士子恥笑,便意動。

 得了孟公威投效,劉備信心大振,又往求後面兩位大才。

 龐統雖遠些卻好尋,此時正在江陵擔任南郡功曹,平日喜評人物。劉備往時,待見對方才及弱冠,其貌又平平,作為郡中小吏整日高論他人,只是言語中盡多讚譽之詞,從不揭人之短,暗感此人其實盛名難負,應對得就有些隨意。

 劉備意不誠,龐統回得更隨便,一日裡接觸下來,兩下都不滿意,隻好作罷。

 最後一位眾人交口稱讚的臥龍先生在襄陽城外隆中居住,可惜訪龐統之前已連兩次往尋,皆不遇,待自江陵歸時再往隆中去,終於得見一面。

 一見之下,又猶如一盆涼水自劉備頭上澆下:這位臥龍先生年紀比龐統更輕,尚未弱冠!

 這一年,龐士元才虛二十一歲,諸葛孔明虛歲十九。

 臥龍年紀尚輕,容姿倒翩翩俊美,看著有幾分不俗。

 既然面見,自然要耐著性子談論天下大事,感劉備三顧之誠,孔明倒不似龐統藏拙,言談中透露出的見解和自信使玄德又驚又喜。乃悟:“此某之子房也,萬不可放過!”

 又虛心求教起來:“今漢室傾頹,奸臣竊命,諸侯各行不臣事,使主上蒙塵。備不度德量力。自持匡扶之心,欲行大義於天下,奈何智術淺短,顛沛半生尚未得樹寸功!然志猶未滅,先生可有教我?”

 孔明設身處地替他想了一會,應道:“自董卓起亂。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然今多已敗亡,所剩不過數人稱雄。鄧季踞司涼,倉廩足、甲馬精,卒兵願赴死。法度異而庶民得利,再有雄關塢堡,難與爭鋒!其余袁紹擁河北,養望自肥,名盛眾附,或可一戰;曹操挾天子居中原,善謀務實。亦為人傑。袁曹與鄧近日已有一戰,然無論勝敗,此三人在,北地已無將軍霸業之地!東南孫策不墜乃父虎威,數戰威震江東之地,賢能為之用,又得大江天險,基業漸固,亦當避其鋒!足下力弱兵微,今可圖唯剩荊益二州。然劉表雖受虛名所累,無力外圖,治荊州卻已近十載,得攏豪族之心,一時亦難取而代之!所剩唯益州險塞。沃野千裡,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其主劉璋暗弱,張魯在北,兩下為私仇爭鬥不休,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觀亂得機無力進取,智能之士皆不恥為伍。足下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何不經上庸而取漢中,再圖益州?待得蜀地,外結好強盟,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或出秦川,或討荊楚,霸業當成,漢室可興也!”

 劉備大喜。

 袁曹兩家戰司州,鄧季勝,自家佔南陽不會再擴大絲毫;鄧季若敗,宛城這萬余兵馬只能陪葬。

 然而他如今能有這一席之地,獨仗“仁義”二字,若無仁義之名,關張不會至死相托,不能勾引趙雲田豫,孔融不會賞識,陶謙不會讓徐州,糜竺不會嫁妹壓上全部身家,陳到簡雍等不會在落魄至此時依然不離不棄。

 仁義之名才是劉備安身立命的根本!他斷斷不能在這個時期拋棄仁義,至少不能明面上背叛幫助過他的鄧季。

 可是鄧季劉表兩家夾層中,南陽還得承受來自曹操的強大壓力。袁曹合力謀奪司州,那是大場面,自家這點兵力犯不著陪鄧季一條路走到黑。鄧季若敗,宛城也萬難保住,還不如趁戰事不妙時舍命一搏,奪取漢中自養,之後再圖益州或據險偏安都便宜,確實是目前最好的出路。

 南陽已被鄧季搶了四十多萬人口,還有一半以上縣城在劉表手中,發展受製,而漢中人口不下五六十萬!

 取上庸討張魯,要考慮的就只剩何種名義出征,方不背負臨陣脫逃、背棄恩主的罵名,無損自家“仁義”形象。

 臥龍先生當得國士,難怪常自比管仲、樂毅,劉備思量一會,欣喜不已,下拜道:“先生大才,所言使備如撥雲見日!備飄零半生,未得見如先生才高者,仰慕敬重難以言表,只求得朝夕相處,隨時請教!萬勿以愚魯而不顧之,尚請屈就營中,願以軍師將軍之職相待!”

 孔明暗道:你至誠來訪草堂三次, 我才替你出謀劃策,雖是條好計,可惜天下大勢已如此。眼前司州大戰雖尚未開始,鄧季憑地利精兵自守勝機極大,隨之必亦圖取漢中,南望蜀中。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除非鄧季敗,否則你便得苦戰滅張魯,伐劉璋卻耗時長久,恐尚未成事已再失基業,我亦無力回天。

 想明白這些不過幾個眨眼間,孔明似才反應過來般,急扶起地上劉備,苦笑道:“非亮不欲助玄德公成事,然亮幼失怙恃(父母),隨叔父投劉景升處以避亂世。今叔父雖逝,尚有長兄在曲阿,未及弱冠不敢自專,當稟告兄長,得允後再來聽令!”

 想起一別之後就改投他人的常山趙子龍,劉備大急,努力挽救道:“令兄在曲阿,道途險長,不如以書信告知?”

 諸葛亮搖頭:“亮數載未得見兄顏,前歲叔父過世,亦當往告知,隻年少不敢啟行。近日兄長來信相招,不敢不往,待得允,必來投將軍!”

 劉備無奈,隻得怏怏離去,待過得幾日再來隆中訪,臥龍已攜弟弟諸葛均遷往會稽郡去了,隆中只剩座空草堂在。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閱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