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穿越時空之抗日特種兵》黃埔軍校簡介
  首任校長:蔣中正

  現任校長:陳良沛

  原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

  現地址:中國台灣省高雄縣鳳山市維武路1號

  現面積:173公頃

  孫中山先生希望通過創建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孫中山在開學典禮上曾致詞:我們開辦這個學校,要用裡面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乾,創立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才能成功。

  [1]1924年,在國共兩黨首度攜手合作、國民革命風起雲湧之際,世紀偉人孫中山先生高瞻遠矚,視“教育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兩所學堂――國立廣東大學(今天的中山大學)和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校時的正式名稱為“中國GMD陸軍軍官學校”,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史稱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建立的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軍訓練軍官,爾後其學員成為國民政府北伐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1946年行憲之後中國GMD名義上移交軍隊於國家後改稱“ZHMG陸軍軍官學校”至今。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創辦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作為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其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巨大,名聲之顯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黃埔軍校建立以來,以孫中山的“創造革命軍隊,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以培養軍事與政治人才,組成以黃埔學生為骨乾的革命軍,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國民大革命為目的。一方面積極進行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教育;一方面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軍校采用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針,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廣大黃埔師生在反帝反封建、爭取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的鬥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黃埔軍校自1924年6月在廣州創辦到1949年底遷往台灣高雄縣鳳山市,在大陸共辦了二十三期,在台續辦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陸時期其畢業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內,計有41386人。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佔有顯赫地位。而昔日的黃埔軍校舊址於198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校史

  1921年12月,GCGJ代表馬林在廣西桂林會見孫中山,馬林向孫中山提出“創辦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建議。1923年1月中國GMD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決議建立軍官學校於廣州黃埔。9月,孫中山派蔣中正,張太雷,沈定一三人組成“孫逸仙博士考察團”訪問蘇聯,學習建軍經驗。1924年1月24日,孫中山組織成立的“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任命蔣中正為籌備委員會委員長,蔣因故辭職,由廖仲愷代理軍校籌備委員長,28日選定廣州長洲島上的原廣東陸軍學堂和廣東海軍學校的舊址上建立軍校。5月,任蔣中正為校長,廖仲愷為GMD黨代表。隨後,任李濟深、鄧演達為教練部正、副主任,王柏齡、葉劍英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後為周恩來)、周恩來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應欽為總教官。此外還有熊雄、惲代英、蕭楚女、聶榮臻、張秋人等GCD人擔任教官及各方面負責工作。

  1924年5月,從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錄學生350名,備取120名。5月5日開始入學。6月16日,舉行中國GMD陸軍軍官學校開學典禮,孫中山到會場給青年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財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孫中山還宣布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谘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此訓詞其後成為GMD黨歌及官校校歌,並由陳祖康譜曲,該校歌從黃埔五期開始傳唱至今。1927年3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校歌被明定為ZHMG國歌的歌詞,1925年2月,軍校出師東征使用的校名為中國GMD黨立陸軍軍官學校,以排斥GCD人在校內的地位。學校在當時集中了革命軍中有才能的人。黃埔軍校最初有許多從蘇聯來的教員,但在北伐戰爭期間蔣中正與中國•共產•黨關系破裂,所以這些蘇聯教員離開了。

  1926年,根據國民政府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原陸軍軍官學校擴大改組,於同年3月正式命名成立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後,1926年10月27日,GMD中央先決定在兩湖書院舊址設政治訓練班,後改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科,後將黃埔第五期政治科學員移往武昌就讀。12月,又決定將黃埔五期炮兵、工兵科移來武昌就讀,於1927年1月19日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革命家宋綺雲、抗日女英雄趙一曼、文學家謝冰瑩,都是武漢分校畢業的。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等職。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分裂,於是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分別出現了三所黃埔軍校。在武漢,3月22日,武漢國民政府以GMD中央的名義,決定將武漢分校擴大改組為(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展討蔣鬥爭。七一五政變後,黃埔五期學員被迫畢業離校,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團長是由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同志兼任),成為後來廣州起義主力,武漢軍校便不複存在。1927年9月寧漢合流後黃埔軍校本校遷往南京。在廣州,原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依然開辦,1928年5月,由副校長李濟深決定將學校改名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校只剩下718人堅持至畢業,其余散往武漢、南京等地,稱黃埔六期生。1929年9月10日,在南京,蔣中正以國民政府名義,改學校名為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並陸續成立潮州、洛陽、湖南、湖北、江西、廣州、成都、昆明、南寧、西安、新疆等多所分校。第七期學生畢業後,1930年9月,學校被要求停辦,1927年底,在南京由蔣中正決定自行成立(南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宣誓反共。1928年3月,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名義明令改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建國後的海軍少將張學思,歷史學家黃仁宇都是中央軍校畢業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7年8月日軍陷南京,其後由南京出發,經九江、武漢、四川、銅梁,至1938年11月到成都。十六個月間學校四易其地,學生長途跋涉,櫛風沐雨,艱苦備嘗,均能安之若素。遷校期間,因前方作戰部隊缺乏,十一、十二及十三期先後提前畢業,且於沿途在各地招收十四、十五兩期學生。黃埔軍校在抗日戰爭中成了培養抗日官兵的大本營。各期畢業生都一律開赴抗日前線參戰。抗戰勝利後,實行軍校改製,於1946年元旦後改名為ZHMG陸軍軍官學校名義上國有化隸屬陸軍

  總部,校長蔣中正改任名譽校長,由關麟徵升任校長。

  1947年,孫立人在台灣奉命訓練新軍,決定在鳳山成立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直屬成都本校,這便是通常所說的第十分校。1949年12月,蔣中正下令將台灣籍學生和GMD高官政要的子弟200余人空運到台灣。當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成都,學校停辦,共辦23期。1949年12月蔣中正及其所謂‘ZHMG’政府遷居台灣台北市,其後1950年3月1日蔣代表GMD政府宣布:“陸軍官校,為革命軍基本人才培植的基地,與建軍建國的前途有莫大之關系,早就應該恢復。校長一職,不能以任何人兼任,所以在校長人選未定之前,軍校的名稱不願恢復‧這次任命羅友倫同志為校長,正式恢復軍校。”同年10月,黃埔軍校以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所在的台灣台灣高雄縣鳳山市維武路1號以‘ZHMG陸軍軍官學校’的名稱被重新建立,並續辦第二十四期作為黃埔軍校的繼續,學校現佔地面積173公頃。至2004年已辦至七十三期,現任校長是陳良沛將軍。另外中國陸軍軍官學校是國府遷台後二十二座在台複校的大陸大學之一。

  黃埔軍校各期簡介

  1924年3月27日軍校舉行第一期新生入學考試,4月28日放榜,錄取學生編成4個隊。11月30日第一期學生考試完畢。1925年6月25日補行畢業典禮,共645人畢業。

  1924年8月14日軍校舉行第二期新生入學考試。11月19日,湘軍講武堂學生158人並入該校,編為第六隊。1925年9月6日畢業,計449人。

  1925年7月1日第三期開學,共分9個隊與1個騎兵隊,不分科目。1926年1月17日畢業,計1233人。

  1926年3月8日第四期開學,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經理科、政治科,共5個科。10月4日畢業,計2645人。

  1926年4月第五期開學,所分科目同第四期。1927年7月20日轉至南京學習,8月15日畢業,計1480人。

  第六期分為廣州黃埔和南京兩地學習。

  1926年8月黃埔地區開學,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原4400人隻留800余人。1929年2月24日畢業者為718人。南京地區開學後收納武漢分校、長沙分校、福建陸軍幹部學校學生共同學習。1929年5月15日畢業,計3634人。

  第七期也分為廣州黃埔和南京兩地學習。

  第七期黃埔部分因蔣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斷學習。1928年5月複課。1930年9月26日畢業,計666人。南京部分於1929年3月16日開學,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月28日畢業,計852人。

  1930年5月第八期招生,1931年采用德式教育。1932年3月武漢分校第八期學生並入後分兩個總隊(武漢分校學生為第二總隊)。1933年5月20日第一總隊學生畢業,計305人。11月25日第二總隊學生畢業,計1240人。

  1931年3月6日第九期學生入學(自該期起開始向黃河南北、邊疆等地招生)。1934年5月畢業,計654人。

  第十期學生分為兩批,設步兵、騎兵、炮兵、工兵、交通5個科。第一批於1936年6月16日畢業,共計940人。第二批於1937年1月畢業,計621人。

  第十一期於1934年9月開學,編為兩個入伍生團。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交通5個科。1937年8月28日第一團學生畢業,計605人。10月25日,第二團畢業,計664人。

  1935年9月28日第十二期學生入校。11月11日並入要塞炮校學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個科。因抗戰需要,該期學生提前於1938年1月20日畢業,計740人。

  1936年8月在南京招收第十三期學生。1938年9月16日於四川銅梁畢業,計1412人。

  第十四期學生於1937年秋、冬分別入校,分3個總隊。第一總隊於1938年11月畢業於四川銅梁,計669人。第二總隊於1939年9月畢業於四川銅梁,計1510。第六總隊於1939年1月畢業成都,計1520人。

  1938年1月第十五期學生入校。1940年7月21日於成都畢業,計1559人。另外代訓空軍學生272人。

  第十六期學生分3個總隊。第一總隊於1938年10月入校,1940年12月畢業,計1597人,代訓空軍學生97人。第二總隊於1939年1月入校,受訓銅梁,1939年10月於銅梁畢業,計1629人。第三總隊於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畢業於成都北校場,計1165人。

  第十七期學生分3個總隊。第一總隊於1940年4月15日開學。1942年4月畢業於成都北校場,計1527人。第二總隊於1940年5月6日開學。1941年11月20日畢業於銅梁,計1374人。第三總隊於1940年7月13日開學,1942年2月15日畢業於成都北校場, 計1030人。

  第十八期學生分2個總隊。第一總隊於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畢業於成都北校場,計1600人。第二總隊於1941年11月25日入伍。1943年10月8日畢業於成都南校場,計1237人。

  第十九期學生於1942年5月入伍,分為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特別班、輜重兵、通信兵7個科。1945年4月14日畢業於成都西校場,計902人。

  第二十期學生於1944年3月20日入伍,分步兵、騎兵、炮兵、通信兵、輜重兵、工兵6個科。1946年春並廣西6分校學生入校。1946年12月25日畢業於成都北校場,計1116人。

  第二十一期學生於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通信兵、戰車兵7個科。其中戰車兵科於成立較晚,延長1學期畢業。1947年12月25日畢業,計2219人。

  第二十二期學生於1948年7月7日在雙流入伍,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通信兵6個科。1949年2月12日畢業,計1538人。

  第二十三期學生於1949年初入學,年底解放軍兵臨成都,該期學生提前於12月4日畢業。除少數師生空運台灣,其余被殲。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