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亂清》第101章 風雲變色,我武惟揚
歡迎“普魯士訪華代表團”的晚宴,賓主盡歡而散。

 腓特烈王儲伉儷攜露易絲公主,下榻“官港行宮”據說,這座行宮,是專門為巡幸天津的皇太后陛下修建的。

 代表團其他成員,包括卡爾親王、克虜伯先生等,下榻行宮的附屬建築“配殿”。

 客人對主人的安排十分滿意,女客人尤其驚喜本來,到訪中國,兩位公主已經做好了生活起居不便的心理準備,但這座“官港行宮”,建築、園林、陳設基本“歐化”之外,各種現代化的生活設施如抽水馬桶、自來水、煤氣燈、暖氣,亦是一應俱全,入住之後,真正叫“賓至如歸”了。

 前半夜休息的很好,後半夜,天氣似乎變過了,有半夢半醒的客人,聽到了窗外呼嘯的風聲。

 一大早起床,拉開窗簾,不由一怔。

 彤雲密布啊!

 推開長窗,寒風撲面,不由就縮了縮脖子,打了個哆嗦。

 透一口氣,抬起頭,半空中疏疏落落、飄飄灑灑、在北風中打著轉兒的,竟然是雪花?

 伸出手去,過了一會兒,終於接到了一片兒。

 入手即化果然是雪花。

 天氣不是已轉暖了嗎?昨兒個還春光明媚呢!

 中國的天氣,還真是古怪。

 也罷了,關鍵是今兒個的閱兵,會不會受什麽影響?

 當然不會。

 別說一場小小的“倒春寒”,不過飄了幾片雪花兒,就是下了雹子,既定的軍事行動,也不會改變。

 過“官港行宮”接代表團去小站軍營大校場的錢尚書,很貼心的提醒:大校場的閱兵台,是沒有陽篷的,看今兒個的天氣,說不定會有些雨雪要不要替各位準備雨傘、雨衣什麽的呀?

 客人微愕:閱兵台……沒有陽篷?

 錢尚書說:是啊,打一開始修大校場的時候,閱兵台就是沒有陽篷的這是輔政王的明確要求,取一個“寒暑雨雪共之”的意思如果下雨下雪,那麽,台上、台下,當官的、當兵的,都一塊兒淋著。

 這是普魯士人到達中國之後,受到的第一次真正的衝擊超過了昨天歡迎儀式上那隻得到“最高分”的儀仗隊。

 彼時,歐洲各隊,等級森嚴,階級分野也很明顯軍官,特別是中、高級軍官,基本由貴族和富家子弟擔任,官兵待遇,差異極大,而且,不論什麽等級、什麽階級,不論是官、是兵,皆視這種差異為天經地義,官也好、兵也好,都沒有什麽“同甘共苦”的概念。

 “寒暑雨雪共之”?如果是排長、班長一類的低級軍官也就罷了,可是,高級軍官哎,即便是在前線、在戰鬥中,高級軍官和普通士兵也不可能“寒暑雨雪共之”啊?何況,現在是在後方、是在閱兵?

 更何況,站在閱兵台上的,是輔政王、是王太子?

 有些……不可思議啊!

 錢尚書之“貼心”,頗有點兒“激將”的意思,在中國人面前,普魯士人是無論如何也不可以示弱的,腓特烈王儲以下包括兩位女士,皆婉言謝絕了主人的“好意”,表示“一切入境隨俗”。

 再者說了,看這天兒,大約只會下雪,不會下雨,就是下雪,也未必能下的多大畢竟已經是春天了嘛,男士的大氅、女士的鬥篷,都是有一定的“防雪”的功能的。

 還有,俺們自己的行李裡頭,雨傘、雨衣什麽的,也是帶了的真到了不能不用的時候,其實也不必你錢尚書費心。

 出發。

 北風愈緊,不過,雪花兒總是疏疏落落的幾片兒,這個雪,始終沒有正經下起來,客人們的心裡,多少安定了一些。

 大校場在望,在鉛雲四垂的背景下,在隱約的金鼓軍號聲中,遠遠的便覺得一股肅殺之氣迎面而來。

 主人輔政王攜鍾郡王、曾侯爵、文大臣在大校場西門前相迎。

 對輔政王邀請自己參與檢閱名聞天下的“軒軍”,腓特烈王儲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謝,並特別代表身邊的妻子以及妻子的妹妹表示感謝普魯士人曉得,在中國,女子的地位遠不及歐洲,除了身份最特殊的皇太后和皇帝,別的女子,幾乎是不可能出現在閱兵台上的。

 關卓凡先對維多利亞公主姊妹頷首致意,然後對腓特烈王儲說道,“王儲殿下伉儷蒞臨,是本人和軒軍的榮幸。”

 一進大門,連卡爾親王在內,都微微倒吸了一口冷氣這個“大校場”,果然是大!

 這是一個長方形的場地,目測東西長……至少二百五十米左右,南北寬……至少一百五十米左右吧!

 閱兵台位於大校場北部中央,坐北朝南。

 嗯,果然是沒有陽篷的。

 不過,目下,閱兵台上,倒也不是光禿禿的搭起了一座大大的彩坊,頂端拉起了一條長長的橫幅,幾同閱兵台同寬。

 距離尚遠,風又大,橫幅繃的雖緊,卻也為風所鼓,不住顫動,一時之間,倒看不清楚,上面寫了些什麽?

 只是看的出來,上面的文字,是用“德、中雙語”書就的。

 不過,普魯士人注意力,都不在閱兵台校場之東,密密齊齊,是一個又一個受閱方隊

 這才是焦點所在!

 一眼看過去,受閱部隊分成了三大塊:北邊兒的一大塊,是步兵方隊;中間的一大塊,是騎兵方隊,南邊兒的一大塊,是炮兵方隊。

 不知縱深,不好判斷準確的人數,不過,腓特烈王儲和卡爾親王兩位,都是帶老了兵的人,直覺上受閱部隊的總人數,總在一萬上下吧!

 金鼓已歇,闊大的校場上,雖然擺了上萬的軍人,卻不聞一絲人聲,除了戰馬偶爾的嘶鳴,只有軍旗在風中獵獵作響。

 關卓凡介紹:此次受閱部隊,共有一個禮兵方隊、三十個步兵方隊、十一個騎兵方隊、八個炮兵方隊合五十個方隊。

 其中,禮兵方隊,橫十三人,縱十二人,旗手一人,護旗二人,共一百五十九人其實就是昨兒個您檢閱的那支儀仗隊啦!

 步兵方隊,橫二十五人,縱十四人,領隊二人每個方隊三百五十二人,共一萬零五百六十人。

 騎兵方隊,橫十二騎,縱十騎,領隊二騎每個方隊一百二十二騎,共一千三百二十騎。

 炮兵方隊,橫四門大炮,縱四門大炮,每門大炮前連彈藥車,由一匹駿馬牽引,馬上騎一位馭手;每個方隊領隊一騎每個方隊十七騎、十六門大炮,共一百三十六騎、一百二十八門大炮。

 “嗯,對了,這一百二十八門大炮,全部是貴國生產的克虜伯後膛鋼炮。”

 客人們個個臉上放光,尤其是阿爾弗雷德.克虜伯先生,一張臉亮的好像一盞煤氣燈似的。

 “總計”關卓凡繼續說道,“官兵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五人,馬一千四百五十六匹,大炮一百二十八門。”

 果然上了萬!

 普魯士人既滿意,又得意,如卡爾親王者,更難以掩飾自己的興奮眼睛中又射出了那種光芒“既好像一隻凶猛的獵豹覷到了獵物,又好像一個小孩子看到了渴望已久的心儀的禮物。”

 不過,今日的閱兵,隻行分列式,不行閱兵式。

 閱兵式,即諸軍列隊而立,檢閱者在隊列前徐行而過,閱看軍容;分列式,即諸軍列隊步操,依次通過閱兵台,接受檢閱。

 分列式是一種對檢閱者的“致意”,閱兵式卻代表上位對治下的檢視,過於敏感,即便是盟國的領袖,也沒有這個資格,這一點,普魯士人充分理解,事實上,較之閱兵式,他們更想看分列式隊伍在行進中,才能夠真正體現步操的水準。

 走近閱兵台了,才看清楚,橫幅上“德、中合璧”的是什麽字:

 “熱烈歡迎普魯士王國腓特烈王儲殿下伉儷一行蒞臨指導!”

 字不是寫上去的,是用金線繡上去的。

 咦,這種行文、措辭,還是第一次見到呢!

 這個花樣,有點兒意思啊。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