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九零後一代的獨家記憶》小城一千九百九十八
  今天窗外下著雨,我又提起了筆,思緒慢慢的回到了1998年,那時候中國的物質生活還很單調,沒有現在這樣豐富多彩。特別是西南邊陲的這個小城裡,很少能夠在街道上看到一輛汽車,沒有寬敞的馬路,沒有熱鬧的街道,沒有現在高樓林立的景象。對於廣大的西部農村地區,特別是雲貴川地區廣大的農村而言,農民只能靠天吃飯。但也有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有種水稻,種玉米,種小麥的……那時候,這裡山地多,土地就是農民的命。

  對於小城也一樣,廣大的農村地區,農民一年四季都在田間地頭裡勞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臉朝黃土,背朝天,插秧,犁地,播種,施肥,鋤草,……,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可對於這裡的農民而言,只有雨季和旱季,天大旱或者雨水過多,對於莊稼都不好。對於生活在雲貴川地區而言的人,不得不提的就是這重巒疊嶂的山。過了一座山,接著又是另外一座山。山連著山,山圍著山。倘若不了解這裡的外人進入這裡,就像是進了迷宮,想走也走不出去了。

  這裡的農民扎根於此,世世代代。有的是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裡,有的則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托兒帶口才來到這裡的,為的都是討一口飯吃。如果,沒有什麽急事需要辦理,很少有人去縣城,有些鄉下的人,一輩子都沒有去過縣城。一來交通不便,二來去一趟縣城花銷不菲,對於那時候的農民來說,一年掙不了幾個錢,沒有幾家有多少存款,甚至連“存款”二字有些人都不知道,通常就只能自給自足,維持一下農家生活。那時候,小城的鄉下農民生活談不上富足,但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去上學,因為那時候已經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每個村子裡大概都有一所小學,不過有的地方是幾個村子一所小學。小學通常處於整個村子的中心區域,也是一個村子裡最有文化的人待的地方,小學的校舍比周圍的民居好很多,畢竟這也算一個地方的名片,小城最美麗的建築是學校。那時候,師資力量薄弱,也有一些教師是鄉村代課教師。同樣的,初中也一樣,每個鎮大概都有一所中學,有的地方兩個鄉鎮一所中學。那時候,教育資源匱乏。大部分在這裡上學的孩子都是留守兒童,部分學生完成了小學教育以後就退學了,要麽就是家庭發生變故,要麽就是自己沒有毅力堅持下去,堅持下來,一直考上大學的人寥寥無幾。

  有的學生,家離學校特別遠,每天早上五點左右便起床,約莫要走一個半小時的山路才到學校,遇到下雨天,夏季的時候,接連著下幾個月的雨,河裡漲水的時候,就來不了學校了。讀小學的時候,好多學生都是由爺爺奶奶照顧,照顧他們起居生活,照顧他們學習生活,因為留守兒童比較多。縣城裡只有一所高中,縣立第一中學,歷史悠久,那個年頭,考上高中的人還是比較少。這是我所生活了20多年的小城1998年的真實寫照。

  小城歷史悠久,街頭巷尾,青石板路,古風古韻。在清朝的時候被稱為“錢王之鄉”,在這裡鑄造的銅錢被源源不斷的送往京城,這裡的白霧村被稱為“萬裡京運第一村”,那個時候,小城就人才輩出,從這裡走出去的人很多。那時候,小城的交通,教育,衛生都不發達,百廢待興,各方面都有待完善。縣城裡最繁華的建築便是那不知何時修建起來的百貨大樓,百貨大樓裡售賣的商品也不多,放在現在的大型超市裡,

顯得很不起眼。那個時候,小城的鄉下大部分人家用的是洋火,也就是火柴。雖然有了電,卻沒有一件像樣的電器,有電的人家也舍不得用電,鄉下的農民甚至還有一些直接用起了煤油燈,不舍得點電燈。大部分人家還是習慣去山上拾柴,做飯燒水用的都是柴火。山上到處都是鬱鬱蔥蔥的樹木,所以並不擔心燒火柴不夠,只要柴火一燒完,拿上砍刀就可以去山上砍柴了,不一會,就可以找回來許多柴火。1998年的時候,一年四季還是能吃飽飯的,通常秋收以後,農民都還有余糧,有的人家把余糧拿去街上售賣,但是價格並不高。秋收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春天播種,秋天收獲,農民忙了一年到頭,等的就是這一天,同時也是一年中農民最辛苦的時候。看著金燦燦的稻谷,鄉下的農民心裡五味雜陳,如果不及時把稻谷收回來,稻谷淋了雨,就容易發霉變爛。收稻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一個村子裡,只有稍微闊綽一點的人家才有打谷機,所以沒有的人家,只能像別人家借。通常用完以後,還不忘給人家提上一籃子土雞蛋或者幾罐土蜂蜜,這也算是農村的人情世故,禮尚往來吧。沉甸甸的稻谷用一根扁擔,一擔又一擔的從田裡送往家裡。豆子大的汗珠順著臉頰不停地往下流,有的時候,汗水流到了嘴裡,像吃了一嘴的鹽巴,因為太鹹了。一天下來,汗流浹背,肩膀已經磨出了血,不忍直視。做農民真的不容易,其實鄉下的農民都羨慕小城裡的工人,何為工人?在這個小城裡,似乎除了農民以外所有的工作都被人羨慕,比如老師或者醫生。98年的時候,街上可以買到的東西也很少,哪裡像現在這樣,放眼望去,商店裡都是琳琅滿目的商品,98年的時候,孩子們的玩具特別少。即使家裡有點閑錢,想給自家孩子買一件像樣的玩具都不容易,因為那時整個中國的生產力水平都比較低,很少能在市場上看到一樣像樣的玩具。孩子們大多還是自製玩具,比如自製一個鐵軲轆,或者用紙隨便縫製一個風箏,鄉下的農民一年都舍不得為自己添置一件衣服。穿的褲子,即使被刮破了,也舍不得丟,老話說的好:“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時候物質是真的匱乏。但小城鄉下的農民卻十分關心孩子們的上學問題,他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便是“即使砸鍋賣鐵,只要自家孩子願意讀,我也要供自己的孩子上學。”許多鄉下的農民,自己也沒有上過幾天學,大部分屬於文盲或者半文盲。但在他們的腦海裡卻又這樣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因為那個時候,每個村子裡都有那麽幾個人物,通過讀書,在縣城做了官,或者就是當了老師,不用再當農民,為生計不停奔波了。所以,這裡的農民十分重視孩子的上學問題,即使父母吃不飽,穿不暖,也要讓自己的孩子去上學。那個年頭,想吃一碗熱乎乎的餃子都不容易。鄉下的人也不常常往鎮上跑,除非有了事,才會去鎮上,比如逢年過節的趕集,去買一點年貨或者置辦家具。亦或者家裡有人害了病,鄉村赤腳醫生看不好,就需要送到鎮上的醫院去看病。那個時候,鄉村的醫療體系不發達,一個村子有一所衛生院,衛生院裡通常也就一兩個醫生。可這兩個醫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村子裡的人感冒發燒,腹脹胃痛,久咳不止,……,許多小病小疾,都是靠鄉村醫生給治好的。沒有他們,整個村子裡的人的健康都難以得到保證。遇到一點稍微大的疾病,鄉村醫生看不了的,就送往鎮上醫院,鎮上的醫生仍然看不了,就隻得送往縣城裡的醫院去治療。這個縣城的方方面面都不發達,一個鄉村裡,沒有幾輛車,有的也只是那種很破舊的皮卡車。所以,去一趟縣城談何容易。有的人去鎮上乾脆直接走路。裡縣城遠的,要走一百多公裡的山路,裡縣城近的,也要走上20多公裡的山路。有的鄉下的農民在自家院子裡種了一點蔬菜,自己吃不了,就往往送到縣城買。通常,早上四點多鍾起床,走上六七個小時的山路。用扁擔挑上一籮筐小菜就往縣城裡趕, 賣了小菜,去縣城的親戚家裡借宿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匆匆地趕回家去了,往返一個來回,已經累得趴下,回到家裡,又呼呼大睡起來,累的時候,可以睡到第二天雞鳴的時候。賣小菜卻是也賺不了幾個錢,但總比什麽都不乾好。農民得忙於生計。  對於縣城,那時候,也沒有幾棟像樣的建築物,除了兩條十字交叉的老街以外,就再也沒有其他了,通常縣城裡所有的商業貿易活動都在這兩條街道上進行,就像現在的商業街一樣,沒有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沒有絢麗多彩的夜景,縣城周邊還大部分都是農田,一一片接著一片,大片的農田。無論春夏秋冬,都可以看見在裡面勞作奔波的農人,有人趕著老牛在田間犁地。有人扛著鋤頭,在地頭松土,還有的人在大片的草地上放著牛羊。1998年的小城,無論是農村還是縣城,似乎都沒有什麽區別。因為縣城裡也有大多農田,看上去,也並沒有縣城的感覺。這就是縣城1998年的樣子吧,物質匱乏,基礎設施薄弱,沒有生氣,沒有一點欣欣向榮的樣子。所以說,1998年出生於這裡的九零後,並沒有出生的優越感,大部分都是吃過苦的。有的人放過牛,有的人割過麥子。對於這裡的九零後,參加過勞動的人並不上。我想現在大家都小城的1998年的情況大抵都從我的筆下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吧。可單單了解小城還是不夠的,小城雖然不繁華,雖然不景氣,可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每天都發生著不少感人至深的故事,每每聽聞,往往使人聲淚俱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