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從今天開始親政》第二百一十章:夏邦的藩屬次路
“從今天開始親政 ()”

……

炎國是有與旌旗相關的禮法律例的。

封建帝製,皇帝是核心。

禮法律例,自然都是為皇權服務的。

為了彰顯皇權,自然就設計出了一些旗幟來。

就炎國來說,就有太常旗、太極旗、卍字旗。

太常旗是自古相傳的象征天子、皇帝的旗幟,以日月星、北鬥七星、十二旒龍紋為構成。

天有三寶日月星,又稱三辰,日月星象征著天。

古人認為北鬥運於中央,北鬥變化,則天地變化,四季節氣運轉。象征著至高權力!

十二旒,旒是身份地位象征,秦朝以前,天子九旒,為最高。始皇帝一統神州之後,以為功蓋三皇五帝,九旒配不上自己了,於是搞起了十二旒。

龍的起源寓意,則比較多。

一說為上古神獸,天之四靈之一(神龍、白虎、朱雀、玄武),天降輔助天子,所以有真龍天子的說法。

一說為虛造圖騰,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在遠古時代,人以群分,結成部落,部落各有圖騰,曠日持久的互相聯合、兼並中,逐步的混同為一,於是各取圖騰之部分,創造出龍。主體蛇身,即伏羲部落。這樣做是為了促進團結、穩固共主身份地位。

一說取於天象,由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象其形,於是構造出龍紋、龍字。

上古聖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觀察天文地理世間萬物運轉變化的道理,掌握了天地萬物變化之機要。

掌握了這些知識,於是才能執天之行。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如今這人人皆知的道理,並非從來就知道的,也是從無知到認知的。

上古之時,人們本來是不懂的耕種這道理的。——經濟情況,處於采摘、漁獵文明時期。

直到聖人掌握了這些知識,這才逐步推廣,人們才發揮主觀能動性,按照規律,去耕種畜牧,突破原始的采摘漁獵文明,文明得以晉升!

對這些知識的掌握,起於伏羲時代,盛於神農時代。

上古有三皇,功績最高,曠耀萬古,分別是:天皇燧人、地皇伏羲、人皇神農。這三皇,又被稱為燧皇、羲皇、農皇。

燧皇之功,重在發明了人工生火之法。

火本為天雷擊發、火山噴發才有,是天地之力!人能造火,是人掌握了天之力,故而被奉為天皇。

人工生火之法推行普及,使人得以熟食,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並能驅趕野獸,使人族的安全、壽命、繁衍得到了質的飛躍。功德無量。

羲皇之功,多不勝數,比如造漁網,使捕魚效率提升了,而其最大之功,在定天文歷法,為後世發展農耕,奠定了基礎。也是功德無量。

人皇功績也極多,出名便有神農嘗百草、口口相傳下神農本草經。但是他的最大功績,乃在於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領導人民製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使得人族文明,從采摘漁獵晉升到耕種畜牧!食物的大量充盈,促進了人類的繁衍生息,自然也是功德無量!

而在這文明晉升中,蒼龍星象就是極重要的“參照物”,天文官看星象以知時節,知道處於什麽時節,以準備農耕。

象蒼龍星象之形,而造龍紋、龍字,龍也就在夏邦文明中,蘊含了極其特殊的地位。

乃至於太常旗中,

也有龍紋元素。太常旗這些元素具備。且又有專門的獨立的三辰旗、紅日旗、白月旗、北鬥旗、十二旒龍旗。

太極旗,太極是玄門道教標識。卍字旗,卍字是釋門的標識。皇帝統治天下,集世俗權柄及神權於一身,教門也得向他低頭,尊奉他為主!

這些旗幟,說到底都是皇權象征,而不是象征國家的。

除了這些旗幟外,還有用於軍事的令旗等。

民間商家也孕育出了代表自家的標識、旗幟,但是相關律法空缺。

與西洋夷國貿易,他們的船隻到來,安插有國旗。

蠻夷有,我夏邦竟然沒有,這實在是不成體統!於是,便有官民,發明出了非正式的國旗,譬如炎國,就弄出了個紅底黑字,中間一個炎字。

劉玄提出弄個象征炎國的旗幟、徽章,也不是自己憑空想出來的,而是早已經有這樣的需求的,只是一直沒人提到朝廷、內閣來,定出個正式的來。

高潔、曹琳等人都沒想到這事,暗道:[陛下把這事提起來,很顯然,興許心裡已經有了定計了啊!]

高潔明白,皇帝提起這事,不是讓自己去設計國旗,而是已經有了腹稿,便恭敬的詢問道:“是臣等疏忽了,敢問陛下,可是已經有了計較?”

劉玄道:“朕的確有些想法,只是舉棋不定,還沒有定策。”

便和他們略微說了這事。

那個非正式的國旗,太那啥了,不成樣子。

太常旗是最尊貴的旗幟,意在從中取元素,以定國旗。

但是,那些元素都是與皇帝皇權呼應的,於百姓來說,有什麽代入感?沒有代入感,又怎麽有認可?

至於太極、卍字,一教之標,豈能做為國標?

劉玄的心裡,比較傾向於龍紋。

龍既有象征皇帝皇權的意思,又有大團結的意思,這是很好的。

只是,龍紋過於複雜,設計到國徽中可以,國旗中卻不大合適。

若蒙學先生教學童畫國旗,國旗裡要是有個龍紋,那還不麻煩死?

劉玄平心而論,推己及人,要是自己畫的話,絕壁會蛋痛的要罵娘!

而且想到龍紋國旗,便會想到前世的清國,弄了個什麽黃底藍龍戲紅珠,結果24年就亡國了,膈應呀!

究竟要弄成什麽樣,他自己也不清楚。

於是,隻把心底的一些概念、要求說了,便把此事丟給了內閣,讓他們去傷腦筋吧!

概念要求:旗幟為長方形,要紅色,一來國號炎,便有赤之意,赤色即紅色;二來紅色如同鮮血,太祖起義,義軍死傷無數、吳齊晉秦地抵禦蠻夷,與之鬥爭,也死傷了無數人,也是對他們的祭奠,勿忘英烈,不能忘本!

底色調是定下了的。

其余的紋樣,卻是沒有定論。

內閣把這件事記下。

內政諸多事務都定了調子,時間已經到了中午,不早了。

劉玄留了他們在宮裡,共進了午膳。

休息後,下午又繼續,議論對外事務。

夏邦祖地十五路,如今炎國已經佔了十一路,余下四路現在屬於楚蜀,吞並這四路,這屬於內政。

在對外上,又有區分,大體兩種,其一為傳統周邊,其二為海外洋夷。

傳統周邊上,又有區別。一種是友好的;一種是敵對的。

友好的,有兩國,一為雲巔國、一為冥黎國,

這兩國,都與炎國-嶺南西路相鄰,雲巔國在嶺南西路的西面、冥黎國在西北方向。與炎國隔著千山萬水。

這兩國內,缺少平原,崇山峻嶺,可謂山巔之國。地形複雜,易守難攻。攻打下來了,也難以長久佔據。

夏邦史上,秦皇漢武都曾去征伐這兩國,建立郡縣,但是都無法長久統治。——軍事上,難以徹底消滅抵抗勢力;為了鎮壓剿滅叛逆,就得布以重兵。可當地經濟條件落後,糧餉缺乏。就食敵方,激增矛盾,更難征服,運輸糧餉去,或翻山越嶺、或開山挖河,成本巨大!

雖在名義上開疆擴土,很是威猛霸氣,但是細算起來,得不償失。

到後來,王朝也就不急著去征伐了,采取了羈縻之策控制。表面上,雙方維持了宗藩關系,承認了對方的獨立性,冊封其國主為王。實際上,利用其內部各勢力之間的矛盾,挑撥離間,互相製衡。如此控制,成本低,又保持了在當地的影響力!

與他們的宗藩關系,也比較特殊,他們在名義上也是被劃入建制,改國為路,稱為雲巔路、冥黎路。

雖名義上劃入了神州路製,但是實際上是國中之國。

這兩國經濟落後,人口稀少。內部勢力林立,多山地形成了各方勢力保持自己存在的有利條件。外部勢力難以征服他們,他們內部也難以完成大一統。

神州王朝一般扶持其內部弱勢勢力,推為其共主、國主,這樣的國主要坐穩位置,必得依賴神州王朝。

前朝崩裂,無暇顧及他們,其國主失卻依靠,野心家伺機而動,各方勢力爭霸。一團混亂,陷入內鬥。

當前周邊與炎國為敵的,便是被驅逐出神州的那三個蠻夷勢力,他們見機不妙,丟盔棄甲,溜出神州,回其老家了。

當神州王朝強盛之時,周邊蠻夷小國,都會害怕,以依附,為藩屬國,求得安全。

這藩屬國,便也一如雲巔、冥黎一樣,劃入神州路製,於是神州在祖地十五路外,又有增添的次路。

蠻齊國主溜回東北老家,其老家在[渝凜防線]以北,出於白山黑水之間,其地頗大,被劃分成了三路。當地在五六百年前出過一個強人,一統諸部,建立婁國。婁國盛極之時,東吞漠東、漠南蠻夷諸部,南下侵略神州王朝,奪得半壁江山,成就霸業一百多年。

然而,盛極必衰,王朝興亡更迭。後來,神州又逆襲了回來,大婁吞下的地盤,又給吐了回來,就像今找的蠻齊一樣,灰溜溜的又逃回白山黑水祖地了。

後來,婁國又求依附神州王朝,成為藩屬國。

神州王朝答應了,重劃三路,名字改成了婁南路、婁中路、婁北路。

但是,沒過多久,婁國內亂,就滅亡,從歷史的大舞台上退出了。

婁南路、婁中路、婁北路,這名字倒是留存了下來,成為了他在歷史中的痕跡。

三婁之地,白山黑水,也極難征服。

那地方,冬天奇寒徹骨,外面撒尿都會凍住,南面的夏民,處於不同的氣候區域,相對溫暖,在那鬼地方,難以適應。

那裡偏偏又物產豐富,所謂[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這本能提供食物,就食地方,有利於統治的。

可是,當地蠻夷更熟悉地形啊!

更要命的是,這樣豐富的物產,對敵我是公平的。

你派大軍去三婁之地,蠻夷打的過就打,打不過就逃,躲入深山老林,反正物產豐富,也不愁沒吃的。吃飽喝足,時不時就來侵襲一下,戰果積少成多,令人防不勝防、煩不勝煩。

蠻夷這樣的打發,頗有些敵後遊擊的味道。

這樣戰法下,還想強行佔領地方,只能說難難難!

雲巔、冥黎、三婁這樣的地方,就猶如“帝國墳場”,想插進去裝逼,最後只能被耗死!

而這三個地方,其內部經濟形式,也不一樣。

三婁之地由於物產豐富,文明進程緩慢,還處於漁獵狀態,大約不過二三十萬人口。

那裡土地肥沃,是可以農耕的。

但是,要把習慣於漁獵的人,弄去農耕,不說技術會不會的問題, 就是會,人家也難願意啊!

因為,到處都是吃的,直接抓來就能吃了,為啥要費心費力的去耕種呢?

主觀上就缺少那動力!

這樣的地方,要想文明躍升,要麽建立一個極權官府,把人給強行控制住,然後逼迫他們去學去耕種!要麽慢慢的等待,等人口繁衍,直到爆表——大自然提供的食物,不足以供應人口所需了,——這樣,才會倒逼他不得不進步!

其實還有辦法,就是從外移民,使人口迅速暴漲!但是,蠻夷將那地方視為自己的祖地,豈容外人進入?

雲巔、冥黎的經濟狀態,則相對進步,各有大約五六十萬人。其經濟處於封建領主製階段。

土地屬於領主。

農民要活,要吃的,據必需求領主給地自己種,因為,不得不淪為農奴!

領主把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自營地、一部分為份地。

份地給農奴耕種,收成屬於農奴自己,用於養家糊口。

自營地屬於領主,雖然名為自營,但並不是領主自己去種,而是由農奴去種,一定的份地對應著一定的自營地。

自營地的產出,則完全的屬於領主。

這種耕作制度,類似於夏邦很久很久以前的井田製。

在這樣的制度下,對耕種自營地是沒有積極性的。更沒有積極性去努力提高生產力、生產效率。

是以,耕作技術被卡死,十分落後。

由於技術落後,畝產便又極低。

由於耕地稀缺,這裡的“井田製”,又與夏邦的大不一樣!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