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從今天開始親政》第一百九十四章:海洋世紀早已經開始了!
“從今天開始親政 ()”

……

祖上做錯了,錯了就是錯了!

應該指出來,應該改正!

順天應民,當然是正確的!

但是,雖然祖上做錯了,卻不能就對他否定!

仍舊要對他尊敬!

因為,祖上做錯了,也是有功勞,有貢獻的!

什麽功勞?

什麽貢獻?

前車之鑒,後車之師。

祖上做的好的,是寶貴的經驗,應該繼承、繼續發揚!

祖上做錯了的,也是寶貴財富,應該繼承、引以為鑒!

至於廢止了祖製,是不是不孝?不是!祖製中有違天意民心的,修正了,不是不孝,而是大孝,給祖上積德了,彌補了祖上的錯誤!

洋洋灑灑上千言。

歸根到底兩句話:雖然太祖做了有違天意民心的事,但還是有功於社稷的,應該尊敬,不能貶低;雖然陛下違背祖製,迂腐的人看起來貌似不孝,但是上順天意下應民心,有功於社稷,為太祖彌補了過錯,是個大孝子!

劉玄看了郭茂的試卷,心中知呼妙不可言,真踏馬是個人才!

又看馬翰、馬琿的策問。

他們兩個的主張,都有所欠缺,不如郭茂的完美、圓滑。

錯就是錯,不能執迷不悟,一錯再錯,這是共識!

但是,祖上雖然錯了,但是仍舊有功於社稷——提供了錯誤的經驗,可以警醒後人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種巧辯,他們卻沒有想到。在維護祖上名譽形象上,有所不足!

違背祖製,就是不孝!這個問題怎麽辯駁?

馬翰引經據典,把天與民聯系起來,這有經典《尚書》背書。

又用孟夫子的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應該以愛民放在第一位,這是大仁大義,聖明君主應該做的!至於君王的個人的不孝,這是小節,但也應日日去宗廟懺悔,以維護孝道!

自古以孝治天下,這套說辭,在維護君王的孝的名譽形象上,略微有所不足。

馬琿的說辭,又遜色一分。

他對“敬天法祖愛民”進行議論,排出了個先後,敬天與愛民聯系起來,為第一要,法祖次之了。

所以修正錯誤的祖製,是正義的!

至於違背祖製不孝,這是小事,有益於天下生民,背負這點小過算什麽呢?問心無愧,雖千萬人吾往矣!

劉玄又看了其他人的試卷,總體認可讀卷官的判定結果,圈定了前三。

狀元:郭茂!

榜眼:馬翰!

探花:馬琿!

值得一提的是,郭茂是吳地的士子,來自清口路,是當地秋闈鄉試的第一名!

在這118名士子中,吳地來的超過了半數,達75人,佔比約63.56%,超過了六成!

來源於國子監的,只有3人。

皇帝圈定了榜單!

四月三十日,就在《回到漢末做皇帝》第八冊上市的那天,榜單張貼了出來!

翌日,五一,朝會。

封賜進士,各授職位。

朝會後,一甲三名郭茂、馬翰、馬琿,跨馬遊街,一時風光無限。

……

。。。

吳地歸附,其朝廷高官,盡數收攬,充入翰林,以修吳史。郭茂、馬翰、馬琿也被分配了去,參與修編吳史。

他們雖不握有實權,但在朝中,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派。其中,又以孫承宗、洪解為領袖。是為吳黨。

郭茂入翰林,不日即向孫承宗出謀劃策,以圖在朝堂上的話語權、影響力。

孫承宗聽其建議,不由眼睛一亮,又聯絡洪解,共為商議。

最終,由孫承宗出面,

寫了一份奏疏,請遷都東寧城!東寧城,即原吳國都城。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合久必合。神州大地,數次分裂,分崩之時,各國興建都城,其中尤以五大都城為最。累次分裂,都被做為都城。

大一統時,這五大都城,又會被重新命名。

一統之君,願天下安寧,統治長存延綿!因此,五大都城的名字中,都有一個“寧”字。

又因為五大城正好天各一方,分布五方,因此,又冠之以東南西北中!

故,五大城分別為:南寧城、東寧城、北寧城、西寧城、中寧城。

西寧城位於郟西路,自秦以來,做大一統王朝的時間最長,有一千一百余年!

郟西路地勢極好,四面都有天然險要地形保護,易守難攻,進可伺機吞並天下,退可據守關隘以保安全!

為夏邦祖源之地,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坐擁八百裡秦川!

但是,作為國都,成為政治、文化、經濟、軍事重心,人口匯聚,漸漸的,本地資源(主要指錢糧)難以供養,要從外地調運,而險要的地形,阻礙了調運工作,造成了極大的運輸成本的損失!

為減輕郟西路經濟壓力、降低運輸成本,於今五百五十年前,進行了遷都!

新都建立在郟西路東面的鄰居——中州路內。距離西寧城約七百裡遠。

這新都,即為中寧城。舊都在西,也就成了西寧城。

中州路地勢總體平坦,經濟繁榮,天下錢糧都利於運輸到中寧城。

中寧城附近的地勢,也有險要,利於防守,但是太小了,不過百裡,不利持久,沒有縱深。作為國都,太平的時候還好,一旦出意外,就大大的不妙!

故而,自從要將它作為國都,反對的異議聲,就沒有斷絕過。

但是,在經濟壓力下,異議不能當飯吃,還是被壓下去了。

中寧城為國都,持續六七百年!

一旦遇到亂世,中寧城地勢不利,不適合做國都,便又會西遷,龜縮到老本營郟西路中。

前晉國都即在中寧城。

不過很悲催。

首先是藩王內亂!

建國之初,太祖設幾大藩王,分布在中寧城四周,本來是以為自家人,更能保護自家王朝呢!

結果,中州路的天中王——當時的晉帝的叔叔——帶頭造反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又有七大藩王跟著作亂!

刷了一波“八藩內亂”的劇情!

而神州內亂,蠻人趁機,就舉兵南下了!

其中來自於西北的一路蠻人,打破了郟西路險關,闖進了郟西路。

晉帝想要遷都,老家卻被抄了,回不去了。

除了西寧城、中寧城外,另外的三個大城:南寧城、東寧城、北寧城,都沒有做過大一統王朝的國都。

南寧城——即炎都,偏於南隅,與郟西路類似,做神州都城,似也不太何時。

神州東北部的邊城,到炎都,即便日行五百裡,馬不停蹄,也得半個月!

半個月的時間啊!

要是出了什麽事,等送到,黃花菜不要說涼了,毛都特麽的能長三尺高了!

如果只看炎國兩路,那麽炎都的位置是合適的。

但是,如果放眼神州大地,炎都(南寧城)所在的位置,就不那麽的合適了!

相對來說東寧城就更適合做國都!

奏疏送到內閣。

內閣產生了分歧。

曹琳不想遷都,以為西寧城偏於西,都能為都城千余年,炎地偏於南怎麽就不能做國都?

郟西路隻八百裡沃土,以前王朝遷移國都,那是因為郟西路錢糧供養不濟!

而我炎地兩千裡沃土,錢糧供給充足,並無需求遷都!

西寧城能為國都,我炎都(南寧城)怎麽就不能為國都?

沒必要瞎折騰,勞師動眾的多廢錢糧!

高潔見他反對,便有心支持。

但又想:要是順了吳黨那夥人的意,我豈不與他們一樣,是沒氣節的軟骨頭了?

他嘴上不說,心裡是很瞧不起孫承宗、洪解那夥人的!

遷都是要遷的,但是,不能遷到吳地的東寧城去!

自古以來,神州大一統王朝的國都,都是定在西寧城、中寧城!

在他的心裡,國都不定在這兩地,仿佛就沒統一神州、感覺不正規似的!

而西寧城與中寧城兩者之間,時代發展的結果,是中寧城更適宜為國都!

高潔意屬中寧城!

與曹琳兩個,分成兩派,就辯論起來。

曹琳說高潔瞎折騰,浪費錢,一副為國節省的樣子。

高潔說曹琳鼠目寸光,刻舟求劍,唯有定都中寧,方能收歸天下人心!

雙方你來我往,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各表意見,擬票遞交皇帝。

梁集雖跟著曹琳反對遷都,但是心裡,卻是想認可遷都的。

因為,遷都必有營造工程!

而有工程,就能……撈一筆啊!

這豈不是好事?

事罷。

私下與曹琳說話,像受氣的小媳婦,有些哀怨。。。

曹琳笑道:[你放心,我雖然反對,但是想來陛下是中意遷都的。自古大一統,南寧城都沒做過都城,這是千百年來的大勢。]

梁集道:“陛下特立獨行,不是一樁事了。萬一就不遵這千百年的大勢呢?”

曹琳:“呵呵,不管遷都到哪裡,都是要營造的。如果不遷都,我們==豈不就順了陛下的意?”

得帝心!

梁集一愣,恍然大悟:“這是不管遷都不遷都,橫豎都對自己有利啊!”

想通這個道理,鬱悶之氣,頓時就沒有了,大喜,由衷的說道:“還是你想的周到!”

曹琳:“呵呵。”

這份奏疏擬票到劉玄案前。

看過之後,眉頭不由微皺。

從本世界的歷史沿革來說,南寧城似乎的確不適合做大一統王朝的國都;東寧城也不適宜;中寧城是最適宜的!

本世界的山河形式,略近前世,前世經驗可謂參考。

從前世養成的心理的傾向來說,北寧城的位置,更近心中的都城方位。

但從遷都的需求來說,似乎又沒必要遷出南寧城。

過去王朝從西寧城遷都出去,是因為郟西路資源不夠。

可是,炎地兩路並沒有這樣的困境!

至於偏於南隅,信息傳遞路程太遠、太耗時間的問題……

遷都固然能夠緩解這個問題,但是治標不治本。

由於地理氣候等原因,北部經濟不及南部。

無論是遷都中寧城,還是遷都北寧城,作為大一統王朝的中心,錢糧需求極大,還是得南部運輸去!

遷都到中寧城本身就是為了緩解運輸壓力的。

還不如定都於南部。

前世,定都於“北寧城”方位,開始於元朝,元朝是異邦蠻人統治的大一統王朝,“北寧城”靠近蠻邦祖地,心理當然更能接受,深入夏邦腹地,豈不有種被重重包圍的感覺?

後來的明朝,初始定都就不在“北寧城”,而是在南部。後來朱棣篡位,才把國都遷移到“北寧城”去,他為藩王,勢力盤踞在那裡。之後明都就都在“北寧城”了。

再後來的清朝,一來是承襲明製,定都“北寧城”,二來他也是異邦蠻人統治的王朝,那裡也離他的東北老家近呀!

他們的定都北寧城,都有他們的各自具體原因為需求的!

而劉玄現在,並沒有像他們那樣的需求。

他一來不是異邦蠻人,二來北地也不是他的勢力盤踞之地。

除了一些受前世影響的心裡因素, 並無實質的定都北寧城的需求!

至於定都南部,是就在南寧城,還是東寧城,還是其他的什麽地方——比如楚都呢?

劉玄凝眉沉思。

南寧城的確地理上偏於南了。

但是,東寧城何嘗不是偏於東?

楚都雖然與中寧城相距有五百裡,但總體上,倒也是近乎在神州之中,那裡經濟非常好,水路運輸也方便。

但是……

劉玄的目光,往右後方的屏風上瞧去。

那屏風上,懸掛著一副《萬國全圖》,即這世界的世界地圖。

那圖通幅縱有五尺,橫有一丈一尺五寸。

未來是海洋世紀!

不!

海洋世紀早已經開始了!

據悉,西洋夷人早已探海二百多年,足跡遍布各地,海洋貿易轟轟烈烈的同時展開!

夏邦出口瓷器、茶葉、絲綢的生意,不過是他們遍及全球的海洋貿易的一部分罷了!

夏邦是個大陸國家,自古重視大陸上的事情,注意力基本都在大陸上。數千數萬年的經歷之下,孕育出了一套固定的思維,對海洋視若不見!

即便與海外夷人接觸了,也故步自封,以泱泱大國自居,並不積極、甚至就沒興趣去調查了解海外的情況。

是以,對神州以外的世界是什麽樣、正在發生什麽,幾乎一無所知!

所知的,也多為人雲亦雲的道聽途說。

掉入了[驕傲自大、坐井觀天]的陷阱之中。

劉玄眼前的這副地圖,海外的內容,也是基本從洋夷處得來,真實性嘛,呵呵呵,鬼知道呢!

……

——————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