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隻短短幾年,高英卻似老了十幾歲,鬢間竟隱約露出幾縷白絲。
而細細算來,她如今不過二十有六。
皇帝元亶已然十歲,與其父元懌極為肖似,生的很是俊美,坐於堂上,已頗有幾分威儀。
已經年關,再有半月就是歲首,若是往年,太常已然著手籌備大祭,長秋寺與少府已開始著手操辦元旦大宴,太府也已開著準備太后與陛下予宴後賜於群臣的賞賜。
本該其樂融融,如今卻是愁雲慘淡。
方至卯時,凡五品以上是京官正欲起身上朝,突聽端鍾大作,足足響了六記,群臣便知,不為外敵來犯,便是州郡有失。
就如三月前,武川、沃野相繼淪陷,端鍾於十日之內便連響了兩回。
再往前推,於仲春之時,柔玄鎮將長孫道反叛,東三鎮相繼附逆,端鍾也是隔上十數日便響一次。
再再往前,諸如高肇反叛,北地之夏、肆、恆、朔、定等州相繼陷與敵手,端鍾更是響個不停,約摸不過十日,便能聽到鍾聲如雷。
是以往年之時但聽鍾響,京官也罷,京民也罷,不無毛骨悚然,驚駭不已。但如今,竟然有幾分習慣了?
好在元澄手腕頗高,將金明之勝喧染的奇之又奇,壯之又壯,好似不過三五月,高氏逆賊就能盡皆授首予奚康生之手,是以朝局也罷,民生也罷,尚算安定。
愚鈍之人隻當是疥癬之疾,不足為俱。但敏思之中大都有一絲直覺:莫不是大廈將傾?
但無論如何,端鍾一響,但是三更半夜,朝官也必入宮議事。好在今日響的巧,已然近至天明,至少少了幾分起床氣。
等眾臣馬不停蹄的趕到太極殿,太后、陛下、並元澄等諸位在京的輔臣已齊聚殿中。
再看各人臉色,或陰沉、或躊躇,或悵然,或失魂落魄。
見元澄都是一副丟了魂的模樣,眾臣便知,今日端鍾之訊,絕不只失一州一地之禍。
太后更是花容失色,敷了粉的臉上隱隱透著一絲青氣,映於燈燭之下,竟似有些猙獰。
也就只有小皇帝懵懂不知,小臉上故作鎮定,眼神中卻透著好奇。但懾於高英之威,卻又不敢左顧右盼,只是緊著進殿的群臣打量。
怕觸了霉頭,眾人皆是輕手輕腳,盡量不發出聲響,連落步時都踮著腳尖。
約兩刻後,已至辰時,聽朝鍾一響,秦松便令黃門閉了殿門。
透過將要閉合的門縫,看著數位同僚跪於階下,即不敢哭,也不敢鬧,只是跪在地上咚咚的磕著頭,殿中諸臣大都生出一絲兔死狐悲之感。
往常若是逾時,至多也就挨頓訓斥。但看今日之情形,怕是要有人倒霉了……
“有事奏秉!”
力士將軍一聲清喝,字正腔圓,中氣十足,竟在偌大的殿中撞出了幾輪回音。
若是往常,自然正常秉奏,但今日卻如見了鬼,眾臣無不愕然,直愣愣的盯著坐於堂上的高英與幼帝。
那端鍾,難不成白響了?
孝文遺詔,凡逆臣做亂、地州有失、外敵來犯,必詔告朝臣,共商對策,是以才有了“響六記端鍾”的舊例。
而但凡鍾響,無論何時,朝臣必至宮中,而後由主書郎或辯章郎宣讀邸報,予群臣解釋端鍾為何猝響。
但今日,卻直接將這一步驟省掉了?
要麽是太后聽的太多,不厭其煩,更怕噩耗接連不止,亂了朝局與民心,是以決定改了這道祖製。
要麽就是,此次應為大禍,大到太后不敢予朝臣知道的地步。
但北地五州、六鎮相繼叛亂,附於高氏的訊息都不曾隱瞞過,如今禍事再大,又能大到哪裡去?
眾臣心思各異,暗暗猜忖,又聽力士喝道:“有事秉奏,無事退朝!”
果然?
若是太后欲改祖製,便是不會一言而決,至少也該在今日提說一兩句,而不會如此急的罷朝。
這分明已是焦燥不耐,急與元澄等人商量對策……
這個時候,自然是沒有人敢不識趣,便是有重事要事,非秉不可,也只是將奏章遞予秦松,請他代呈。
如此這般,不大的功夫,近百朝臣就走了個乾淨。殿中就隻余四位輔臣,分別是元澄、元詮、劉芳、遊肇。
另外四位,奚康生與邢巒皆在北地領軍,元懌被高肇所俘,崔光卻又被李承志所俘。
再加劉芳與遊肇從無領軍之經驗,是以隻理民務,軍事大都由元澄與元詮把持。
而今日之事只因乾系太大,怕落人口實,才將他二人留了下來。
高英依舊臉色鐵青,也不知是怕,還是恨,足足離著兩三丈,元澄竟聽到了隱隱的咬牙之聲。
幾息之後,又聽她猛歎一聲,嘶聲問道:“事已至此,諸卿可有良策?”
元澄與元詮默然不語,看了看太后面前案幾上的急報。
其實這份奏報予昨夜子時就進了宮,高英看過後驚疑不定,便以已然夜深,不可驚撓百姓為由,硬生生的拖到了五更,才喚來了四輔。
得知內情,四輔駭然失色,先未商量對策,卻先勸著高英盡鳴鍾。
紙包不住火,遲早都有敗露的一日,與其猝然一日泄露,害的群臣失色,繼而導致朝局不穩,不如循序漸進,慢慢道出。
是以才有了方才隻敲鍾,卻未宣讀何事的這一幕……
還能有何良策?
遊肇與劉芳對視一眼,黯然一歎。
他日之因,今日之果,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自陳倉大勝後歸京,那近一年,李承志受盡冤屈。便是一向韜光養晦的劉芳都看不下去了,屢次秘諫太后。
崔光與遊肇更是據理力爭,時不時就與元英吵的臉紅脖子粗。
然而高英終究只是一介婦人,盡居深宮,又能有多少明辯是非的能力?
前有元英、元澄數朝元老,元氏親王以權衡之名,行壓迫之實,後有高肇暗進讒言,終是逼得一代能臣假死循之。
至於李承志早有不臣之心,簡直是笑話。
若是他早有貳念,焉能冒著暴露的風險,盡遣李氏部曲解沃野之威?
若是那時元英、元澄莫要猜忌予他,朝廷也大方些,授以實爵,十有八九能使其徹底歸心。
可惜,事與願違……
劉芳與遊肇一個掌太常,一個掌太府,且對兵事知之甚少,也很少插手,故而索性閉口不言。
元澄與元詮則是暗暗驚駭,左右為難。
驚駭的是才隻一年,李承志為何就能長成龐然大物,竟能與月余之間大破羅鑒與元鷙十萬余大軍?
如今更是此消彼長,其害更甚於高肇。若不將其誅除於弱小之時,而任其成長,必然致滅頂之災。
而偏偏朝廷恰至前力不足,後力不繼之時?
辦法倒不是沒有,無非就是驅虎吞狼。
就如高肇,他既然能與羅鑒合謀,定是已知李承志必為大患,更甚於朝廷。如今又聞此噩耗,焉能不知若依舊與朝廷征戰不止,不論誰勝誰敗,最後只會便宜李承志?
是以才會予信使行予便利,將羅鑒與元鷙之急報盡快送予奚康生,並秉至京中。
其實不言而喻。
這倒好辦:便是不能將其招降,至少可施以緩兵之計。再後再詔令奚康生揮師西進,征伐西海。
但問題是,有羅鑒與元鷙前車之鑒,奚康生這十五萬大軍,不一定就是李承志的敵手。
所以,元澄與元詮才會為難:若想一勞永讒,就只有行“驅虎吞狼”之計。
這虎不為南梁,便為吐谷渾,甚至還要加上柔然。吞的自然是李承志這頭狼。
但吞了狼,虎若是不走又該如何是好?
更何況,與世仇媾和,非心堅志毅之輩不可為,其余不論,只是世人之唾棄,身後之罵聲,就非一般人能承受得了。
而向太后建言也罷,出使敵國借兵也罷,非元澄與元詮不可為。
不說別人有沒有這個資格,夠不夠份量背這口天一般大的黑鍋,便是他二人把持軍權,不令崔光、劉芳、遊肇等人染指的過往,那二人除非比豬還蠢,才會替他們分憂。
元澄尚可,只因與高英不止一次商議過此事,是以早有決斷。但元詮卻了腸子都要悔青了。
早知要承擔這麽大的責任,當初哪怕拚著太后降罪,也要堅辭不授這輔臣並太尉之職……
幾人心思各異,皆是沉默不語,高英的臉色也越發陰沉,心中更是又悔又恨。
曾幾何時,她想過會與李承志兵戎相見,不死不休?
時也,命也……
高英猛一咬牙,冷冷一哼。元澄等人皆是如夢初醒,悚然一驚。
“劉卿,代孤列詔!”
劉芳忙躬下腰:“臣遵旨!”
秦松極有眼色,手腳麻利的送上了筆墨紙硯。
“令任城王為史,禦史中尉酈道元為副,出使夏州,招撫高氏:若能拔亂反正,棄暗投明,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可賜高肇為夏國公,世襲罔替……以下附逆之臣皆官複原職,另賜候、伯不等……”
稍一頓,高英又道:“再列一詔,賜李承志為涼王,世襲罔替,另賜免死鐵契,子孫非叛逆之罪可免十死,與國同休……”
元詮猛的一愣,便是城府深如劉芳、遊肇,依舊被驚的駭然色變。
造反還有封王的,這豈不是開了王朝之先河?
前者也就罷了,待李承志這封詔書一下,爭先效仿者定然如過江之鯽,源源不絕。這天下怕是再難有安寧之日。
也就只有元澄知悉一二,並不見慌,就是臉色灰暗。
停了幾息,高英又神經質般的笑了一聲:“予高肇宣旨之時,將另一封詔書也一並宣讀予他,如何抉擇,讓他自行思量……若是他依舊不應,不靳令逆軍繳械,便令奚康生盡起全軍,便是國滅,也定要使高氏雞犬不留……”
殿中就隻四位輔臣,卻齊齊的倒吸了一口涼氣。
這哪裡優容高肇,分明是逼的他不得不降。
再看高英,臉上的猙獰之色就如實質,恨不得啖高肇之肉,飲高肇之血。可見對其有多恨?
但轉念一想,又覺得不足為奇。
若非高肇興風做浪,暗中煽風點火,焉能元澄與元英對李承志那般猜忌?
若非屢進讒言,高英更不可能明知他為臂助,卻不但不重用,反非百般排擠?
更是因為高肇意欲斬草除根,布下天羅地網欲取李承志性命,才使他假死遁之河西。
不然李承志早去了平州上任……
這一切,全是因高肇而起,高英恨不得將他千刀萬剮。
高肇定然也能料到此節,那他降是不降?
幾人暗忖,八成是不得不降。
高英雖恨他入骨,但畢竟姓高,至多也就是取他性命,而且必然要在平定李承志之後才能付諸於行動,且不能明目張膽,不然便是言而無信。
如此一來,至少高氏子弟信命無憂,香火無虞。
但高肇已將李承志得罪到了骨子裡,只是屢次將李承志置於死地而言,以其睚眥必報的性情,李承志但凡一朝得勢,高氏定然雞犬不留。
隻此一點,高肇便是猜到高英這是“一桃殺兩士”之計,也必然會慎之又慎。
更何況, 還有另外一道賜予李承志的聖旨:封為異姓王,免其子孫十死,李承志萬一心動了呢?
真到那時,高肇便是願降,也怕是沒機會了。只因李承志只要歸降,第一個不會放過的就是高氏……
這是陽謀,即便高肇明知是計,迫於無奈,也只能甘願入彀。
不然他何需於羅鑒暗中媾和,禍水西引,也不更可能一反常態,呵如珍寶一般將羅鑒與元鷙的急報護送至李韶的大營……
心中思量,元詮終覺有些不妥,壯著膽子問道:“微臣鬥膽,請太后始罪:若是高肇棄暗投明,那李承志又該如何?”
“李承志?”
高英神經質一般的笑了一聲,“便是封他為親王,他也不會降的……”
元詮稍一思量,恍然大悟:若是李承志原受朝廷招撫,就絕不會予此戰中勝的如此乾淨利落。
至少也該是邊打邊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