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貞觀俗人》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待詔
六位待詔很快便都奉敕,自北門入宮。

 年輕的天子李昊對幾位北門學士很客氣,讓內侍給他們賜坐奉茶,紫宸殿中也無外人,六人也是時常出入宮中,倒也早已適應。

 聽完楊思勖代天子說起秦孝忠今日廷議時提議設行省製一事後,六人都馬上思考起來。

 幾人本職都不高,劉禕之和元萬頃都是五品職官,但本階仍是六品,其余四人職事是六品,本職更才七品,高職低階,越發顯出這幾位北門學士的處境。

 “臣以為,在邊遠地區改道設行省,最大的變化便是行省地方權力提升,按秦相所提,行省雖為政事堂派出機構,但卻與國初的行台不同,是要常設的,所以並不是從中書門下抽調人手到地方短期臨時統領軍政事務,而是常設長期管理一道,行高官官長駐,並將對原道之四司有統領之權。”

 “如西昌、三江等這些邊遠之地,若是於道之四司上設這麽一個行省衙門,有一位主官總領一道事務,確實有助於提升如今地方上的效率,這方面可以從邊疆由大都督府改設節度藩鎮後的變化看出來的。”

 皇帝聽出話中之意,“說說缺點。”

 “大家,這行省聽起來像是中央派出機構,實際上他就是一個更高級的地方機構。”劉禕之直言。

 李昊細細品味其中的意思。

 中央派出機構、地方高級機構,重點無疑就是中央和地方這兩個詞了。

 “繼續!”

 “這行省相比之於道,管轄區域沒變,但權力大增,原先是四司分管,互不統屬,相互監督,而如今卻是要一官總領,職權大、地位高。”

 從秦漢到隋唐,之前為何一直是朝廷中央、地方郡縣,或是中央、州縣這麽三級製?

 漢朝雖然在郡上設了州,但這個州是監察州,不是實際上的一級行政區劃。後來在南北朝時,州郡濫設,這個時候的州和郡的關系很混亂,既有平行也是統屬。

 隋朝統一全國後,當時全國州數量三百多個,郡五百多個,縣一千多個,十分混亂,所以最後楊堅是罷撤全國的郡,並把三百多個州裁並為一百九十多個,縣裁撤到一千個多點,實行中央、州縣這麽個體系。

 這時的州,跟漢朝的州是不同的,這時的州本質上其實就是郡,只是換了個名而已,仍然是二級行政區劃。

 楊廣繼位後曾經廢州設郡,但本質上也依然還是二級制度。

 之後設立的臨時性的行台,也沒改變這個基本制度,唐朝也是如此。

 直到貞觀後,不僅在州上設道,把全國劃為十道,然後又析分、增加,變成十幾道、二十幾道,到如今的三十多道。

 之後又正式設立了道級的四司,這才算是正式建立了道州縣三級地方行政區劃。

 不過道一級,一直不完全,原因就是道地域廣,如果設立長官統領一道之軍政財稅司法等,那權力就太大了。

 比如說關中道、河南道,就算從其中再劃出京畿、都畿兩道來,那也仍然體量量大,中原腹心的一個州,往往比邊疆一個道的人口還多,要是把整個最核心的中原地區,劃分成關中、河南、河北、河東、淮南這麽幾道,那可就是很危險的。

 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博弈,千百年來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但一直以來,中央都死抓著不肯放權,寧肯直接管轄著三四百個州,也不肯再增加一級常設區劃,就是因為權力之爭,怕被地方架空。

 就比如在貞觀以前,地方上的稅賦都是要先上繳國庫,然後再中央劃拔一些到地方,是在貞觀新政後,才改成地方稅賦可先將三分之一留州,這才讓地方政府手裡有了錢,可以自己規劃發展,而不是處處要等朝廷批準和拔錢。

 行政、財政、軍事、司法、監察等各塊,朝廷都是把權力把的死死的,而以唐以前的社會辦事效率,權力下放,確實也會架空中央。

 李昊聽的面色越來越難看。

 “武安郡王想架空朝廷中央嗎?”

 劉禕之趕緊道,“臣看倒也未必,畢竟秦相公提議設行省的並非中原核心區,而是邊遠落後地區,比如西南、嶺南、西北諸地等,那些地方本就偏遠落後,距離中樞也遠,信息溝通不便,面臨的形勢也複雜,需要事權更加集中一些。”

 范履冰在一邊道,“可就怕現在以邊遠之地先設行省,開了這先例後,以後慢慢的就往中原內地增設了,到時今年把江西納入,明年把山南納入,後年要把廣東納入······”

 另一位也道,“節度使設立之初也僅十鎮,現在已經是十三鎮了。”

 “但是在內地取消了都督府制度後,邊遠地區確實不如從前管控嚴密,這些年,邊地蠻夷屢屢做亂,就是因為裁撤掉了都督府後,道一級的四司衙門,事權不一,互不統屬,導致出問題。之前連交州城都被叛亂蠻夷裡應外合攻破,造成了多大的損失?”

 南中地區也屢起叛亂,更別提先前青昌藏高原的大叛亂。

 而在有節度使設立的邊地諸地,情況反而要好的多。

 秦孝忠沒提議內地增設節度使,而是要改設行省,這也是個折衷的辦法。

 可皇帝想的卻是這行省設立後,這些邊遠之地,以後只怕越發失去控制權,這讓皇帝很惱。

 他擔心如秦家這樣的功臣集團,到時會佔據那些行高官官的位置,獲得更多的地方掌控之權。

 李昊繼位以來,一直想著有所作為,可現在卻發現,自己被束手束腳,根本難以施展。

 就如眼下這行省製,不推行似乎也不行,繼續在西昌等地采用現行的道級四司分治的局面,只怕以後叛亂會越來越多。

 可朝廷又不能再設節度使,畢竟這不是最邊疆之地。

 劉禕之見到皇帝的面色很不好,這時提出一個建議,“臣以為可以先在少數邊地試行行省製,等將來經驗成熟,再慢慢推廣增加,甚至······”

 他微微一笑,提出了一記殺招。

 那就是將來不向內地改行省,而是向外改節度藩鎮為行省。

 節度藩鎮最要害之處,就是臨邊、兵多,如果將來改成行省,就可適當的削減兵馬,甚至改成文官任行高官官,武將為副,削減藩鎮武力。

 中央核心區依然實行舊製,甚至等邊地行省開發變富庶後,也還可以罷去該行省衙門,仍複四司分管,直接由朝廷管理。

 他甚至還提出了更厲害的一條。

 “一署多員與長官節製相結合!”

 “何意?”

 “大家,既然叫行省,那原就取自行中書門下省之意,而中書門下的議事決策機構,便是群體決議集中領導啊。”

 政事堂的一眾宰相,本身是三省六部的高級長官,他們以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銜進入政事堂為宰相,一起決策商議重大事務,然後由執政事筆的總領。

 那麽秦孝忠提議設行省,可以啊,但是不是如州縣一樣的長官一元製。

 而是行省到時可以設立比如說總督之類的長官,下面再設有副貳,以及下面四司的長官,也跟政事堂一樣,這六七人再授一個加銜,然後成為行省的決策層。

 這樣一來,就算行高官官總督,也不是什麽都自己說了算,副長官或四司使也不完全是他的屬下了,只要有加銜進入行省都堂,那都算是平起平坐的行高官官,行省重要事務都要一起商量,最後要加蓋行省都堂大印,才算有效。

 朝廷中書門下有政事堂,地方行省有都堂,政事堂有樞機等五房,行省都堂也可設六房。政事堂下還有三省六部等,而行省下有四司諸州。

 這樣一來,既加強了道一級的地方管理權力,又防止行高官官權力過大,甚至地方權力落到了皇帝擔心的功臣集團手中。

 李昊對劉禕之投去了讚賞的目光。

 不愧是曾得他父親看中的人,這本事確實了得,雖然品級不高,但已有宰相之才。

 皇帝打算重用劉禕之。

 劉禕之年輕的時候就非常有才名,曾與中宗朝宰相高智周是齊名的才子,當時和孟利貞、高智周、郭正一以文藻知名,當時人們稱他們為劉、孟、高、郭四大才子。

 他父親也是個大才子, 父親劉子翼是隋朝的秘書監,隋亡後一直不肯出仕唐朝,直到貞觀年間把母親送終,並服完三年孝後才入朝為吳王府功曹,後升任弘文館學士、著作郎,並參與修撰晉書。

 劉禕之的兄長劉懿之也非常有才名,如今官任給事中。

 甚至劉禕之的妹妹也非常有才名,是個才女。

 李昊看著劉禕之心裡突然動了個念頭,打算納劉禕之的妹妹入宮,這樣劉禕之兄弟也就更能忠於皇帝。

 雖然這樣做,是皇帝心中討厭的倚重外戚,但要對付天下最強大的外戚,似乎也只有用新的外戚才行。

 年輕的皇帝不敢說要對付秦家,但也希望能夠恢復天子權威。

 “你們回去寫一道設立行省的建議給朕參考。”

 皇帝此時心中已經下了決定,同意秦孝忠的行省製,但先選在西昌道、燕北道、福建道、廣西道四道試行,具體的還要朝廷繼續討論出一個可行的方案制度後再開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