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
皇帝紫宸殿召見宰執。
新晉兩府宰執只有首輔中書令秦俊和樞密院使秦理叔侄未至,其余人悉數入閣。
殿中,還有翰林院大學士、學士承旨劉仁軌,翰林院學士兼知製誥狄仁傑,另外兩個起居郎,還有兩個殿中侍禦史,一個政事堂堂後官閣老,一個中書舍人閣老。
此外,禦史大夫崔修業以及計相長孫延也都在。
殿中氣候有些緊張。
東西兩府的長官不至,結合最近朝中的一些傳聞,入閣的諸臣也都有些猜到今天可能要發生的事情。
對於如今這局勢的走向,有人擔憂,有人卻感覺似乎松口氣,好像一直以來壓在頭上的大山要搬走了。
皇帝駕臨。
六位內廷宦官使臣也一起到來,列席會議。
“諸卿且稍等一下,朕已經派人去請天后前來。”
太后已經還政天子,平時已經不再參與國事,今天皇帝要請太后前來,足說明這次事情不小。
“既然國舅已經與聖人說明心聲,去意已決,朝廷自然也不能強人所難。”
太后似乎來之前已經做了決定,所以來到殿中,坐於簾後,直接表明態度,支持秦俊和秦理兩人辭相。
不過該給的體面得給。
畢竟秦俊和秦理是自己辭相,並不是引咎辭職,這兩位是國家功臣。
秦俊晉太傅,授開府儀同三司之階,賜世封東勝都督府都督、東勝國王,加尊護國翼王。
賜實食邑萬戶。
秦俊致仕後仍領全份俸祿,並特別供給護國翼王每月兩萬貫加俸。
秦俊諸子,以其嫡長子秦孝傑為護國翼王世子,授階金紫光祿大夫,以庶長子秦孝忠為武安郡王、世封東曹州都督,授階銀青光祿大夫。
以秦俊嫡次子秦孝康為魏國公,授階正議大夫。
·······
樞密使秦理秦懷道請辭樞密使,朝廷同意其致仕,特賜晉封濟南郡王爵。
特旨濟南郡王秦理以從一品驃騎大將軍階致仕,加封太尉,賜世封烏孫州都督,致仕後領全俸,且每月加俸萬貫。
其嫡長子為濟南王世子,嫡次子授爵梁國公,庶長子為歷城縣公,皆授銀青光祿大夫散階。
烏孫州,取名自歷史上曾與月氏一起從祁連山西遷的那支漢代時西域古遊牧部族。
公元前二世紀初,烏孫人與月氏人都在河西一帶遊牧,北鄰匈奴人。烏孫王難兜靡被月氏人攻殺,當時他的兒子獵驕靡剛出生,由匈奴冒頓單於收養成人。
後來冒頓單於進攻月氏,月氏戰敗西遷至伊麗河流域,後老上單於與烏孫昆莫獵驕靡全力進攻遷往伊麗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敵,南遷大夏(吐火羅),只有小部份人留居當地。
在塞人與月氏大部南下以後,烏孫遷至伊麗河流域,與留下來的塞人、月氏人一起遊牧,建立了烏孫國。
張騫出使西域,希望與烏孫建交和親,甚至提議讓烏孫遷回河西故地,可當時烏孫內訌,後來烏孫王派使者隨張騫返回長安,見識到了大漢的日益強盛,於是同意和親,大漢此後兩位公主和親烏孫,只是當時的烏孫國雖和親大漢,卻又與匈奴和親,兩邊搖擺,終究未能與大漢一起夾擊匈奴。
左右搖擺的烏孫,雖佔據了當時西域肥沃的七河流域,但最終卻還是亡於內訌,直到魏晉南北朝初期,七河流域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悅般,但與此同時,在七河流域依然還有一支部落自稱烏孫國,甚至直到北魏建立後,他們都還向中原派使朝貢過。
北魏希望聯合烏孫共同夾擊草原霸主柔然,之後烏孫被柔然數次進攻,戰敗後被迫西遷天山,最後南遷蔥嶺,與塞人同化,不再獨立成國,從中原史籍中消失。
雖然烏孫始終都沒能成為過草原上的霸主,始終只是個二流的勢力,但是他們與匈奴人一起擊敗月氏後,佔據的七河流域,卻是西域最為富饒的一塊地方。
七河流域,也一度是中原漢人王朝在西域的最西邊界線。
因為七大河流匯入夷播海(巴爾喀什湖)而得名,不過其西南的楚河(碎葉河)是例外,沒有匯入湖中,其余六河依次在湖的東南東北匯入,其中伊麗河更是成為其西面最大的河口,並形成了一片近萬平方公裡的河口三角洲,沼澤遍布,水網密集,是一片最肥沃的綠洲。
尤其是因為七河都是發源於天山山脈,雪山上的冰雪融化後的雪水往西匯聚,注入了夷播海,因為伊麗河的流量大,還使的夷播海形成了獨特的西淡東鹹的現像。
西部湖水是淡水,東部是鹹水。
整個西域地區,因為特殊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幾大地理版塊。
天山山脈分割南北,金山山脈和昆侖山脈則又是西域的南北兩端界山,在天山又有幾條小山脈再分出了幾個地理單元。
準噶爾盆地、七河流域、費爾乾納盆地、河中地區、吐火羅等。
在這些地區裡,最適合農耕的就是七河流域,七河流域裡農耕條件最好的則又是伊麗河流域,從中上遊的伊麗河谷平原,到入湖口的河口三角洲,這裡有充足的水源,可以為農耕提供充足的條件。
其次是費爾乾納盆地,其獨特的幾乎封閉形狀的山谷盆地,加上從天山上奔騰而下的雪水,都讓盆地擁有非常好的農耕條件。
而處於藥殺水和烏滸河中上遊地區的河中地區,也因水而富饒了一片片綠洲平原。
七河流域的核心就是伊麗河谷,再加上碎葉河谷,加上夷播海的湖口三角洲平原。
從漢朝到大唐,在西域立足穩固後,都無不例外的會在夷播海東面的七河流域建立屯墾軍團,因為這裡能提供豐富的糧草。
甚至當年漢武大帝還曾試圖奪取佔據費爾乾納盆地這塊寶地的大宛,不惜數次遠征。
表面理由是汗血寶馬,其實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地緣政治。
不過七河流域向來也是西域遊牧部族爭奪最激烈的地方,就在於這裡優良的農耕條件,其實也是極佳的牧場。
而在地理條件上來說,越過天山山脈後,七河流域的地形上已經是極適合遊牧民族做戰的河谷平原地帶,沒有了高山深谷的包圍封堵,雖然夷播海東南也有一道自天山山脈向西延伸的山脈,但這條山脈不高,而且有許多適合遊牧民從容通過的山口,缺少分割阻攔的作用。
僅僅算是一條西域的明顯勢力分割線。
而夷播海雖然東西超過千裡,但是湖的西面,卻是世界最大的丘陵哈薩克丘陵,北接西伯利亞平原,西南為裡海低地和圖蘭低地,東緣多山地。
這裡向來就是遊牧部族的冬季牧場,到了夏季,他們會轉場到藥殺水的中下遊,或者到七河流域的南邊,進入七河流域。
雖然在夷播海的北岸遍布荒漠化戈壁,但他們會往西南繞過戈壁,進入河中地區,然後再往東北繞過卡拉套山(千泉水),進入到七河流域。
不過當西域區域性的霸主衰弱後,往往西域各大版塊就會陷入分裂割據狀態,而這個時候,往往在夷播海北面哈薩克丘陵的部落,也就很難再重返到七河流域,或是河中兩河流域。
此時西域的幾方勢力往往只在本版塊內流動遷移,夷播海和其北面、西南地區的荒漠戈壁,往往就成為了天然分界線。
而在藥殺水的左岸,是被稱為饑餓草原的地帶,一聽名字也不是什麽好地方。
於是裡海、夷播海雖然相隔很遠,但險惡的地形,卻成了西域的一道天然地理分界線。
西遷的遊牧部族,往往也很難再回來。
遠的匈奴,近的突厥可薩部等。
他們越過這些荒漠戈壁、高原、丘陵地帶,去了裡海低地或是黑海平原後,便再也不願意回來了。
而當西域不能統一的時候,他們也很難經過別的版塊,到哈薩克丘陵,或是裡海低地轉場過冬等。
大唐如今便是以夷播海為西界,夷播海東南地區的七河流域,就成了大唐在西域的核心,不過因為七河流域缺少足夠的險阻,尤其是三角洲平原上一馬平川,且沼澤、湖泊遍地,擁有大小幾千個湖泊,這就使的朝廷一面要利用開發巨大肥沃的湖口三角洲平原,一面又還得在靠近天山的山腳險要處構建軍事防禦網。
碎葉、伊麗、清海這些傳統的軍鎮,不斷加固,一方面,朝廷加大往湖口三角洲平原的移民和分封。
秦理所獲的烏孫州世封都督,烏孫州,便就在夷播海西南角上,條件不如東南的伊麗河口三角洲,但也還算不錯。
朝廷在此設烏孫州,世封給秦理,也是把這塊不算很肥但也不算瘦的地盤劃給一位信的過,且有能力開發的功臣,讓封臣投資開發。
這裡恰處於朝廷計劃修建的環夷播海烽台驛站的線路上,往南則是碎葉河,烏孫州地理位置比較重要,且有不錯的發展潛力。
南北百裡,東西三百裡的烏孫州,地盤還是非常大的。
不過相比起佔地起碼八千平方公裡的伊麗河三角洲,就不值一提了,朝廷把最大的三角洲控制在手,把最肥沃的伊麗河谷、碎葉河谷控制在手,周邊環湖臨河的一些大小綠洲、丘陵、高地拿出來封賞給大唐的功臣、邊疆將士們, 可謂是既顯示了朝廷的大方,也讓他們成為朝廷西域核心要地的屏障。
就如朝廷在熱海北面,碎葉鎮東北,伊麗城西南又增建了一個背依天山的新核心軍鎮赤土鎮。
赤土城是曾經烏孫國的汗庭,不過歷史上那座赤土城在熱海的南面,並不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是後世中亞第一大城阿拉木圖所在。
朝廷選中這個位置,就是他處於碎葉、伊麗和夷播海三角洲這個三角的底邊中心,同時這個位置也是伊麗河支流的肥沃綠洲中,這裡既有綠洲之肥沃,更有天山之險要,北面夷播海南面熱海,東面伊麗河,西面碎葉河。
既當交通要衝,又據湖山之險,這座赤土鎮,甚至在軍事上要遠超伊麗和碎葉,即將成為北庭的新首府。
而最肥沃的河口三角洲地區,反而不會設立一個新的大軍鎮,只是將設立西域最大的軍屯以及移民屯墾區,西大荒農場,這裡會憑借著豐富的河水資源等,建立起足夠保障整個西域發展的農業區。
而據說,選擇在西域夷播海邊受封一塊世封地,也是秦理自己的決定。
(https://)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