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執們坐在殿中,喝著皇帝賜下的茶水,也明白這件事情,皇帝和天后還有秦俊秦理叔侄,早已經暗中達成了一致,甚至這裡面可能還有呂宋那位南海聖人秦三郎的意思。
不管怎麽說,既然人家秦家一家人都達成一致了,那大家也沒有反對的理由。
不管是秦俊世封東勝國王、東勝都督,還是秦理世封烏孫州都督,也都不是什麽最核心的地區。
烏孫州雖然南北百裡,東西三百裡,但這裡緊鄰饑餓草原、烏孫丘陵和海北戈壁。
相比起長約兩百四十裡,寬約二百裡左右的伊麗河三角洲,差不多的大小,可伊麗三角洲的肥沃卻是烏孫州百倍不止,整個環夷播海地帶,只要朝廷不把這八千平方公裡,約一千二百萬畝的三角洲地區給劃拉出去分封,那麽宰執們一點意見也沒有。
烏孫州給秦理,還能借秦家的財富和能力經營起這個西南一角,補上西疆邊境防禦的重要一環。
至於說秦俊的東勝州,之前好多人都還不知道在哪呢,直到皇帝把世封輿圖拿出來,大家才哦的一聲,原來這個東勝州這麽遠啊。
居然離呂宋舊金山都還幾千裡,距離廣州居然萬裡,而聽說東勝島上除了森林就是鳥獸,野人都沒多少,那麽大家也就無所謂皇帝給秦俊賜封國王的待遇了。
說白了就是個遠離中土萬裡的大荒島,就算給予特殊的賜封,跟秦琅的呂宋國王一樣稱國王又如何,又威脅不到朝廷。
要不是皇帝還給秦俊兒子賜了個東曹州世封都督,佔了原來河中東曹國的都城綠洲還是塊不錯的地方,大家都覺得這賞賜有點像是懲罰了。
知製誥狄仁傑負責草詔。
這位龍朔元年的狀元郎,曾經隨秦琅去呂宋呆了幾年,在呂宋騎士院都察科做給事中,據說表現良好,有鐵面之稱。秦琅對自己最後一次主持科舉的門生也十分關照,在呂宋給他賜封騎士頭銜,授予封地。
在呂宋五年,狄仁傑的騎士階位一升再升,獲封的土地也一加再加,據說在島上如今擁有數個種植園,每年種植園裡的棉花、甘蔗、胡椒、茶葉這些的收益就很不錯,起碼比他現在朝中做翰林學士兼知製誥要豐厚的多。
當然,狄仁傑在呂宋呆了五年,然後回朝,短短八年時間,就做到了翰林院學士兼知製誥,號稱儲相,這可不僅是龍朔元年的狀元郎就能獲得的,更多的還是在呂宋獲得了秦琅賞識,有秦家在後面不斷助力提攜才有的。
狄仁傑草詔很快,兩篇製書寫的非常有文采。
大學士劉仁軌看過後也非常滿意,僅做了一兩處小潤色便呈奏天子。
兩府長官同時辭職,這算是十分罕見了,尤其這兩位還是秦家人。
不過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殿中人神色各異,內中隱秘卻是難言。
就連天后秦柔嘉望著那道已經完成程序的詔書,都有幾分怔怔失神。
秦俊秦理功成身退,主動辭去了兩府長官之職,表明無意把持朝政,真正做到還政天子,這多少有些讓天后意外的。
當年父親毫不戀棧的辭歸,讓年輕的天后心中充滿感激,也為自己不該產生過的猜忌之心愧疚。
但是做了十三年的天后,垂簾聽政了十三年後,她不再是那個年輕的婦人,不再是那個剛聽政時慌亂無措的女子,十三年聽政的時間,足以把她磨礪的夠堅強。
秦俊是她兄長,秦理是她叔父。
但當兩位一同執掌政府,對掌文武大政的時候,她又是有些不安的,這種不安,比當初父親秦琅在朝執政的時候還要多。
秦俊不是秦琅,誰能保證秦俊會如秦琅一樣毫無戀棧中樞大權呢?
好在如今秦俊辭了,態度堅決,現在這詔敕也出了,一切有了結果,雖然剛親政的皇帝,依然不可能真正掌握朝廷大權,朝政會繼續的出於兩府宰執,而兩府宰執也基本上都是父親挑選出來的人。
可畢竟兩府長官不再是秦家人,甚至兩府裡也不再有秦家人,這是很重的一點,天后能夠接受秦黨在朝執政,畢竟年輕的天子還離不開他們的支持。
但天后也並不希望朝政由秦家人親自執掌,哪怕他們是自己的兄長和叔父,這個中緣由複雜卻又簡單。
秦琅秦俊他們不直接執政,就算爵位再高威望再著,總不會直接威脅著皇位。
給秦俊加尊為護國翼王,就是出自天后之意,既然他們離開朝堂,那麽對皇帝,對皇室來說,他們就不再是威脅,甚至加恩重封,反而能夠借助在野的秦琅父子兄弟們的功勳威望,反過來製衡當政的兩府宰執們,成為皇帝親政的一張重要王牌。
這裡面的微妙,年輕的天子還不太理解,但對於垂簾聽政了十三年的天后秦氏來說,卻是再清楚不過了。
安國齊王、鎮國太平大長公主、護國翼王,太后一點都不介意把娘家人推到那個舉世矚目的位置上去,如今這樣的狀態,才是太后最放心也最想要的。
秦琅就呆在南海不入中原。
秦俊功成身退,也去南海當個島國國王,百戰百勝的秦理也離開中樞,前往西域經營自己的封國。
武安郡王秦孝忠被天后特意挽留在朝,甚至由中書舍人晉封為吏部侍郎,由正五品上到正四品上,連升四級,雖然僅是兩位侍郎中資歷最低執掌最少的,可吏尚書號稱天官尚書,甚至吏部尚書往往是能拜相,或直接由仆射兼任的,這個衙門負責選官,權柄極重。
天后還讓皇帝下詔,詔封秦琅嫡次子秦倫為衛國公,入朝為從三品秘書監加翰林院學士。
秦理的嫡次子入朝為左神機軍中郎將。
這幾個安排,皆是太后心意,殿中的宰執們倒是一眼能猜出原因。
秦俊秦理避嫌辭職,太后大加封賞安撫,然後又挑了三位秦家年輕子弟入朝任職,所授職務不高不低,卻很重要,十分微妙。
這既能進一步安撫秦家,同時也讓太后母子能夠更多的借用秦家的力量,以平衡朝中其它宰執大臣們。
又不用擔心這年輕人會威脅到皇帝。
畢竟秦家年輕一代就算入朝,可既無功勳又望威望,想要成長到足夠的位置,擁有足夠的威望勢力,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而他們在朝,卻又能成為皇帝母子和秦家的一道關鍵橋梁,關鍵必要的時候,能夠迅速通過他們調用秦家的力量。
殿中宰執們對於這些心思,並不在意。
他們此時多數人都在想一個問題,既然兩府長官同時出缺,那麽誰將補這兩個缺?
兩府長官啊。
尤其是政事堂的中書令,雖然如今恢復了輪執政事筆的舊製,但是中書令依然是不成文的首相,畢竟政事堂就設在中書省內,中書省又有草詔之權,所有不管朝廷再怎麽削宰相之權。
諸府院裡,政事堂依然是權柄最大的那個衙門,中書令也依然是權力最大的宰相。
在政事堂內雖然宰相們沒先後排名,但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卻還是有排名的,論職權,中書省如今最重。
讀書人沒有不想做官的。
而做官的也沒有不想當宰相的。
十年寒窗苦讀,不也隻為一朝金榜題名為進士嗎?
而辛苦做官,誰不想要能拜相?
當了宰相的人,自然想更進一步,成為中書令,做首相。
秦俊入朝為中書令,滿朝公卿沒有誰能有異議,畢竟在上元朝時代,秦家已經真正成為了大唐最頂級的門閥貴族,甚至已經遠超五姓七家。
這個排名不是聖祖朝氏族志和高宗朝姓氏錄排定的,而是秦家用了六十年時間,一點一點的打下來的。
多少氏族門閥陸續倒下,就算是五姓七家在武德和貞觀朝曾經恢復了一點生機,也在貞觀後期、開元後期和龍朔、上元年間幾次被沉重打擊,出過幾個宰相又如何?
他們始終不曾掌過大唐真正的核心權力,殘酷的權力鬥爭中,沒給他們喘息發展之機。
從武德朝一直到如今天寶朝,反倒是軍功貴族集團始終屹立不倒,尤其是以秦家為首的瓦崗系軍功集團,更是彪悍異常。
秦俊的身後站著秦琅,站著整個軍功新貴集團。
而秦俊也以擁立之功,以宣威西域之功,最終做上了中書令,大唐最當權的是軍功集團,所以最重軍功。
秦俊一武人,能夠坐上中書令的位置,也是威服眾人的。
現在他走了,這個位置誰坐?
侍中裴行儉、左仆射來恆、右仆射赫處俊,黃門侍郎許圉師、中書侍郎李敬玄,又或吏部尚書馬載,轉運使長孫延、禦史大夫崔修業,這些人全都是秦家一系的。
裴行儉和來恆都是秦琅的門生兼義兄,赫處俊、許圉師這甥舅倆也都是秦琅的門生。
馬載是馬周的兒子,也是秦琅的義子兼門生,李敬玄是馬周的義子。
長孫延是長孫無忌的嫡長孫,也是秦琅的妹夫兼親家,崔修業是崔敦禮的兒子。
他們能走到今天,固然也是有足夠的本事才能和功績,但更多的還是靠著秦琅給的機會,是團結在秦琅這面旗幟下,才有今天的。
秦俊來當中書令,誰都不會有意見。
但現在,誰來接替秦俊?
天后坐在簾後,目光在宰執們身上反覆掃過。
她心目中最合適的人選就是裴行儉或是來恆,來恆行事更穩重,裴行儉則更銳利,兩人都是忠武王的義子,跟秦家的關系自然也是最近的,遠超許圉師、赫處俊等人。
“關於中書令與樞密使二職空缺,孤將派使者前往呂宋,向安國齊王、太師問策,請太師舉薦。”
聽到這話,殿中眾人倒是有些小小意外,又很快覺得理所當然。
倒是齊松了口氣,若由秦琅來舉薦兩府長官人選,倒是省的大家暗中較勁了。
(https://)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 書客居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