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亂世棟梁》第235章 攻心
上午,長安城東,灞橋西,周軍故壘,此時已為楚軍佔據。
  前來視察的楚國皇太子李昉,身處一片狼藉之中。
  燒毀的營壘、帳篷,遍布血汙的地面和壕溝,四處可見的燒焦骸骨、奇形怪狀的軀體,以及不知是木炭還是殘肢斷臂的大量條狀物。
  空氣中彌漫著詭異肉香味,雖然味道很淡,但夾雜著血腥味,足以讓人覺得胃部不適。
  李昉忍著想吐的衝動,不顧地面血汙,盡可能讓自己看上去若無其事,緩緩走著,向陪同將領,問起昨日戰況。
  昨日戰況激烈,尤其長安城東、灞橋西側營壘處發生的激戰。
  當時,楚軍集結兵力,從渭水北岸向南發動進攻,既與城北周軍交戰,又分兵作為“尖刀”直插城東,將城東灞橋周營和長安之間的聯系“斷開”。
  一段話就能描述完畢的戰鬥經過,實際上是無數官軍將士用生命實現的。
  尤其直插城東的“尖刀”,承受著周軍瘋狂的反撲。
  他們既要快速突入長安城東和灞橋周營之間地帶,又要立刻構築障礙陣地,同時抵禦長安城守軍和灞橋周軍的兩面夾擊。
  因為是輕裝快速渡河,所以“尖刀”無法攜帶沉重的火炮,兵力上又是明顯劣勢,若光靠人力,根本就完成不了如此重任。
  所以,此戰大量使用火油彈等縱火武器,又用上了大量“管風琴”等連發“熱”兵器,以“熱”兵器的巨大殺傷力彌補兵力的不足,抵禦周軍的進攻。
  以此等到援軍趕來,並等到了大量火炮過河、投入作戰。
  大量“熱”兵器和縱火兵器的使用,將長安城東、灞橋周營化作焦土,大火熊熊燃燒,火場范圍極大,入夜後,夜空都被火光照亮
  進攻持續了一晚,大火於凌晨時熄滅,除了部分騎兵出逃,大部分周兵只有兩種狀態,死,或者被俘。
  戰果,就是現在的效果:周軍營壘仿佛徹底過了一場大火那樣。
  到處是焦炭,也不知哪些是“人炭”,哪些是“木炭”。
  李昉身處這一大片焦土之中,除了感受到戰場的血腥,還感受到時代的劇變。
  父親的話,在他耳邊響起:熱兵器的時代到來後,戰爭的形態會發生劇變。
  火炮、火銃,都是靠著火藥推動彈丸,以此造成巨大殺傷,所以屬於“熱”兵器。
  “熱”兵器擺脫了人類自身力量的限制,威力是前所未有的巨大。
  一個設計科學的新式堡壘,即便只有不到千人守備,在彈藥、補給充足的情況下,憑借火炮,可以承受數萬人冷兵器軍隊的長期圍攻。
  而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手持一杆裝填完畢的火銃,就有極大幾率射殺一名身經百戰的彪形大漢。
  一群老弱婦孺,依托具備完整攻勢的村級堡壘,靠著少量火炮,以及人手一杆的火銃,就能從容擊敗來襲的流寇或者強盜,哪怕對方數倍於己。
  這就是“熱”兵器的威力,對於人的體力、力量、作戰技藝沒有太多要求。
  傳統的弓箭兵,需要經過至少一年的訓練,才具備基本的作戰能力,而長矛兵、刀盾兵,要有數年的積累,才有打白刃戰的基本素養。
  但火銃兵不同,李昉看過兵部擬定的“訓練大綱”,新兵在經過為期六個月的訓練後,就能成為一個堪用的火銃兵。
  這樣的兵,能夠熟練操作火銃,能夠執行各類隊形變換命令,能夠遵守嚴苛的紀律,能夠排著隊列上戰場,投入到血戰之中。
  六個月的“速成兵”,只要指揮得當,能以結隊作戰的方式,大量擊殺那些百戰老兵,此次決戰,就說明新式軍隊的威力極大。
  而這樣的軍隊,練兵成本要低得多。
  甚至殘酷些說,這樣練出來的火銃兵,是成本極低的“消耗品”,用這種消耗品們組建起來的軍隊,其戰鬥力卻是一流的。
  當然,有兩個前提:火炮不能少,必要的騎兵隊,也是要有的。
  李昉看著遠處正在遊弋的騎兵,又看著附近正在移動的大量“克虜伯”,莫名覺得身體裡充滿信心。
  這些“克虜伯”是攻城利器,但分量重,在野戰條件下移動起來速度慢,限制頗多。
  但只要“克虜伯”出現在身邊,就能讓人信心大增。
  現在,傷亡慘重的周軍困守長安,意圖負隅頑抗,看樣子不會輕易認輸,所以,“克虜伯”要發威了。
  他的視線,轉到西面遠處的長安城。
  周國派出刺客,刺殺他父親,雖然刺殺失敗,但消息恐怕傳不到長安,所以,城中的那些人,在決戰慘敗之後,必然寄希望於刺客得手,楚軍後撤。
  射進城內的勸降書,看來不會有什麽回應,李昉對此並不寄予希望,他的希望,在於將士們的英勇善戰。
  以及“克虜伯”的巨大威力。
  不過,攻城不能只有字面意義上的攻城,對於守軍,必須“攻心”,如此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李昉收回視線,問隨行將領:“俘虜們都釋放了麽?”
  “殿下,俘虜全都釋放了,包括傷員。”一名將領回答,“臨走,每個人還能領一張蒸餅做朝食,蒸餅都是現熱的。”
  李昉又問:“我軍將士這麽多人,後勤做飯也不容易吧?還給這麽多俘虜一人一張蒸餅,忙得過來?”
  “殿下,後勤忙得過來,蒸餅都是提前做好的乾糧,拿出來過水蒸一下就行了,忙得過來。”
  “俘虜們的表現如何?對於我軍釋放他們回去。”
  “大多是面無表情,或者是驚魂未定的模樣。”說到這裡,幾名將領笑起來:“他們的魂魄都被火器打散了,如同斷了腿的癩皮狗, 已經蔫了。”
  李昉再次看向長安城方向:“這些俘虜跑去城下,叫得開門麽?”
  “不知道,反正我軍不靠近,至於城門開不開,讓不讓這些潰兵入城,那是長安守軍的事情。”
  李昕不再問,看著遠方。
  決戰過後,大量周軍投降,如何妥善處置這些俘虜,是個問題。
  若分頭安置,會攤薄楚軍兵力,畢竟即便是看守這些繳了械的俘虜,也得花費不少人力。
  而且,這麽多俘虜每日夥食要有基本的保障,必然加重楚軍的後勤負擔。
  若殺了,且不說殺俘不祥,就說此舉對長安守軍的刺激,不會小,所以沒有必要。
  所以,戰前參謀部擬定了一個方案,那就是決戰勝利之後,將投降、被俘的周兵,悉數釋放,是為“攻心”。
  這些被釋放的俘虜,長安城如果不接納,會導致城內守軍覺得心寒,士氣大跌。
  若接納了,驚弓之鳥入了城,會把在城外交戰的經歷,添油加醋的擴撒出去,使得更多的人知道楚軍的“可怕之處”。
  但楚軍釋放俘虜的舉動,卻能讓潰兵和親朋好友在害怕的同時,明白自己還有另外一條路可以走:投降可以保命,死戰,真的就會死。
  所以,周國一方讓敗兵們入城,同樣會導致城內守軍士氣大跌。
  這就是最直截了當的陽謀,就不知長安城裡的那位執政,做出何種選擇。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