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亂世棟梁》第173章職責
戀上你看書網,亂世棟梁
  臨近午時,晉陽城外,汾水畔小城內,轉運司及欽天監的官吏聚集在幾座高大的設備旁。
  他們各自觀看這些設備的運轉,並就一些“技術問題”進行討論。
  設備之一,水鍾。
  水鍾有六座,分兩組。
  其中一組水鍾,其時間和“建康時間”相同;另一組水鍾,其時間是晉陽當地時間。
  晉陽當地時間,是欽天監在晉陽測日影而得來。
  建康時間,則需要欽天監定期派人攜帶計時鍾來晉陽“校時”,這計時鍾在出發前,於建康“對時”。
  現在問題來了:昨日剛到晉陽的計時鍾,和晉陽已經在運行的一組水鍾對時,時間對不上,平均差了大概五分鍾。
  晉陽的欽天監“駐守”官員,對水鍾的走時很有信心,認為這幾座如同三樓房大小的水鍾,運行誤差很小。
  這水鍾從去年年底開始運行,到現在未滿一年,距離上一次校時,也未滿一年,所以其走時誤差,不至於大到五分鍾這個地步。
  言下之意,是長途跋涉的計時鍾出了問題。
  時鍾的驅動,以及齒輪傳動結構,在長途跋涉的不斷顛簸下,很容易受影響,出現不該有的誤差。
  攜帶計時鍾到晉陽的官員卻不認可這種說法,他們半路上停留鄴城,在那裡對鄴城的“建康時間”水鍾進行“授時”,兩者的走時誤差很小。
  晉陽官員認為,可能是一行人在接下來翻越太行山時,因為山路顛簸,導致計時鍾的走時受影響,於是到了晉陽後,對時就出了問題。
  然而攜計時鍾到晉陽的官員,認為計時鍾全程都放在防顛簸的“水平盒”內,不會受什麽影響。
  要知道,這“水平盒”內放時鍾以確保時鍾走時精準的做法,已經在江船和海船上進行過實驗,效果是不錯的。
  但晉陽這邊的官員認為,山路的顛簸,比起水面的顛簸,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兩撥人爭論起來,誰都覺得自己有理。
  旁邊,轉運司的官吏們見了,隻覺無奈。
  並州轉運副使陳頊也在場,他聽不懂欽天監內部人員的爭論,畢竟涉及到的內容太“專業”,“外人”根本就沒有插嘴的余地。
  但是,這不妨礙他觀賞一旁那規模龐大的渾天儀。
  渾天儀,是根據“渾天說”所製作的大型儀器,為渾象和渾儀的總稱,漢時就出現了。
  漢時著名的學者張衡,就製作出了渾天儀,陳頊讀書時,曾經看過相關內容。
  現在,他面前的高台上,有一套碩大的渾天儀在運轉,儀器以水力驅動,所以建在河邊。
  渾天儀主體,是幾層均可獨自運轉的圓圈,大圈套中圈,中圈套小圈。
  各圈分別刻著內、外規,南、北極、黃、赤道,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
  還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緯等等天象。
  這種巨大的天文儀器,激起陳頊巨大的興趣,小時候他很喜歡看夜空中的星星,隻覺滿天星辰是那麽的神秘。
  如果能夠根據星象來判斷“天意”,是不是能讓人逢凶化吉、一輩子平平安安?
  陳頊看著眼前的渾天儀,想起自己第一次看到渾天儀的情景。
  那是在建康,秦淮河畔,楚國的第一套渾天儀建成後,定期對外開放,允許百姓參觀。
  於是,他抽空帶著兒子陳叔寧,去了一趟。
  不僅陳頊被那只在書中看到過的渾天儀所震撼,兒子陳叔寧更是激動不已,圍著渾天儀轉了許多圈,怎麽也看不夠。
  還問了許多問題。
  陳頊不知道如何回答兒子的疑問,幸好有吏員在現場作講解,他才過了關。
  據說這渾天儀的結構十分複雜,引用了不少鍾表技術,所以運轉起來後,經過“校準”,精度很高。
  欽天監的人做過多次“比對”,確定夜間某時某刻的渾天儀上的“天象”,和實際夜空中的天象一致。
  於是,欽天監以這套渾天儀為模范,在江陵、襄陽、臨湘、夏口、尋陽、鄱陽、壽陽、寒山、會稽,以及嶺表番禺、龍編等地,陸續搭建觀星台,立渾天儀,觀測天象。
  隨著河北、河東地區相繼為朝廷控制,鄴城、信都、薊城、晉陽、大同等地,也開始建觀星台、渾天儀、水鍾,官府召集當地學者測日、觀星。
  要為一部新歷法的制定做準備。
  此外,欽天監在各地的觀星台,還肩負著“定坐標”的重任。
  而各級轉運司,順便在觀星台上搭建測雨設備,觀察降雨量。
  並在水鍾所在地,設“流速儀”,測量河水流量。
  這就是轉運司的職責之一。
  各級轉運司/署不僅僅負責各地財賦、糧草的轉運,以及對各地官府相關帳薄的核對,還要觀測當地的“氣象”。
  尤其是記錄每一場雨的降雨量,作好記錄,一旦發現降雨量異常,就要加強關注。
  若發現情況不對,雨水過多或者過少,就要立刻上報,並開始規劃糧食的調撥方案,做好抗澇、抗旱、賑災的準備工作。
  此外,還要觀測當地主要河流的流量,因為根據河流流量的變化趨勢,也能推測出接下來會不會發大水,亦或是發生旱災。
  所以,各級轉運司要“上觀氣象”、“下測水文”,掌握著事關國計民生的氣象、水文數據,又得和其他部曹司署合作,衍生出一大堆職責。
  陳頊見欽天監的人吵得不可開交,又不好摻和,趕緊帶著轉運司的人,到一旁去看“流速儀”。
  流速儀,是測量水流速度的儀器,其原理和結構倒也簡單:
  將一個大型的“立軸旋杯”垂直插入河中,流動的河水會推動旋杯不斷轉動,而立軸另一端的機械計數器,記下旋杯的轉動圈數,以及對應時間跨度。
  於是,河水的流速就測量出來了。
  再乘以河流的“截面積”,就能獲取“河流流量”數據。
  原理很簡單,但實行起來卻很麻煩,陳頊在轉運司為官數年,對其中的技術問題了解得很清楚。
  來到流速儀旁邊後, 叫來“觀測員”,問起不少問題。
  晉陽位於汾水畔,汾水是河東地區主要河流,又有不少支流,所以,其水文有很顯著的特點:
  夏秋雨季河水極易暴漲,秋冬季節極易出現低水位的情況。
  這樣的水情,不僅影響航運,也會讓轉運司流速儀的正常運轉,遇到不小的麻煩。
  流速儀要安裝在河邊,因為汾水的水位變化幅度較大,所以流速儀的位置得“隨機應變”。
  否則枯水期時流速儀的“立軸旋杯”無法被河水完全浸沒,測出的數據就會偏低。
  豐水期時流速儀所在位置若過低,就容易被大水淹沒。
  一系列技術問題,不需要主官來琢磨怎麽解決,但陳頊必須關注這些細節,以免轉運司的日常工作過程中,隔三差五被冒出來的問題困擾。
  因為轉運司的職責實在是太多,需要和不少部曹司署“對接”諸多事務,忙起來沒個頭。
  不一會,有吏員趕來,向陳頊稟報一件事:稅關那邊,出問題了,下午得過去一下,和稅司的主官開會,協調一下相關事宜。
  稅關是總稅司管著,負責轉運物資的轉運司,不可避免要和平級總稅司/署打交道。
  陳頊想到需要和稅關那邊協調的事務多如牛毛,隻覺天都暗了許多。
  旁邊,欽天監的兩撥人還在吵,陳頊顧不上了,對著屬下把手一揮:“走,先回去吃飯,下午去稅關!”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