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亂世棟梁》第24章 善意,惡意
華林苑,竹林堂,李笠與王琳交談,談起齊國局勢,李笠感慨:“齊主沉迷酒色,以佞幸專權,若兩國交好,再無兵事,呵呵,他們只會爛得更快。”

 “陛下,齊國國主雖然昏庸,但國事似乎尚可,未到朝政敗壞的地步。”

 “樹根,不是一天就能爛掉的,這需要時間。”李笠對自己的判斷有信心,“所以,梁國交好,這樹根腐爛的速度才會加快。”

 楚、齊兩國已經互開邊市,形同握手言和,所以李笠有此一說。

 王琳在淮北屯田、練兵,對齊國局勢有所了解,齊主高湛雖為太上皇,依舊把持朝政,卻不理國事,只是對李笠所說“爛得更快”,不是很認同。

 皇帝荒淫當然不好,可齊國國力雄厚,急切間,也不是那麽容易敗亡的。

 李笠繼續說:“酗酒,會讓人腦子受損,進入病態循環,沉迷女色,就會掏空身子,導致精力不濟,為酒色所困,自然無心政務。”

 “齊主無心政務倒也罷了,可他引為肱骨的大臣,大多是劣馬。”

 “當初,高洋為帝,雖然也酗酒,但好歹有楊愔這能臣處理國事,現在?齊國那幾個掌國事的重臣,大概也就只有唐邕是能臣。”

 “其他的,只會專營、投機、弄權,尤其那個和士開,呵呵,我看,齊國國政敗壞,都在此人身上。”

 這個看法,王琳頗以為然:“和士開此人,簡直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典型佞幸小人....”

 和士開是齊主高湛心腹,典型的佞臣,王琳知道和士開的一些事情,隻覺此人為碩鼠,遲早要把齊國啃得千瘡百孔。

 李笠做了個推的動作:“所以,等那些像樣的宗室、大臣都被清理得差不多,齊國,就像棟梁腐朽的房子,使勁一推,就塌了。”

 “陛下認為,要等幾年?”王琳問,這是他很關心的一件事,所以此次入京面見皇帝,順便要探探口風。

 李笠稱帝後,將近一年的所作所為,表明這位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並且在付諸實施,厲兵秣馬。

 所以,王琳和許多人一樣,期盼著那一天的到來:天下一統,近三百年亂世結束。

 “這不是等幾年的問題,是砍了人,佔了地盤,怎麽在新地盤站穩腳跟的問題。”李笠回答,這回答出乎王琳意料之外。

 李笠繼續說:“南北對峙近三百年,北方的百姓,對南方朝廷可沒什麽認同感。”

 “確切地說,是北方士族和地方大戶、豪強,對南方朝廷沒什麽認同感。”

 “兩百多年前,中原大亂,是當時的朝廷拋棄了北方百姓,逃到江南去,現在,兩百多年了,南方來了個新朝廷,要管他們,他們服不服呢?”

 “只要保證他們的利益,當然服,只要這些士族和地方大戶服了,地方上的百姓,也就沒什麽想法,畢竟給誰繳租不是繳?”

 “那麽問題來了:朝廷要如何保障北方各地地頭蛇的利益?莫不是讓他們繼續有各種特權?譬如名下有大量隱戶?有大量不需要繳租的田地?”

 “這不可能!”

 李笠說到這裡,語氣變得激烈:“不接受戶籍清查,不接受土地丈量,那朝廷要這塊土地做什麽?”

 “收不了多少租賦,征不了多少勞動力,還得封官許願給好處,穩住這幫地頭蛇,這算什麽?當我是冤大頭麽?”

 李笠言語間,自稱沒有用“朕”,可見情緒有些激動,王琳聽了之後,大概明白李笠的想法。

 “簡而言之,地要交租賦,人要服勞役,承擔了這些,才有資格被朝廷收買,但這種規矩,人家未必願意乖乖接受。”

 李笠說著說著,用手掌做了個“砍”的動作:“立規矩前,必須立威,要立威,就得把刺頭都砍掉。”

 “滅齊,只是第一階段,第二階段,還要武裝檢籍、檢地,朝廷練兵、備戰,還要考慮第二階段的需求。”

 “所以,騎兵一定要多,要知道河北各地豪強可不缺馬,他們若是要搞事,可以弄出遍地流竄的馬匪,官軍馬不多,就容易吃虧。”

 “一旦壓不住流寇,河北各地烽煙四起,到時候國庫又支撐不了大量開支,可就進退兩難了。”

 “現在,官軍備戰,厲兵秣馬,馬可不能少,可問題是,馬真的不多..”李笠說到短處,氣勢瞬間消散許多。

 這個問題,王琳也覺得棘手:養馬可不容易,先得有地,然後要熬時間。

 一時間,兩人都沉默了。

 騎兵的好處,他們當然知道,一支兵力在兩三千的精銳騎兵,於平原地區作戰,發揮的作用,頂上萬步兵。

 然而南方沒有草原,沒有好牧場,所以李笠行馬政,在兩淮、河南開辟牧場養馬,為此不惜少開墾一些農田。

 但馬和人口一樣,是需要時間繁殖的,不是一下子就能變出來的。

 “所以,要和齊國互開邊市,用烈酒、白瓷等好玩意,和北邊換馬...多買些母馬回來...哪怕換回來的馬不怎麽樣,但好歹要有。”李笠緩緩說著。

 “但是,光靠朝廷養馬可不行,得發動民間養馬,然而民間養馬的積極性未必起得來...所以....”

 李笠說到這裡,問王琳:“那件事,籌劃得如何了?”

 “呃....”王琳忽然覺得有些尷尬,因為“那件事”一旦實行,恐怕會惹來輿論嘩然。

 所以,一時間竟然有做賊心虛的感覺。

 “無妨,有什麽風波,朕來平定,你們隻管做事。”李笠給王琳交個底,以便王琳放開手腳做事。

 此次王琳到建康,入宮向他親自稟報一些事情,其中之一,就是這件事。

 又說了一會,王琳告退,走在竹林間,看著四周熟悉的場景,有些恍惚。

 一眨眼,改朝換代已有一年,這一年時間裡,總體而言,風平浪靜。

 因為外甥的緣故,王琳感受到新朝天子對前朝宗室的善意:住在鄱陽的蕭方諸,時常寫信給他,講述自己和母親在鄱陽的生活經歷。

 當然,這些信件必然是被人看過,才傳到王琳手上。

 而王琳寫給姊姊、妹妹以及外甥們的信,同樣免不了被人翻看。

 但王琳從姊妹以及外甥們的信中,看到了生活細節,發現外甥對鄱陽城的許多方面都了解得很清楚。

 所以,這種軟禁生活並不是很壓抑。

 蕭方等的侄子、故梁湘東王蕭繹的嫡長孫蕭莊,在鄱陽過得也不錯,而且,當初將蕭繹藏書拿出來刊印、銷售的“收益”,都能定期收到。

 總總跡象表明,前朝宗室們在鄱陽的軟禁生活過得還行。

 這就是李笠對先帝(蕭綱)子孫的善意。

 王琳覺得,按照他對李笠的了解,如無意外,前朝宗室們,應該可以善終。

 不過,若李笠去世,新君即位後會以何種態度對待前朝宗室,那就不知道了。

 陽光透過竹林, 灑在小路上,光影斑駁,王琳沐浴著陽光,聽著竹子搖曳的聲音,想起另一些事。

 三吳地區正在發生的事情,讓王琳感受到李笠的惡意,這惡意,是針對那些士族和地方豪強。

 王琳是會稽人,又多有人脈,所以消息靈通,三吳地區的大規模檢籍、檢地,以及各地官府大規模招募廂兵,都說明李笠這次是要來狠的。

 一如李笠方才所說,不接受戶籍清查,不接受土地丈量,那朝廷要這塊土地做什麽?

 人口稠密、物產豐饒的三吳地區,必須在朝廷完全控制之下,有多少田地,就該繳多少租賦。

 有多少勞動力,就該在官府調動下服勞役。

 誰敢不聽話,誰就要倒霉。

 幾百年來,即便朝代更替,依舊我行我素的吳姓士族、僑姓士族,面對李笠的惡意,恐怕不改變是不行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