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亂世棟梁》第124章 體系
,最快更新亂世棟梁最新章節!

 開封,私第,段韶看著吃飯狼吞虎咽的兒子,覺得奇怪:“怎麽,在學校吃不飽?”

 兒子梁襄聞言放下碗筷,把嘴裡的飯吞下肚子,然後才開口回答:“學校食堂的飯菜太油膩了,沒家裡的好吃。”

 “年輕人要長身子,少不得油膩。”段韶示意兒子繼續吃,聽就行了。

 “許多學生因為家境原因,平日裡難得吃油膩,學校的夥食,就是特意弄得油膩些。”

 梁襄一邊吃,一邊聽,不時點頭。

 他已經入軍校深造,如今放假回家,因為家裡夥食很合胃口,所以吃相有些難看。

 段韶見兒子一切安好,放了心,不過,那個秘密還是不打算說出來。

 自從被俘之後,他就化名梁孝言,給李笠賣命,並有了妾,有了子女,有了個小家。

 一眨眼,十幾年過去,他在南方的兒子(庶子),已經漸漸長大了,但段韶一直沒有向家人亮明身份,所以兒子一直以為自己是梁家子孫。

 段韶的妾和庶出子女,只知道他是齊國降卒,家在晉陽,而留在晉陽的家人,十幾年沒有聯系。

 但段韶很清楚自己家人的現狀。

 他的弟弟段孝言、段孝深,以及他的長子段懿、次子段深,在楚軍攻鄴時,於外地任職,逃過一劫,如今和各自家人在晉陽。

 至於他的妻妾,還有其他幾個兒子,要麽陷在鄴城,要麽被俘,如今和許多齊國被俘官員、將領的家屬一樣,在建康定居。

 段韶得李笠特許,暗中到建康見了家人,當他出現在妻妾和兒子們面前時,家人還以為白日見鬼。

 他的正室元氏,當時先是嚇癱了,然後抱著他嚎啕大哭,兒子們也好不到哪裡去。

 畢竟段韶已經在十幾年前“兵敗身亡”了,誰曾想到竟然還活著?

 李笠考慮到他的處境,迄今一直對外隱瞞他的身份,之前沒讓段韶去鄴城露臉,省得他弟弟和兒子們在晉陽倒霉。

 所以,楚軍攻河北時,段韶依舊在軍校任職、授課,現在人在開封,時不時和暫居建康的家人通信,卻不知該怎麽和現在的家人開口。

 告訴兒子,其實你父親是齊國勳貴、齊國幾位皇帝的表兄?

 告訴兒子,你父親作為全軍主帥,兵敗被俘後更名改姓,苟活至今?

 梁襄(段襄)畢竟還年輕,口風不嚴,一旦走漏風聲,讓齊國那邊知道了,那可不好。

 想到這裡,段韶有些惆悵。

 現在的局勢,對齊國很不利,李笠這頭猛虎,當了皇帝後是如虎添翼,麾下大軍勢不可擋,齊國國祚已經沒有多少年了。

 等到齊國滅亡,他就沒必要隱瞞身份,可一想到齊國沒幾年國祚,段韶百感交集。

 他的姨母婁昭君,是齊國神武皇帝(追封)高歡的正室,齊國的前幾代皇帝,都是他的表弟,而齊國的建立,他家也出力不少。

 眼見著齊國就要滅亡,段韶心裡不是滋味。

 但又能如何呢?碰到李笠這種奇人,幾個表弟根本就應付不過來。

 高洋輸得灰頭土臉,而他自己都兵敗被俘,還有什麽好抱怨的?

 眼見兒子接連添了好幾碗飯,總算是吃飽了,段韶問:“你在軍校裡,也是這般飯量?”

 “父親,學校食堂的菜油膩,所以飯倒是吃不得這麽多。”梁襄(段襄)回答,然後主動說起在軍校的學習、生活情況。

 軍校分幾類,生源各有不同,像他去讀的軍校,其實是“軍事預科學校”,為軍校提前準備生源。

 “軍事預科學校”生源很廣泛,可以是宗室、官宦子弟,也可以是軍屬子弟。

 其教學目的,是讓預備入正式軍校深造的人,具備基本的文化和軍事素質。

 入學年齡要求至少滿十五歲,入學後第一年,讀書期間可以攜帶仆人,在“單間宿舍”居住,日常起居可以由仆人照料。

 學的是文化課,又有體育課,目的是“開蒙”,以及鍛煉身體,學規矩。

 一年之後,所有學生都要換宿舍,住在八人間的宿舍裡,不許帶仆人,日常起居自己照顧自己。

 除了文化課外,開始學習騎馬、射箭、兵擊。

 第三年,增加騎、射、兵擊的學習強度,並學習基本的兵法(軍事理論及知識)。

 畢業時,學生的文化水平,要達到蒙學的水準,而武藝,要達到軍中新兵營結束時新兵考核的水準。

 這個時候,畢業生年滿十八歲,已經成年,便可進入正式軍校學習,學習各類軍事知識,然後學如何打仗,如何帶兵。

 畢業後,畢業生就是尉官,進入軍中,在基層帶兵,積累經驗。

 歷練一定年限後,根據平日表現,以及參戰後立功表現,入下一級軍校學習,畢業後升為校官。

 這就是楚國給官宦、將門子弟,乃至尋常軍人和百姓,定下的一條升遷道路。

 沒有任何軍事經歷的普通人,可以通過入軍校讀書,開始軍旅生活。

 而軍中的立功兵卒,或者服役一定年限後的兵卒、軍士,無論最初是募兵、征召兵或者降卒,都可以通過讀軍校、畢業後成為尉官,進入“軍官序列”。

 按新體制的規則晉升。

 段韶親自參與了楚國軍校體系的建設,並任“騎兵科”的“教授”,以及戰術司的司長,雖然長期居於二線,卻培養了不少騎兵將領。

 眼見著兒子梁襄(段襄)進入自己參與建設的軍官培養體系,開始逐步成長為新式軍官,段韶忽然有一種“前人種樹、後人納涼”的感慨。

 梁襄(段襄)只要運氣別太差,不死於流矢、墜馬等意外事故,那就能穩穩的走“武”這條路。

 要麽在軍中效命、熬資歷,要麽給某位宗室同學做帶兵的府佐官,為仕途積累人脈和履歷。

 到了一定級別,還能文武互相轉換,出任地方官,轉為文官。

 而不需要他這個身份尷尬的父親,特意到處托關系、送禮,求妹妹吹枕邊風,以此給兒子謀個好前程。

 這就是李笠構建的軍事人才培養機制,讀不得書但又想建功立業的人,無論是權貴、官宦子弟,還是平民,都有機會走這條路。

 按照規則,進入體制為國效命,按照規則晉升,改變自己的命運。

 與此同時,這套軍事人才培養體系,也改變了軍隊的結構。

 許多本來要靠在戰場上玩命才能學會的“兵法”(軍事知識和經驗),或者將門內部傳授的“兵法”,如今以成體系的學校教學方式進行傳授。

 使得楚國的基礎軍事人才快速增多。

 這樣的人才培養體系,使得軍隊在戰損後的恢復速度很快,因為有源源不斷的合格軍事人才補充到軍隊中,能夠讓重建的軍隊盡快恢復一定的作戰能力。

 若軍隊沒有遭到嚴重損失,那麽在一次次戰鬥中活下來的基層將領,就能不斷成長,成為名將種子。

 讓段韶最有感觸的一件事, 就是他的學生們,在楚軍攻突厥之役表現出色。

 此次楚軍和突厥作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眾多的基層騎兵軍官(尉官),雖然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入草原作戰,但總體表現十分出色。

 只要繼續磨練,在這些人中,就會漸漸湧現出優秀的將領,擅長騎兵作戰。

 屆時,不缺馬的楚軍,戰鬥能力會持續增強。

 而軍校不斷有畢業生進入軍中服役,楚軍的人才積累會漸漸成規模,隨著時間流逝,開國時的強軍後繼有人,很大概率能一直保持作戰能力。

 李笠所構建的這種奇特體制,用不同以往的方法,培養基層的軍事人才,如今看來,效果是不錯的。

 但這套體系,也有另外一層用意。

 段韶想起一件事,問兒子:“幾位殿下在軍校裡讀書,跟你是同學,他們表現如何?”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