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亂世棟梁》第40章 書中自有顏如玉
米糕羊

 湖州烏程,州學裡,一處教室內,出巡至此的李笠,與州學學生們座談,所談話題是關於太湖岸邊的堤塘、圩田情況。

 州學的學生,大多是寒族子弟,但寒族不等於是窮人,為中、小地主,家中必然都有些田地。

 所以,李笠想了解一下,這些學生是否是只會讀死書的書呆子,還是“識五谷”、“四肢勤”的實乾型人才。

 那麽,直接詢問家中田地一年四季的勞作情況,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當然,李笠也想多一個消息渠道,來了解太湖周邊地區圍湖造田的情況。

 閑談式的提問,持續了將近一個時辰,李笠發現這些學生的表現還不錯不僅對自家田地的情況較為了解,許多人還熟悉圍湖造田的現狀。

 由此可見,這些學子平日裡少不了耕作,或者協助家裡處理各種事務,而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逍遙郎。

 並從學子們的閑言碎語中,得以了解湖州(之前的吳興郡)地區圍湖造田的情況。

 太湖周邊地區進行圍湖造田,這在很久以前便開始了。

 先秦時(春秋時期),吳國的伍子胥、越國的范蠡、楚國的春申君,就在如今所稱三吳地區,興修過大量水利工程。

 所以,現在各地多有“胥”、“蠡”、“申”命名的河浦、湖蕩。

 秦漢年間,大量的運瀆、灌溉溝渠出現,圍湖造田的規模漸漸變大。

 三國時期,孫吳對太湖地區的大規模屯田,使得圍湖造田的面積更上一層樓。

 自魏晉時起,太湖周邊的圍湖造田,已經形成極大地規模,但受限於雨季太湖湖水經常泛濫,許多“古塘”、“古圩”漸漸荒廢。

 到了齊、梁之際,地方官員大力治水,不但將荒廢的“古塘”、“古圩”重新利用起來,還想了很多辦法來給太湖排澇。

 所以,經過千百年、無數代人的努力,太湖湖區的水情已經被人們摸得較為清楚,圍湖造田的規模十分龐大。

 只要在其基礎上,完成幾個關鍵性的大型水利工程,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讓太湖地區的農業生產,推開“大門”,步入一個新局面。

 新局面打開,大量寒族子弟,因為家境漸漸充實,就需要有一個學習文化知識的學校來進行“備戰”。

 充分備戰後,參加科舉考試,為自己和家族的前途奮力一搏。

 這就是李笠設計的“發展路線”,他看著眼前一張張面龐,忽然想到了後世備戰高考的學子們。

 後世常說的“寒門子弟”,其實指的是平民,這個時代想要被稱為“寒門”,最起碼也得是個富農。

 而寒門寒族,才是新王朝的根基,腐朽的士族,應該把位置讓出來了。

 對方不會主動讓位,那麽,興辦教育(公辦教育),讓越來越多的寒族子弟能讀得起書,把書讀好,很重要。

 於是,李笠借用北宋時的一首《勵學篇》(別名《勸學詩》),來勉勵莘莘學子們。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

 湖州州學藏書閣(圖書館),李笠正在參觀,走在一個個入牆般的書架間,看著書架上擺滿的書籍,時不時抽出一本翻看。

 抽看的書籍,紙張邊緣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損,看得出經常被人翻閱,李笠很高興這說明州學圖書館及其大量藏書不是擺設。

 陪同參觀的州學博士柳盼,見李笠認真的翻看書籍,隻覺有些恍惚。

 仿佛又回到二十多年前,他站在河邊,看著一個魚梁吏認真的釣魚。

 他還是他,而昔日的魚梁吏,如今已是一國之君,兩人的身份掉了個個,而地位上的差距更大了。

 李笠將一本書放回書架,對柳盼笑道“朕在鄱陽時,聽十一郎提起你,你在湖州,過得很不錯嘛。”

 “平日裡教書,閑暇時遊山玩水,比他如意多了。”

 這話題有些敏感,蕭勤作為前朝宗室,被軟禁在鄱陽,卻能和外界通書信,其中就包括柳盼。

 柳盼不知該如何回答,只能賠笑。

 昔年,李笠是被他和蕭勤隨意使喚的一個小吏,但現在,他倆乃至家人的性命,都在李笠的一念之間。

 “莫要拘束,都是多年的故人,朕不會心狠手辣的。”李笠笑著拍拍柳盼的肩膀“說說,湖州這邊,學子們的情況。”

 “陛下的意思?”柳盼心有些亂,一下子不知從何說起。

 李笠示意柳盼跟著自己向前走,邊走邊說“蒙學,縣學,州學,對了,還有私學的情況,你知道多少,都可以說。”

 這些事情,柳盼倒是知道不少,畢竟他是作為學官,到吳興郡現在的湖州來辦學。

 州學博士只是兼職,自然要把轄區內的教育情況摸清楚。

 總體而言,湖州地區的“公辦教育”尚在起步階段。

 數百年來實行的九品中正製,導致“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的現象變成常態,寒族子弟想要靠學問做官,十分艱難。

 雖然故梁時,有國子學考試入仕制度,但是想要獲得國子學入學資格,難於登天,

 所以,地方上的州郡學,一直以來都是屈指可數,也無必要開辦,因為寒族子弟在評“鄉品”這一關,就被擋在仕途之外。

 評鄉品,看的是門第,門第不高,學問好也沒用。

 寒族子弟即便入仕,最多也只能當個流外官,很可能一輩子就是流外官,想要入流都很困難。

 有心向學的學子,一般只能去私學讀書。

 私學,一般是族學,或經學家、大儒開辦的私學。

 除此之外,寒族子弟就只能去給擅文的地方官當門生,或者出身吏家的吏家子,學的是世代相傳的“家學”。

 於是,對於寒族子弟來說,想要出人頭地,只能是給地方官當吏,盡可能表現自己才華,讓府主賞識,然後提攜自己,這樣才能入仕(由吏轉官)。

 這是數百年來的“現狀”,加上之前(故梁時)朝廷緊張,無法在各地大辦教育,所以,“公辦教育”的基礎十分羸弱。

 現在,朝廷行考試選官的科舉制度,還分士、庶兩榜,為的是讓庶(寒)族有更多機會入仕。

 但因為總體來說寒族子弟的受教育程度較低,所以已經舉辦過的考試(州試)中,寒族考生的成績不是很好。

 雖然不可否認寒族子弟之中也有出類拔萃者,但總體來說,寒族子弟的學問水平,是低於士族子弟的。

 也虧得科舉考試分士、庶兩榜,不然,除了極個別表現特別優異的寒族考生能上榜外,其他寒族考生只有落榜的份。

 “以你之見,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李笠問,柳盼現在不那麽緊張了,加上皇帝問的就是自己想說的,便毫不猶豫回答

 “蒙學、縣學、州學,這三級教育缺一不可,只有通過不同階段的學習,由易入難,學生才能具備參加省試的知識水準。”

 “蒙學可以是私學、族學,但縣學、州學,朝廷一定要用心去辦。”

 “學堂、藏書倒還好解決,關鍵是師資,因為一個會教學生的好先生,可不容易找到那麽多。”

 “如果先生不會教,學生學不懂,那就是浪費時間。”

 師資力量薄弱,這是個大問題,短時間內無法很好解決,李笠認同柳盼的意見。

 若按後世的經驗,應該開辦“師范學校”,專門培養各級教師(先生),才能撐起公辦教育的框架。

 只有公辦教育到了一定規模,科舉製才能真正實現“寒族科舉官僚取代世家門閥官僚”的最終目的。

 師范教育的出現、公辦教育的體系搭建,或許需要幾代人來完善,李笠覺得自己的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了。

 他能做的,就是開個好頭,把基礎打好。

 看著眼前這位昔日的貴公子,李笠說

 “師資的問題,朕會想辦法解決,但需要時間,急也急不來,至於在三吳地區普及州學、縣學,興公辦教育,朝廷一定會持續投入,一定要把學校辦起來。”

 “朝廷在三吳檢籍、檢地,成績斐然,但與此同時,可謂是激起眾怒,想想也是,畢竟無論士、庶,利益均受損,誰高興得起來?”

 “所以,朝廷斷了他們的一些財路,必須給另外的出路,才能讓他們覺得心裡好受些,這條路,就是科舉考試。”

 “比起每年多繳納的那些租賦、要服的勞役來,做官、做流內官的機會,更加重要,因為這事關自己家族的前途,怎麽樣,朕開的這個價,不錯吧。”

 柳盼笑了笑,沒有明確回答,但算是認同。

 一條可靠的出路,確實能夠穩定人心,不要說什麽士族、寒族,個人也是如此,譬如他。

 年少時,他有父親和家族的庇護,無憂無慮。

 父親是當朝駙馬, 河東柳氏地位不凡。

 但父親去世、家族實力瓦解後,慢慢的,他就要獨自面對世態炎涼。

 曾經,他還可以依靠姊姊、姊夫,畢竟姊夫是藩王,他做個王府諮議參軍是沒問題的。

 但是,當姊夫涉及謀反、身亡後,姊姊也自身難保。

 所幸朝廷並未深究,後來,姊姊改嫁,他這個做弟弟的,也不好再去麻煩姊姊。

 所以,只能自食其力。

 而梁國滅亡,新朝建立,柳家不再有開國勳臣的淵源,河東柳氏子弟雖然依舊眾多,但相互間關系淡了,他真的只能靠自己了。

 不過,“故人”念舊,他倒是有了不錯的職務,作為學官,到湖州來督辦教育,基本上不需要參與官場的勾心鬥角。

 別人知道他和皇帝有舊,自然不敢給他穿小鞋。

 看著眼前琳琅滿目的書籍,柳盼覺得這也不錯每日與書籍、學生打交道,閑暇時帶家人遊山玩水,自由自在。

 一如“故人”所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亂世棟梁 https://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