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亂世棟梁》第39章 魚米之鄉
69,最快更新亂世棟梁!

 上午,曠野裡,黑壓壓的人群聚集成長線,由南至北,如同長蛇。

 哨聲、呼喊聲、吆喝聲此起彼伏,人們揮舞著鐵鎬、鐵鏟,挑著一擔擔的土,使得一道溝渠的輪廓愈發明顯。

 李笠站在一旁的土丘上,看著眼前這熱火朝天的施工工地,很滿意。

 他離開饒州,走陸路往東進入會稽地區,巡視三吳,少不了來視察這個十分重要的水利工程:苧溪運瀆。

 太湖排澇工程東南段苧溪運瀆,目前進展順利,官府投入十余萬廂兵,加上沿途定期服勞役的百姓,忙碌了一年多,工程即將在入夏前完工。

 完工之後,雨季時暴漲的太湖湖水,一部分走原先的三江水道,往東排入海中。

 一部分就經由苧溪運瀆南排,排入會稽海灣。

 再加上太湖上遊入水水系大規模修建堰壩蓄水,入水和排水都有了調節能力,太湖水患即將得到很好地治理。

 沿湖地區經過大規模開荒、屯田,變成魚米之鄉指日可待。

 李笠想到這裡,頗為高興,看著旁邊懸掛的“太湖湖區水利工程示意圖”,聽官員們講解這項規模龐大、建成後造福千年的大型工程。

 太湖,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所在地區為一個盆地,地勢上大致是西高東低,所以才構成一個大湖。

 太湖的入水,即上游水系,主要分布在湖區西面,即湖西。

 出水(排水,入海通道),即下游水系,在湖區東面(即湖東),有三條江,松江(又稱吳松江)、婁江和東江,並稱“三江”。

 先秦時,太湖周邊就有水利工程,重點在航運及灌溉。

 歷經秦漢、魏晉到現在,太湖往西有中江水道通長江,往北有丹徒運瀆經曲阿自京口入江。

 又有大規模的塘堰,確保湖區周邊農田灌溉,以及圍湖造田。

 到了劉宋時,太湖雨季內澇問題愈發突出,有吳新興人姚嶠,因吳興經常鬧水災,便花了二十年時間,通過實地勘察,提出了一個排澇方案:

 看書還可領現金!

 在太湖南的苧溪地區,向東南開挖一條水渠(運瀆),直達會稽海灣,為太湖開通一條新的排水通道。

 這個方案,因為全線地勢大體上是“中間高、兩邊低”,違反“水往低處流”的定律,所以工程量巨大,在劉宋時期無法付諸實施。

 後來,梁國中大通年間(三十多年前),朝廷調動人力物力,按照這個方案,修了個“低配”版的水渠(運瀆)。

 因為是“低配版”,所以雖然有效果,但效果相對較小。

 現在,新朝朝廷調動大量人力物力,將這條“低配版”水渠(運瀆),升級為“高配升級版”。

 也就是將水渠拓寬、挖深,配套修建調節水位的堰壩群,並在入海口處修建水門、海塘,防止海水倒灌導致河道淤積。

 等到今年夏天,工程竣工,從會稽地區起航的船隻,可以通暢無阻的經由運瀆進入太湖,然後向北進入長江。

 過江後,從北岸廣陵入運瀆,前往淮水流域。

 或者,在太湖折向西,經由中江水道抵達蕪湖,進入長江。

 若往上遊去,可前往上遊各地,或者從江對面的巢湖入江口進入巢湖,抵達合肥,再經淝水抵達壽陽,進入淮水水系。

 所以,當太湖水利工程全部竣工後,三吳和兩淮地區的“物流”會變得愈發便利。

 李笠的視線,落在示意圖上太湖西端的“中江水道”。

 這條水道,其實是在天然河道(太湖上游水系)的基礎上進行擴建的人工運瀆,據說最早是春秋時吳國伐楚時挖掘,名為胥溪(胥溪瀆)。

 胥溪運瀆西端入江口,當夏秋季節(豐水期)江水大漲時,江水高於運瀆河床,所以水量充沛。

 但到了冬春季節(枯水期),江水水位下降時,江面低於運瀆河床,所以這時的運瀆不具備全線通航能力,是一條季節性的航道。

 現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要在運瀆沿線修建幾個大型堰壩來蓄水,並將運瀆挖深、拓寬,以確保運瀆的全年通航能力。

 這些堰壩在雨季蓄水的另一個作用,就是控制排入太湖的水量。

 所以,想要治理太湖水患,就要解決入水和排水(排澇)問題,其配套水利工程規模很大,是好幾個水利工程合在一起的大型工程。

 只有當每一個工程都竣工並發揮功用之後,太湖水患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治理。

 只要能夠治理太湖水患,那麽,大規模的湖區屯田就能夠開展。

 無論是各條運瀆沿岸地區,還是太湖沿岸地區,只要能確保穩定灌溉、避免發生水災,都能開墾出大量新的農田。

 於是,辛辛苦苦修建水利設施的廂兵們,就會轉為屯田兵,有自己的土地。

 隨著時間流逝,屯田聚落變成一般的村落,這些屯田兵就變成尋常百姓,成為官府的編戶自耕農。

 正是因為有著光明的前途,以及廂兵的不錯待遇,加上“有自己的土地”這一誘惑,所以廂兵們乾活的勁頭十足。

 又有越來越多的無地農民,加入到廂兵這一行列。

 這就導致三吳地區大小莊園的勞動力大規模流失,而這些莊園經過檢籍、檢地後,要按照田畝數,足額繳納租賦。

 朝廷再將這些征收上來的租賦,去養活規模日漸龐大的廂兵。

 廂兵是專職的“施工隊”,能在不影響農業生產(大量征發農民服勞役會影響農業生產)的前提下,進行長期、大規模的工程建設。

 等到工程建設完畢、屯田出成果了,太湖周邊地區變成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受益最大的,依舊是朝廷。

 因為增加的人口、耕地,都是朝廷手中的優質“稅基”。

 此舉在李笠看來,等同於朝廷白“嫖”莊園主:我挖你的牆角(人)拿來用,再用你的錢,來養活挖過來的人,自己卻不用增加太多開支。

 等到這些人能夠自立,有了經濟收入,還要向我繳稅。

 這不是白“嫖”是什麽?

 李笠想著想著,覺得有些好笑,這道理他能想得明白,那些莊園主自然也能想到。

 他斷了對方的財路,廢了對方的特權,搶了對方的勞動力,還用從對方那裡征收的租賦,養活搶來的勞動力,此仇可謂不共戴天。

 所以,三吳地區被檢籍、檢地的大小莊園主們,對此怒火中燒是必然的,成日裡扎紙人詛咒他不得好死,也是必然的。

 然而你們再惱火又有何用?

 打又打不過,只能躲在家裡罵,但日罵夜罵,能罵死李三郎否?

亂世棟梁 https://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