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亂世棟梁》第72章 刀
午後,陽光明媚,禦花園裡,皇帝蕭綱正在舞刀,身形變換間,手中寒光閃爍。

 旁邊,樂人彈奏著鋼琴,琴聲悅耳,仿佛潺潺溪水在山澗流轉。

 “啪”的一聲,蕭綱將一卷草席砍斷,隨後停下動作,看著手中刀。

 自古以來,常用之刀均為環首刀,而環首刀都是直刃,刀匠製刀時刀條淬火容易彎曲,還得專門打直。

 而這柄刀,刀身前端三分之一處微微上翹,為弧形,並且刀尖到刀背之間約兩寸長度開刃。

 此刃名為“反刃”。

 且該刀有橢圓形的大刀鐔,刀身兩側開有血槽,和環首刀有明顯不同。

 整把刀看上去,和刀身筆直的環首刀有區別,形狀宛若雁翎,故而稱為“雁翎刀”。

 因為刀尖開著反刃,所以使用時可以有“挑”的技巧,但因為大部分刀背未開刃,所以能如環首刀那樣,使出左手推刀背的“推刀”技藝。

 製刀時,以水力機械開刃、開血槽,所以雁翎刀的製作成本不比單面開刃的環首刀高多少。

 蕭綱仔細端詳著這把雁翎刀,越看越覺得順眼。

 從鞘中拔刀時,因為刀身有弧度,所以拔刀的感覺十分順滑,這和環首刀拔刀的“直來直去”明顯不同。

 但是,騎兵彎刀拔刀時,給人的感覺更加流暢。

 蕭綱收刀入鞘,交給宦者,又從另一名宦者手中拿起一把彎刀,拔刀後對著一根卷好的草席,用力橫斬。

 因為刀身彎曲,所以砍在草席卷上後,刀刃還有拖曳般的切割,能輕松割開草席,傳遞到手中的衝力,比環首刀要小些。

 蕭綱看著草席卷上整齊的切口,再看看手中彎刀,若有所思。

 彎刀的“彎”,弧度其實不大,不至於彎得如同圓月。

 一如新平公李笠所說,彎刀的進攻特性是“拖割”,和直刃環首刀的特性“劈砍”有所不同。

 這區別,一如庖廚處理肉食的兩種刀法那樣菜刀直上直下剁肉,菜刀前後來回割肉,給手的感覺截然不同。

 前者更累,震手,而後者輕松。

 體現在直刀和彎刀上,劈砍物體時就是類似的手感。

 對於騎兵而言,這種區別尤其明顯,因為騎兵砍殺步兵時,只需將刀一橫對準目標,不用揮舞手臂,便能憑借馬力將敵人身體切開。

 這種時候,“拖、割”的彎刀更加順手,且不容易卡在人體上,亦或是因為劈砍物體震手過度,導致刀脫手。

 對於騎兵來說,佩刀揮砍時不容易脫手十分很重要,所以徐州刺史、新平公李笠,列舉了大量‘實戰數據’,建言官軍騎兵要配彎刀而不是直刀。

 至於步兵用刀,彎刀還是直刀更合適?

 按照李笠的分析,環首刀具備刺、砍的能力,這在實戰中很重要。

 因為軍隊交戰,環首刀面對的敵人很多都披甲,那麽要破甲,或者戳眼、刺腋下這些破綻,刀的刺擊能力一定要強。

 刺擊,就如同釘釘子,自古以來釘子只有直的,沒有彎的,所以彎刀的刺擊能力要比直刀弱。

 當然,破重甲就只能靠鈍器,譬如錘子,面對重甲,無論彎刀、直刀都無能為力。

 而陣戰時,兵卒列隊,左右都是人,刀盾兵一手持盾,一手持刀,手中刀只能有兩個動作,那就是前後往複的“刺”,以及上下揮舞的“砍”。

 彎刀的砍(橫砍)威力大,但左右揮舞才能施展出來,而陣戰時左右揮刀容易傷到同袍。

 且步兵沒有馬匹借力,彎刀“拖、割”省力的優點,體現得不是很明顯。

 而同樣重量的刀,彎刀的刀刃“投影長度”,比直刀刀刃“投影長度”短,這就意味著攻擊距離縮短。

 種種利弊,新平公李笠在奏表中分析得清清楚楚,所以李笠極力鼓吹步兵裝備新式刀具“雁翎刀”。

 首先,這刀的前三分之一帶輕微弧度,砍人時有切割效果。

 其次,刀尖帶反刃,刺殺時能刺得更流暢,且刺不中、砍不中時,持刀手腕直接一挑,靠反刃也能傷人。

 這種用法,和劍類似。

 再有,因為有刀鐔,可以保護持刀的手,譬如刺擊時刺中硬物,刀身前刺受阻,那麽持刀的手容易向前滑。

 若無刀鐔擋著,前滑的手就會“握”在刀刃上,被刀割傷。

 許多使用無刀鐔環首刀的新手,就經常出現這種意外。

 而常見的環首刀,要麽無刀鐔,要麽是小刀鐔,一旦交戰時和對方“架刀”,對方的刀沿著刀身劃來,便能削斷持刀手的手指甚至手腕。

 若有了大刀鐔,持刀手便有了保護,且雁翎刀的刀柄可以長一些,方便雙手握持,若有刀鐔擋著,持刀者就不容易握住刀刃。

 關於直刀、彎刀的特點,李笠在奏表裡寫了許多,但所言並不是空洞無物。

 而是將上半年與齊軍交戰時,直刀、彎刀的表現,以及殺傷效果一一列舉,有理有據,讓蕭綱看後,創作《刀譜》的意願越來越強烈。

 他雖然喜文,但也向往“文武雙全”,雖然舞不得馬槊,尚在潛邸時卻做《馬槊譜序》,對馬槊的製作、使用技巧進行了極其詳細的介紹。

 那麽,如今李笠將直刀、彎刀的實戰表現匯總後上呈禦覽,其中還包括結合了直刀、彎刀優點的雁翎刀,那麽他可得用心琢磨一番。

 寫《雁翎刀譜》,記錄刀製、刀法、刀訣。

 革新軍備,讓沿用了數百年的環首刀得以改良,大梁官軍騎兵裝備彎刀(騎兵刀),步兵裝備雁翎刀,氣象為之一新。

 如此一來,也可從側面張顯本朝武功,後世史書說到他在位期間的成就,多了與眾不同的特點。

 改革刀製,自秦漢以來沿用數百年的環首刀,為新刀所取代。

 若雁翎刀確實好用,取代環首刀,成為大梁官軍的正式佩刀,並為後世沿用的刀製,那就會成為他在位期間武功的一個象征物。

 哪個皇帝,不想自己的文治武功留名青史?

 哪個兒子,不想自己的表現,比父親要更為出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想到這裡,蕭綱心情有些激動。

 看著被砍斷的草席卷,又想想李笠匯總的直刀、彎刀使用情況,以及雁翎刀的形製,很快下定決心。

 他要召集刀匠,以及武臣,對直刀、彎刀以及雁翎刀的優缺點進行評定,一旦確定,那麽騎兵彎刀、步兵雁翎刀,就會成為官軍正式裝備。

 那麽《雁翎刀譜》、《彎刀譜》的編寫,也得提上日程了。

 左右見天子對新平公上呈的雁翎刀十分滿意,識趣的稱讚起李笠來。

 雖然他們和李笠沒什麽關系,但陛下喜歡給兵器做《譜》,新平公獻彎刀、雁翎刀,正好引得陛下興致勃勃,他們趁機奉承幾句,合情合理。

 蕭綱見自己用人得當,想著李笠在徐州這一年多以來的表現,愈發滿意。

 現在已入秋,看來徐州局勢今年不會有什麽變故。

 少府寺在徐州辦產業,經營煤、鐵製品,收入頗豐,而蕭綱在徐州的耳目,所見所聞,暫未發現李笠有什麽不軌之舉。

 這一點很重要,徐州為兵家必爭之地,戰事不斷,一旦徐州刺史有圖謀,收買豪族人心,拉攏地方武裝,天長日久,就會尾大不掉。

 蕭綱可不想出現第二個蕭道成,所以打算過得一兩年,等徐州局勢穩定,就讓皇子出鎮徐州,把李笠調回來。

 若齊國再次南犯,徐州危急,讓李笠率軍去救即可。

 徐州刺史一職,確實太重要了,長遠來看,還是得皇子坐鎮才讓人放心。

 但現在看來,或許李笠多在徐州待幾年會比較合適?

 蕭綱思索著,李笠此次獻刀,確實激起了他的興致,而李笠在徐州的所作所為,並無不妥之處。

 譬如軍備,之前李笠就改進鎧甲,製布面甲,此次還把布面甲的使用情況一並匯總、上呈。

 這是很正常的表現,李笠憑借軍功起家,關心軍備無可厚非,對方如此用心改良軍備,可見心思用在正道上了。

 若李笠一門心思在建康鑽營關系,‘用心不正’,蕭綱認為這才是值得警惕的行為。

 可以看得出,李笠在徐州刺史任上,盡職盡責,蕭綱覺得若留李笠在徐州多做幾年刺史,極大可能把徐州經營得更好。

 這可能是其他人做不到的。

 蕭綱已經看過李笠最近上呈的“經營徐州之新方略”,其上所列措施,看起來前景都很不錯,若給李笠時間加以實施,或許

 等過得一兩年再說。

 人是會變的,年紀輕輕的李笠,驍勇善戰,若在徐州刺史任上待久了,真的很危險。

 也許人不會有那個想法,但只要具備那種實力,就是隱患。

 蕭綱就擔心將來,將來一旦朝中出事,長期鎮守徐州、驍勇善戰的李笠,極有可能成為第二個蕭道成。

 但蕭綱又覺得,出身微寒的李笠,並無宗族可以仰仗,與出身蘭陵蕭氏的蕭道成不一樣。

 李笠在朝中, 根本就沒什麽人脈,結交不了士族,也不可能被士族接納。

 李笠除了赫赫軍功,沒有任何依仗,唯一能依仗的,就只能是皇帝的信任。

 這樣的人,若長期遠離中樞,無法結交朝臣,無法引朝中重臣為奧援,就只能給皇帝做鷹犬。

 其榮辱興衰,只在皇帝一念之間。

 或者,李笠留在徐州更合適?

 作為一把刀,外可抵禦強敵,內可震懾淮南,一旦淮南牧守之中有誰敢對建康有所企圖,恐怕也只能想想而已,不敢付諸實施。

 因為李三郎在徐州看著他。

 想到這裡,蕭綱又拔出那把雁翎刀,仔細端詳。

 好刀,若只是收著做擺設,太浪費了。

 不如,過得兩三年,看看再說吧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