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亂世棟梁》第61章 畸形
“亂世棟梁 ()”查找最新章節!

寒山,官邸後庭,充做戲苑的小院裡,吳氏正在看戲,兒婦黃姈陪在一邊,趙孟娘、薛氏姊妹以及段玉英亦在座。

在場的還有李笠的兒女們,大大小小把“觀眾席”坐得滿滿當當,都饒有趣味看著戲台上伶人表演的“鄱陽戲”。

吳氏來到寒山,和兒子一家團聚,因為孫子、孫女多,所以身邊很熱鬧,比在鄱陽熱鬧多了。

小家夥們像麻雀一樣,成日裡圍在吳氏身邊吵鬧,正好為吳氏解悶。

黃姈又常常陪著吳氏在城中四處走走看看,所以這兩個多月來,吳氏一直心情舒暢,不知不覺都到了秋天。

現在看著家鄉戲,雖然也想念鄱陽這個住了大半輩子的家鄉,但有那麽多家人陪在身邊,說著鄱陽話,吳氏的思鄉之情淡了許多。

隔壁,李笠聽著牆那邊傳來的歡聲笑語,知道娘很開心,自己也頗為寬慰,繼續向前走。

家就應該是這樣,充滿歡聲笑語,小妾們上半年陸續添丁,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當然熱鬧。

他不求小妾們真心服侍吳氏,但能有“一家親”的氛圍,就不錯了。

走著走著,想到時局。

齊帝高洋已經班師回朝,河南戰事結束,梁、齊國邊境維持現狀,所以李笠返回寒山後,能有較多時間陪著吳氏說話,陪著家人。

他為大軍斷後,功勞不小,封賞前日已到,李笠一個兒子得封縣男爵位。

兒子多,就不怕功高不賞(相對而言),這也是好處之一。

李笠轉到前庭客廳,張鋌已等了一段時間,兩人也不廢話,直接進入主題。

張鋌奉李笠之命,派人在兩淮地區搞“社會調查”,如今由他向李笠匯報調查結果。

簡而言之,兩淮各地,“城池人口”佔比很小,不到一成,絕大部分的人口都分布在農村。

典型的社會形態,就是農民聚居在一個個村落、莊園裡,以土地為生存根本,看天吃飯,一年忙到頭,剩不下多少錢糧可做積蓄。

而掌握著大量土地的各類地主(豪強),平日裡也住在鄉下的莊園裡,如無必要,一般是不會進城的。

因為在莊園裡,地主們就能做到自給自足,糧食、布帛可以自己“生產”,瓜果蔬菜也是如此。

大量僮仆的服侍,能讓地主及家眷們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所以他們一般不會離開舒適的莊園到城裡住,除非當官。

而各郡縣的治所,城池規模不大,城內的常住居民,通常在冊戶籍也就兩三千戶。

城池裡除了公廨吏員、駐軍及家屬,多為工商業者、奴仆等脫產(脫離農業生產)人口。

城池附近的農民,每隔一段時間,會將蔬菜瓜果、糧食布帛、木柴、獵物、草藥等農產品帶到城裡出售,換取一些日用品。

而離郡縣治所較遠地區的農民,會到附近商埠或者大村定期出現的草市、野市進行交易,用各種特產,換取日用品。

平日,偶爾會有貨郎挑著貨擔,將日用品販賣到各地,因為農民的收入微薄,所以只會買一些便宜的小件日用品。

所以正常情況下,工商業的發展,對於廣大的農村地區並無太多影響。

兩淮是這樣,其他大部分地方,也是如此。

明顯受益的地方,就只是建康這種大都市,以及各水路要衝,譬如廣陵、湓城、夏口、江陵等商貿興旺的城池。

因為這裡有大量富貴人家聚居,有能力吸收工商業發展帶來的產品和“服務”。

所以,調查結果表明,寒山生產出來的各類製品,

除了某些物美價廉的日用品,譬如鐵針,其實無法讓兩淮地區農民明顯受益。之所以寒山的工商業興旺,完全是因為位置好,水運方便。

所以能把大量製品賣到淮、泗沿途城池,讓那些地主、商賈、富貴人家“消費”。

“簡而言之,就是個字‘窮’,對吧。”李笠做了總結,張鋌點點頭:“對,負擔太重,農民太窮了。”

“因為兩淮地區的消費能力有限,所以寒山的工商業規模會慢慢到達一個瓶頸,增...增量銳減,只能靠存量維持。”

消費能力、增量、存量,這是李笠創造出來的名詞,張鋌覺得很好用,他的結論,就是寒山的畸形發展模式,或許會在數年後,達到瓶頸。

作場裡生產出來的產品,要賣得出去才能獲取收入,當“市場飽和”,產品滯銷,工商業的發展速度自然會放慢,規模無法增加。

用工需求自然也升不上去。

因為“消費者”的購買能力有限,所以兩淮地區的“市場”,只能支撐寒山的工商業發展到某個規模,然後就進入瓶頸期。

如此一來,寒山這種以畸形發展方式(相對這個時代)發展起來的城池,就無法通過繁榮的工商業收取更多稅,來承擔更多的開支。

譬如維持城內公共建築、設施的正常運行,維持治安,維持官府的正常運作,以及養更多的兵,等等。

張鋌現在已經開始適應李笠解決辦法的“思路”,來試著解決眼下的一系列問題。

他喝了杯茶,侃侃而談:

“有能力掏錢消費的地主,在自家莊園快活得很,自給自足,沒有太多消費願望,最多買一些奢侈品。”

“數量眾多的農民,因為家境拮據,淪為莊園的依附民,養家糊口都艱難,更不可能有什麽消費能力。”

“這就是莊園經濟,地主們依靠一個個莊園,吸農民的血,把農民們吸得面黃肌瘦。”

“而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莊園,佔據了大量的土地、勞動力,吸國家的血,讓國家收入微薄,甚至養不起像樣的軍隊。”

“朝廷要和這些莊園主也就是豪強們爭奪資源,要付出很大代價,且效果未必好,所以歷朝歷代想了許多辦法,卻總是不理想。”

“而西魏周國,用了一個很巧妙的辦法來化解矛盾,那就是府兵製。”

“朝廷給出官位、軍功晉升途徑,以此收買各地豪強,將其私兵編為府兵,由其率領,平時自給自足,戰時自備兵仗隨軍作戰,再以軍功晉升。”

“如此一來,朝廷不用額外掏錢糧養兵,卻能擁有更多的兵力,豪強們入了‘體制’,有了編制和晉升途徑,就成了忠心耿耿的朝廷鷹犬。”

“昔日,需要地方官提防、打壓的地頭蛇,經由府兵製,變成了朝廷鷹犬、地方官的好幫手。”

“如此一來,朝廷沒花太多成本,就實現了對地方的進一步控制。”

“朝廷能夠在不付出太多行政成本的前提下,調動大量本來調動不了的資源,代價,只不過是給這些豪強當官,給他們有憑借軍功上升的途徑。”

說到這裡,張鋌問:“君侯前不久給朝廷上表,建議在兩淮試行府兵製,不知可有消息?”

“再議。”李笠說完,笑起來:

“建康的士族官員們,能容忍武人有通暢的晉升途徑?他們甚至都不想讓寒人有機會當官,就算給編制,也只能是流外官。”

“若行府兵製,憑借軍功晉升的兩淮荒傖,就能搶士族子弟的流內官職,還能和他們平起平坐,甚至高他們一頭,他們能忍?”

“府兵製要成功推行下去的要點之一,在於官軍打仗勝率高,如此一來,自帶私兵參戰的豪強們,才有機會刷軍功、晉升,封妻蔭子。”

“若在兩淮行府兵製,這些參軍的豪強,也就是各級府兵將領,最想跟著誰打仗?哈哈!”

“士族官員不會帶兵打仗,皇族也沒幾個像樣的將才,兩淮最能打的....朝堂諸公瘋了才會同意在兩淮行府兵製,哪怕試行也不可以。”

李笠一臉輕松的說著,張鋌看到了希望:“君侯, 莫非....”

“正所謂漫天叫價、坐地還錢...”李笠打了個響指,“我用府兵製叫價,朝廷要還價,那件事,當然就成了...”

張鋌大喜:“如此一來,下官方才所說的瓶頸,就能解決了!”

“成功的幾率較大,但最後成不成,需要大夥努力。”李笠收起笑容。

如今不打仗了,不代表他可以花天酒地,醉生夢死。

人要有理想,並為之奮鬥,所以該做的事,必須抓緊時間做。

莊園經濟是目前時代主流經濟結構,各地大大小小莊園,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朝廷根本就沒法將這些土地、勞動力搶過來。

周國(西魏)想了個辦法,那就是用府兵製來“贖買”。

朝廷與莊園主(各地豪強)達成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可以調動起大量本來無法調動的資源。

這一招效果不錯,奈何梁國的國情,實行不了。

建康的士族們依靠腐朽的九品中正製,把持著仕途和上升途徑,他們從鄉品的評定開始,就在壓製寒族。

又以三十四級軍號,壓製武人,所以絕不會允許任何人學周國行府兵製來搶自己的飯碗。

這種制度越來越畸形,相比推行府兵製的“精瘦”周國,梁國就是一個全身明顯腐爛的胖子。

李笠不在中樞,沒有大權,所以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什麽,寒山的工商業發展,也確實即將進入瓶頸期。

所以,既然“國際局勢穩定”,他就要在國內搞事,哪怕只是在兩淮。

有句話說得好,縱使一年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