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亂世棟梁》第31章 問題
午後,州廨聽事,廳內東面牆上幾乎貼滿了紙張,花花綠綠仿佛一幅畫,煞是壯觀。

 而這些紙張,全都是查獲的偽造兌換券。

 李笠站在牆前,看著眼前這一張張偽造的兌換券,感慨不已:果然發大財的門路,都在刑法裡面麽?

 從軍府給將士們發兌換券以來,一個月時間,各種假券就不斷湧現。

 轉回案前,李笠看著“仿真度”最高的一張兌換券,由衷佩服:你們的動手能力還真是不錯啊!

 兌換券的防偽措施,最大的“賣點”就是水印,具體制作方法,他是通過看電影學來的‘理論’,然後進行摸索而得。

 現在,這張假的兌換券上就有水印,紋路幾乎分毫不差。

 要不是兌換券的紙張材質,以及墨水無法有效仿製,這張兌換券,就能蒙混過關,用出去。

 想到這裡,李笠不由得後怕:還好沒有民間奇人可以突破“化學領域”,不然,兌換券剛生下來,就會夭折。

 他拿起放大鏡,仔細端詳著這張做工足以以假亂真的“假券”。

 兌換券上的“水印”,其實是透光紋路,兌換券的紙張為專門製作,水印要在造紙時製作:紙漿成形至半軟半硬之際,用模具壓上去而成。

 因為被壓的位置相對其他地方較薄,所以有透光紋路效果。

 水印可以用專用設備批量製作,故而製作成本較低。

 但是,技藝高超的手藝人,依舊可以弄出水印效果:用小刀慢慢刮,把紙張刮薄,刮出紋路、圖案。

 不過這種做法效率很低,不適合批量造假。

 而最關鍵的耐水紙張(相對而言)、耐水油墨,是這些製假手藝人無法跨越的技術障礙,因為這涉及到“化學”。

 滴水到兌換券上,看圖案是否會被水泡得模糊,這就是辨別兌換券真偽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之一。

 因為兌換券的“生命周期”較短,所以這種“浸水法”對兌換券本身的損害,不構成太大影響。

 即便如此,一定數量的假券只要成功使用,必然導致商家利益明顯受損,極易影響兌換券的聲譽。

 進而影響兌換券的使用,人們會因為各種顧慮,拒絕相信兌換券“值錢”,使其信用大減。

 而沒了信用的兌換券,就是一張廢紙。

 若真是這樣,李笠“把紙當錢用”的如意算盤就落空了。

 想到這裡,他將假券放好,喝著茶。

 要樹立信用?很簡單,直接宣布兌換券按面值一比一兌換好銅錢,隨到隨兌。

 可如此一來,徐州庫房裡的銅錢,也就是兌換券的“準備金”,會被蜂擁而來的奸商全部兌光。

 李笠手頭上的本錢太少,玩不起這種簡單直白的樹立信用招數,除非背靠樂安的超級大銅礦(待開采),以舉國之力保證兌換券的“銅本位”。

 現在正道走不了,所以只能走歪門邪道。

 他放下茶杯,看起報告。

 報告統計了此次兌換券的發放、兌換事宜,發放出去的兌換券,已經悉數回收,流通時間不到一個月。

 效果還是不錯的,將士們得了實惠,商家得了“促銷”,兌換券初次登場,“演出”大獲成功,打響了名氣。

 至少對於軍人及其家屬而言,這一批兌換券是真的值錢。

 事實表明,兌換券上的防偽措施起了作用,使用者很容易掌握辨偽辦法,實行起來簡單有效,所以能放心使用兌換券。

 但是,要想讓兌換券承擔起李笠想要的效果,正常途徑需要花上許多年,才能真正建立起兌換券的信用。

 因為兌換券是作為軍中犒賞的憑證來發放的,發放時機要麽是逢年過節,要麽是戰役之後。

 一年,能有幾個值得發“獎金”、“慰問金”的節日?

 一年,能打幾場像樣的勝仗?

 如果不立功就有錢拿,等同於不勞而獲,將士們何苦在戰場上玩命?

 李笠要想辦法開源,等不了那麽久,他還指著“超發”兌換券,解決因為開支巨大導致財政緊張的問題。

 但兌換券信用的建立並非一朝一夕,且很容易毀於一旦,所以李笠在第一步走得不錯的基礎上,即將開始走第二步。

 那就是讓兌換券作為“代幣”,成為軍餉的“可選擇發放方式”,在軍中流行起來。

 徐州軍將士,連帶家屬,人數不下十萬,這個團體接受了兌換券,就能撐起兌換券的信用。

 不過,要讓刀頭舔血的漢子們,及其家屬相信這玩意能當錢來用,可不容易。

 這些人或許目不識丁,也不懂什麽大道理,但要讓對方短時間內接受“紙能當錢用”,等同於讓他們相信豬能飛。

 要讓這些人拿到兌換券後不急著花出去,更不容易。

 只有兌換券的兌換周期足夠長,他才能實現“超發”兌換券、把紙當錢花的意圖。

 要實現這個意圖,就如同打一場惡戰,那麽,該如何打贏呢?

 打仗時,將領身先士卒,才能最大化激發兵卒的戰鬥意志,那麽,要想讓軍隊接受兌換券,得有人以身作則。

 這個“人”,不是具體某個人,而是一個群體。

 比起直腸子的軍人,這幫人極難忽悠,因為一個個都是人精,肚子裡全都是花花腸子,平日裡只有他們佔便宜,絕不輕易讓別人佔自己便宜。

 腳步聲起,仆人前來稟報,說午膳已經準備就緒。

 李笠轉到後廳,卻見食案上已經擺好一大碗面條。

 他對飲食沒太多高要求,不追求什麽山珍海味、稀罕食材,更專注於烹飪手藝,所以一日三餐很隨便。

 在公廨用餐,因為是一個人吃,吃不了多少,煮起來卻麻煩,所以李笠的工作餐一向簡單:基本上都是面食。

 主要是各種湯面,或者大餅卷大蔥,圖的就是方便。

 大碗面條熱氣騰騰,內有煎蛋一個,青菜若乾,魚丸些許,用料十足,鋪滿碗面。

 香氣飄來,李笠聞過之後食欲大增:香氣中有很特別的鮮香。

 “這是用了瑤柱提鮮吧”李笠問,仆人回答:“是的,用了府裡帶來的瑤柱。”

 “那可得好好嘗嘗。”李笠說完,挽起袖子,不顧儀態,大口吃起來。

 呲溜聲不絕於耳,李笠品著瑤柱的鮮味,滿足感油然而生:沒有味精,有瑤柱提鮮也是不錯的。

 連接徐州和海州的運瀆已經通航,所以大量海鮮乾貨從海州起運,運往寒山,於是李笠吃上了廉價(相對而言)海鮮...海鮮乾貨。

 剛吃完,還在回味,張鋌求見,給李笠帶來了一個消息:朝廷即將發兵,討伐廣州刺史、曲江侯蕭勃。

 原因是蕭勃有反狀,煽動嶺表豪強叛亂,妄圖養寇自重。

 李笠聽了消息後覺得奇怪:“煽動嶺表豪強叛亂?他圖什麽?很喜歡待在廣州那地方麽?”

 這個時代的嶺南(嶺表)可是煙瘴之地,廣州雖然已經開發了數百年,州治番禺也是有名的“國際大都會”,海貿興旺,但總比不上江南的花花世界。

 廣州是中原政權在嶺南的落腳點,經營了數百年,但四周都是叛伏不定的地頭蛇,氣候潮濕悶熱,又多有煙瘴,在那裡當官,等於半個流放。

 李笠認為,像蕭勃這種宗室,不太可能留戀廣州。

 張鋌解釋:“詳情,下官大概知道一二。”

 “說來聽聽。”

 “之前,嶺表豪族、高涼馮氏出身的高涼郡守馮寶去世,各地豪強蠢蠢欲動...”

 建康朝廷對嶺表的統治,因為地理原因,能夠投入的資源較少,所以對於嶺表各地的治理,軟硬兼施。

 硬的,就是在廣州有駐軍,周邊誰敢不服就滅誰。

 軟的,就是收買各地主要豪族首領人心,任命這些人為州、郡長官,拿著朝廷給的虎皮大旗,管理治下大小地頭蛇。

 又從這些人當中,拉攏影響力和實力較高的人,引為“朝廷心腹”,協助廣州刺史,震懾其他當州郡官的豪強。

 高涼郡守馮寶及其父羅州刺史馮融,就是這樣的“朝廷心腹”。

 據說嶺表高涼的馮氏一族,為北燕皇族馮氏後代,百余年前北燕滅亡(當時南方是劉宋時期),有皇族乘船渡海南下,最後在嶺表東南沿海高涼一帶定居。

 百余年來,馮氏和當地土融合,算是半個本地人、半個外來戶。

 後來,到了馮融時,他給自己兒子,娶了嶺表豪族冼氏之女為妻,來了個強強聯手。

 馮融親近朝廷,其子馮寶及婦冼氏也是,協助歷任廣州刺史對付叛亂豪強,為穩定嶺表局勢做出不少努力。

 馮寶於今年去世,其子馮仆年少,那些地頭蛇也許因為少了一個掣肘,開始蠢蠢欲動,叛亂漸起。

 而廣州刺史蕭勃,采取的應對措施不是很得力,收效甚微。

 種種原因,輔政大臣們認定蕭勃居心叵測,所以發兵護送新任廣州刺史,走陸路前往廣州上任。

 李笠還是覺得奇怪:“那他到底圖什麽?學趙佗割據嶺表麽?如今國內局勢穩定,中樞有能力調兵遠征,他這個時候跳出來,腦子熱壞了?”

 “所以,這件事有些微妙...”張鋌看著李笠,眼中閃爍著光芒:“率軍護送新任廣州刺史上任的人,是鄱陽世子蕭嗣。”

 “什麽?怎麽會...”李笠有些吃驚,鄱陽世子遠征嶺表,此舉頗有深意:鄱陽王蕭范要讓世子蕭嗣刷軍功。

 張鋌分析:“如今剛入冬不久,嶺表變冷,煙瘴消失,正適合征戰。”

 “對付蕭勃應該不會太難,或許能趕在明年夏天前結束戰事,屆時鄱陽世子就能班師回朝了。”

 這道理李笠明白,但他覺得問題在於蕭勃是真的意圖不軌,還是鄱陽王蕭范找個由頭,給兒子刷軍功來創造機會?

 如今建康局勢有些微妙,按說鄱陽王父子不該分開,而是要“上陣父子兵”。

 即便世子蕭嗣要外出,也不能遠離建康。

 或者,鄱陽王已有安排,穩坐建康城,讓兒子乘著冬天天冷,率軍去嶺表刷軍功,回來後才有更足的底氣擔當重任。

 李笠遠離中樞,不清楚決策圈的勾心鬥角,所以只能把疑惑放在心裡,坐看事態發展。

 張鋌提醒:“君侯,此事無非三種可能,其一,單純的討伐蕭勃,鄱陽世子趁機刷軍功。”

 “其二,有人調虎離山,讓鄱陽世子離開建康。”

 “其三,既然有人想調虎離山,鄱陽世子將計就計,離開建康。”

 李笠摸摸下巴:“也就是說,建康那邊,又要起風雨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