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亂世棟梁》第30章 玩火(續)
臨近午時,軍營裡,食堂廚房內,炊事員們忙著煮飯做菜,人人都忙碌不已。

 灶台上架著好幾口大鐵鍋,各有一名炊事員站在這些鐵鍋前,握著如同鐵鏟一般的炒菜鏟,奮力攪拌著鍋裡的青菜。

 突擊檢查食堂的李笠,在廚房裡走了幾圈,對烹飪用料很滿意。

 他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是用來養兵的,不是用來養碩鼠的。

 花十文錢做夥食費,必須得有八文錢吃進兵的肚子裡,至於剩下那兩文,一文是經手人的工資,一文是算是食材損耗。

 自古以來,後勤就是的高發區,譬如夥食這一塊,只要心夠黑,就可以不動聲色發大財。

 而這個時代裡,喝兵血最常見的套路,就包括克扣夥食。

 對於李笠而言,這種行為不可接受。

 他的軍隊,日常訓練的訓練強度很高,將士們的夥食必須有保障,才能堅持下去,才能鞏固訓練成果。

 誰敢克扣夥食,就是挖李笠的根,他就要對方死。

 徐州軍的戰鬥力強,是因為主帥把大頭兵當人來用,而不是當成榨汁原料來榨。

 李笠離開熱騰騰的廚房,來到附近的地埋式沼氣池旁,看著這個對食堂廚房灶台供氣的“氣源”,聽管理員講解沼氣池的運行情況。

 當頭第一個問題,就是問:“沼氣池的導氣管還容易堵麽?”

 “不堵了,如今,大夥都有經驗了。”管理員笑起來,一臉尷尬。

 李笠也笑起來:“你們的經驗可不能捂著,得帶徒弟,讓更多的地方用上沼氣池。”

 尷尬在眾人的笑聲中消失得無影無蹤,至於這尷尬由何而來,當然是有不好明說的原因。

 當初在鄱陽,開始使用沼氣池的時候,大夥都缺乏經驗,包括李笠。

 他只知道沼氣池的概念,具體怎麽弄,不清楚,慢慢摸索了幾年,技術員們才初步清楚該怎麽管理沼氣池。

 在寒山,軍營裡修起沼氣池,同樣問題多多,要麽沼氣池不出氣,要麽其導氣管(排氣管)總是堵。

 管路堵了,那就要疏通,沒有經驗的人去疏通管道,經常被管道裡噴出來的玩意糊臉。

 沼氣池裡,裝的都是全軍營的排泄物,可想而知被這些玩意噴到臉上,那場景有多麽尷尬。

 但比起沼氣池爆炸,被池子裡的玩意糊臉都是小事一樁:沼氣池爆炸可是會出人命的。

 即便是在後世,也偶有新聞:住宅小區/路邊化糞池,因為熊孩子作死扔炮仗進去(一般是井蓋的孔眼),導致井蓋被炸飛。

 “我們在軍營修沼氣池,用沼氣灶,目的就是為了省錢,哪怕寒山的煤價不高。”

 李笠說得很坦然,“而沼氣池裡漚熟的..可賣做肥料,是一筆不少的收入。”

 “但是,一切的前提是保證安全。”

 “一次次地安全事故,事後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變成了一條條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這都必須嚴格遵守。”

 “用沼氣做燃料生火,就如同在玩火,玩火很危險,不小心的話,命就會沒了。”

 李笠說了一通,至於管理人員聽沒聽進去,那就天曉得了。

 不過他對這些人管好沼氣池有信心,因為沼氣池漚出來的肥料,銷售所得,管理人員是有“提成”的。

 也允許炊事班晚上開小灶,煮夜宵,賣給手裡有幾個閑錢的兵卒們。

 這是最簡單的利用人性:有好處,才會有動力。

 甘於奉獻、不求回報的人不是沒有,但太少了,李笠自己都做不到無私奉獻,就不去強求他人。

 芸芸眾生,總是免不了趨利避害,所以與其用繁雜制度來束縛管理者,還不如給點甜頭。

 讓這些人成為制度的受益者,自然就會認真維持制度的運轉。

 忙了一圈,已到飯點,李笠走進食堂,與兵卒們一起用餐。

 順便和大夥聊聊夥食問題,聽聽大夥對食堂有何意見。

 當然,他也要聽聽炊事員們的說法,看看有什麽難處。

 軍隊裡的食堂,由“炊事班”負責,其成員為炊事員,即夥頭兵。

 食堂和用餐者,相互間容易產生矛盾,這很正常,因為大食堂做的是“大鍋飯”、“大鍋菜”,而人的口味多有不同。

 正所謂“眾口難調”,軍隊食堂要做到夥食“人人滿意”是不可能的,免不了有人抱怨飯菜不好吃。

 也不乏抱怨“同一盆菜,鹹淡不均”等等。

 雙方有了矛盾,但都沒錯,所以需要有“和事佬”來協調,否則矛盾積累起來,就會有怨氣。

 以李笠的身份,不可能天天蹲“基層”當和事佬,對此他做了對應的安排,有人監督食堂夥食問題。

 今日有此舉動,說白了就是走個形式。

 彰顯他體恤下情,讓兵卒們對他有親近感。

 當官,總免不了‘表演’一下親民,走個形式,沒什麽不好意思的。

 因為真正有些“昧著良心”的事,李笠都已經做了。

 臨近年底,李笠此時變成“散財童子”,給將士們帶來一個好消息:

 “今年,大夥打了許多仗,眼見著就要過年了,軍府準備了許多兌換券,分發給大夥。”

 “這兌換券為紙製,可以在城裡那些指定的商家處,根據其上所寫內容,兌換各種商品,大夥就把這些商品,當做年貨吧!”

 這確實是好消息,在場兵卒們喜上眉梢。

 李笠又說:“我今日是提前說一聲,具體事宜,後續自會安排,就在這幾日間。”

 “兌換券為紙製,為防偽造,有一些防偽措施,具體是哪些措施,軍府發放兌換券時,會告訴你們的。”

 “不過世間總是有一些能人異士,精通各種技藝,可以偽造許多物件,所以這兌換券是有期限的。”

 “請大夥務必在截止日期前,把兌換券用出去,逾期可就作廢了。”

 聽著聽著,有人疑惑起來:直接發物品不就行了,何必多此一舉,搞什麽兌換券?

 李笠當然知道將士們會有疑惑,卻打算裝聾作啞。

 因為他的行為,類似於玩火。

 玩得好,事半功倍,玩脫了,那就是一地雞毛。

 不過,人缺錢的時候,哪來那麽多講究。

 他認為自己只要把套路玩好了,成功幾率還是很大的。

 。。。。。。

 數日後,軍營東門,大量不明身份的男子聚集在門口,手裡拿著紙牌,上面寫著“收兌換券”。

 只要有人從裡面出來,這些男子就會喊起來:“高價收兌換券,價錢好說!”

 兌換券,指的是軍府發放給將士們的一種紙製憑證,用這種憑證,可以在城裡一些指定的大商家,兌換一些緊俏的商品。

 這種兌換行為,是立刻生效的,不存在“本店暫時無貨”的情況。

 正是因為兌換是立刻生效,不需要排隊待貨,所以“高價收購兌換券”有利可圖。

 按說軍營重地,不允許閑雜人等聚集門口,卻不知何故,守門衛兵對這些人視而不見,任由對方“騷擾”進出軍營的人員。

 軍營門口處熱鬧非凡,軍營裡,營區各營房內,兵卒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一個個面色凝重,竊竊私語。

 正常情況下,這意味著兵卒們即將嘩變。

 不過軍士們卻視而不見,甚至本身也參與其中。

 軍士馬長興,此時就給幾個手下分析利弊,拿著幾張兌換券,緩緩說道:

 “我覺得,這兌換券到底是兌換菜籽油、精面、海產乾貨,還是直接賣給二道販子,得看你們過年時,打算拎著什麽回家。”

 “我就省事了,家人都在鄱陽,自己光棍一個在寒山過年,換那食油、精面沒用,不如賣給二道販子,得了錢,到不夜坊逍遙快活。”

 “你們呢?要想清楚,如今臨近年底,家家戶戶都在置辦年貨,城裡許多商家都賣斷貨了,要買得等幾日。”

 “尤其海產乾貨,緊俏得很,從海州那邊走運瀆運回來的乾貨,到城裡瞬間就被搶購一空,拿錢去買,要等。”

 “手裡有兌換券,直接就能兌換,不會誤了日子。”

 “你們家在兩淮,不遠不近,跟著軍府的後勤隊順道回家,得提前出發,等不起。”

 “要是賣了兌換券,得了錢去買海產乾貨,差價是賺了,可你們能及時買到麽?”

 “海產乾貨很稀罕,帶回去,在左鄰右舍面前多長臉?現在買,都不一定能及時買到。”

 “當然,若你們需要用錢去買一些兌換券上沒有的東西,那麽把兌換券賣了,倒也不錯,卻一定要快,因為你們等不起。”

 馬長興這麽一分析,幾個兵都明白了。

 也明白這兌換券的好處在哪裡:讓他們多了一個選擇。

 可以直接用兌換券來兌換暢銷的商品,也可以賣給二道販子換錢,用錢去買自己想買的東西。

 但一定要快,因為返鄉過年需要提前出發,軍府的後勤隊,會前往各地輸送物資,返鄉軍人可以同行,但隊伍不等人。

 糾結之際,人人都覺得自己手中那幾張輕飄飄的兌換券,變成了炙手可熱的稀罕之物。

 但毫無疑問,這玩意真的值錢呐!

 兌換券,巴掌大的一張紙,矩形,上面正反兩面畫著漂亮的彩色花紋和圖案,寫著“中等菜籽油十斤”等內容。

 為了防止偽造,兌換券有一些“防偽措施”,其中最直觀的一處,是把紙條對光看時,其上有更透光的縫隙,構成明亮紋路。

 這紋路到底是怎麽弄上去的,不得而知。

 相同的疑問,在許多人心中冒出來,祖珽也不例外。

 此時,他在寒山自己的家中,琢磨著兩張“兌換券”。

 祖珽如今在屯田都督府任職,臨近年底,奉命到寒山轉運一些物資,將其運回單父,於是得知了“兌換券”熱銷的消息。

 弄來一張,仔細一琢磨,不由技癢:他最喜歡偽造文玩,糊弄別人。

 至於當年偽造公文倒賣糧草,一來是為了牟利,二來是找刺激。

 祖珽很喜歡找刺激,於是一番準備之後,以這一張“兌換券”為摹本,精心偽造了一張假的。

 現在,兩張“兌換券”放在一起,乍看上去,真假難辨。

 甚至連真品上的“水印”,他都做出來了。

 辦法很簡單,用特製的小刀刮。

 祖珽涉獵廣泛,會很多技巧,雕工和刀工不錯,所以用小刀在紙張上刮,刮薄,硬是刮出了“透光水印”的效果。

 當然,真正的水印,應該不是一刀刀刮出來的。

 他的繪畫水平也不低,用筆墨精心臨摹,畫出足以亂真的花紋和圖案。

 問題是相同材質的紙張不好找,因為兌換券的紙張很特別,吸水性極差,泡水不爛(相對其他紙)。

 兌換券用的墨也有蹊蹺,兌換券被水浸泡,其上墨水不那麽容易模糊。

 繪製兌換券上圖案的紅、藍、黃三種顏色墨水,色澤有些詭異,不太像是正常顏料的顏色。

 所以種種防偽措施頗為有效,在高手眼中,很容易分辨真偽出來。

 那些聚集在軍營門口收購兌換券的小販,肯定具備辨偽能力,加上有時間限制,所以,這假的兌換券,恐怕用不出去。

 祖珽拿著假兌換券,陷入沉思。

 為何軍府不直接發放物資給將士,而是畫蛇添足,弄出個兌換券來,多一番周折?

 肯定是別有目的。

 祖珽知道兌換券的門道:軍府發行兌換券,將士們(或者其他持有者)憑借兌換券,到特定商家那裡兌換商品,這些商家再憑兌換券,到軍府換得等價銅錢。

 兌現價格已經定好,而兌換券的發行原則是軍府手中有多少錢,才能發行等價的兌換券。

 看上去很正常,但這個過程一旦形成“習慣”,商家得了兌換券後,不急著去軍府兌換等價銅錢,意味著...

 意味著發行兌換券的軍府,有機會上下其手。

 祖珽乾過貪汙受賄、坑蒙拐騙,所以思路異於常人,所以他認為,彭城公李笠的心思,就是在這“上下其手”之中。

 但前提是人們對於兌換券的使用形成習慣,並認可其價值。

 所以,祖珽認為,聚集在軍營門口“高價收購兌換券”的小販中,肯定少不了彭城公安排的人。

 之所以聚集在軍營門口,向進出人員呼喊“高價收購兌換券”,就是要向將士們和過往行人營造出“兌換券真值錢”的氛圍。

 軍府可以將發放兌換券給將士的行為變成慣例,且每次發放兌換券後,都有小販守門口喊著“高價收購兌換券”。

 多搞幾次,“兌換券很值錢”這念頭就會在人們心中扎根。

 當兌換券沒了期限限制,或者期限較長,人們的心態會變。

 若兌換券能做到持有者在商家那裡隨時兌換商品,商家能在軍府那裡隨時兌現銅錢,人們會漸漸傾向於將其作為某種有信用的憑證,不急著兌現。

 軍府沒了必須隨時兌現銅錢的負擔,就可以“適當增加”兌換券的發行數量。

 譬如軍府能拿出一萬貫銅錢來應付兌現,卻發行價值一萬五千貫銅錢的兌換券。

 如此就是憑空多出一筆錢,將其當做獎賞, 分發給將士。

 祖珽認為,這就是李笠的打算,以自己的信譽做擔保,變相騙錢。

 卻比發行“當十錢”、“當百錢”、“當千錢”來騙錢厲害得多。

 歷代朝廷發行大面值銅錢,目的就是搜刮民脂民膏,此舉太過明顯,任誰都知道是在騙錢,人人咒罵。

 而李笠的做法,其實也是騙,可使用者被騙了還喜滋滋的。

 “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哈哈...”

 祖珽輕聲笑起來,將精心偽造的兌換券撕碎。

 他造假,不過圖的是小利,而李笠這路數,若他沒猜錯,其目的可不簡單。

 對方斂財的手段,讓祖珽歎為觀止,而行事的膽量,讓他更是佩服:

 如此玩火,一旦搞砸了,全軍嘩變都不是不可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