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亂世棟梁》第7章 倒焰
建康,台城東南,秦淮河畔東冶,一如往日喧囂不已,河邊架起的十余座龍骨水車,在人力踩踏下緩緩轉動,將河水源源不斷提到岸上蓄水箱。

 一旁,十余根粗碩的中空竹管豎直插入河中,頂部的立軸風車不斷旋轉,帶動活塞,將河水通過陶管抽上來。

 這些抽上來的河水,同樣由水槽導入蓄水箱。

 風時有時無,所以這種“風力渴烏”抽上來的水時多時少,不過配合著人力汲水,蓄水箱裡的水依舊很多。

 大量河水從水箱的出水口噴湧而出,沿著木槽傾瀉,撞擊水輪,使得水輪不斷旋轉。

 旋轉的水輪帶動新穎的推拉式風箱,向幾座煉鐵爐鼓風,不過風箱鼓出來的風,要先經過“預熱窯”預熱,才會進入爐膛。

 此刻,新任東冶監作李笠,正在一座煉鐵爐前,查看新式鼓風設備的運轉情況,幾個吏員跟在左右。

 東冶是一個規模龐大的作場,有各種手工作場,也有冶煉場,這裡製作大量軍器以及各類用品,屬少府寺管轄。

 而新任東冶監作李笠,給東冶現有煉鐵爐裝上的新式鼓風設備,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情況下,使得東冶近一個月的鐵產量增加了四成。

 這是個驚人的成就,於是乎,剛上任也就兩個多月的李笠,在同僚前說話底氣瞬間大了許多。

 李笠所用的鼓風設備是水排,當然水排並不是什麽稀罕之物,然而李笠製作的水排,鼓風裝置不是皮囊,是推杆風箱。

 這玩意從來沒人見過,也沒聽說過,可謂“李監作”的“首創”。

 給煉鐵爐鼓風的皮囊,一般都不小,所以需要大量牛皮縫製,還得注意日常保養維護,十分麻煩。

 而如今使用的推杆風箱,全木製,方方正正,製作簡單,養護起來很方便,修補起來也不貴。

 這種風箱靠水輪帶動推杆往複運動,給冶煉爐鼓風,風量很大,但鼓出來的風,不是直接進入爐膛,而是要經過“預熱室”。

 這就是李笠‘首創’的一項技術:預熱鼓風。

 推杆風箱鼓出來的風,進入一個悶熱的土窯,隔牆燃燒木炭,使得土窯內十分灼熱,風在窯內經過,自然就熱起來。

 經過預熱的風進入爐膛,使得爐內更加灼熱,還有節省燃料的效果。

 幾項改進,使得東冶的鐵產量大增,而李笠給大夥的驚喜,還在後面。

 李笠從鄱陽家鄉請來爐工,在東冶建造新式煉鋼爐,以改進後的‘宿鐵法’煉鋼,其法有些類似‘攪鋼法’。

 攪鋼法,漢時就有,但是工藝複雜,掌握不易,需要極有經驗的爐工來操作,才能煉出鋼。

 而李笠建造的新式煉鋼爐,有個名號,喚作“倒焰爐”。

 具體什麽是“倒焰”,東冶的工匠們搞不清楚,只是知道這種爐和一般的煉鐵爐不同:一般煉鐵爐是豎著立起,而“倒焰爐”是沉入地下。

 確切地說,是在地上挖坑,兩個靠在一起的圓形深坑,相互間有火道相連,所以應該叫做“地爐”。

 然後在坑壁鋪設耐火磚,這種耐火磚是用來自鄱陽新平的耐火泥所製,號稱比常見耐火磚更耐火。

 左坑放提前經過悶燒的石炭以為燃料,然後以耐火泥所製蓋板封頂,右坑放一定比例的生鐵和熟鐵。

 右坑同樣封頂,卻留數個有活動蓋子的開口。

 兩坑之間,有火道相連,又有煙囪排煙,看上去就如同一個埋在地裡的葫蘆。

 準備好後,左坑點火,然後水排鼓風(通過預熱窯),封閉爐口。

 於是左坑的火焰,經過火道對右坑裡的生、熟鐵進行加熱。

 左坑裡石炭燃燒的火焰很猛,居然能把右坑的熟鐵都熔化做“半鐵水”,然後爐工從右地爐的開口處,伸鐵棒或者木棒進去攪拌。

 有經驗的爐工都知道,熟鐵熔融後不是水狀,而是膠狀,所以無法澆鑄,攪拌起來很費力,想以此攪拌出鋼來,一部分看經驗,大部分看運氣。

 然而,李笠的“倒焰爐”,可以把熟鐵熔化成水狀,攪拌起來不費力(相對以前),還可以很方便的調整生鐵用量。

 於是,能夠穩穩的“攪”出質量不錯的鋼。

 一開始沒人信,但事實就是:這種“倒焰爐”,真的能大量煉出鋼(相對而言)。

 相比東冶現在在用的“宿鐵法”煉鋼,耗時短,成本低,成品質量穩定。

 現在,就有一座“倒焰爐”開始出鋼,李笠及一些吏員站在不遠處,看著爐工進行下一步操作。

 當中,有幾個操著鄱陽口音的爐工分外顯眼,指揮著其他人進行各項操作。

 經過一個月的運行,以及一次次的出鋼,現在沒有人懷疑眼前這“倒焰爐”所出的產品,是鐵不是鋼。

 早就等候多時的鍛工們,就等著將這些鋼鍛打成刀劍等器具。

 幾個鄱陽爐工當中,賈成正在做‘通事’,方便東冶爐工與其交流,李笠見這幾位忙得很,便不去打擾,帶著左右轉到別處去。

 自漢時出現的“攪鋼法”,其大概原理,是在爐裡將生鐵熔化,然後在不斷攪拌的同時,加入適當精鐵礦,讓生鐵的含碳量下降。

 憑借經驗控制攪拌進程,按照後世的說法,就是讓生鐵的含碳量降低,卻不會低到成為熟鐵,而是成為含碳量介於生鐵和熟鐵之間的鐵合金,即鋼。

 這個過程很難控制,一看經驗,二看運氣。

 現在所用“宿鐵法”,大概原理是在爐裡加熱熟鐵片/塊至通紅,然後澆入生鐵水(滲碳劑),以此對熟鐵進行滲碳。

 或者在熟鐵棍/條上纏繞生鐵,亦或是生鐵片、熟鐵片夾在一起,一同放入爐中加熱,原理是一樣的。

 但耗時很長,因為木炭火焰無法將熟鐵液化,滲碳過程較慢。

 若用石炭(煤炭),倒是可以提高爐溫,然而這樣會讓鐵製品變脆,無法使用。

 那麽,用焦炭來加熱爐窯(爐窯用耐火磚鋪設內壁),可以有足夠的熱量將熟鐵液化(相對而言)。

 如此一來,完全融化了的生鐵及熟鐵合在一起,攪動之後完全熔合,實現碳含量的調整,產鋼效率就高了許多。

 “叮叮當當”的鍛打聲中,李笠看著鍛工鍛打環首刀條,他本可以進行改進,引入水力鍛錘,省去人工,提升鍛打效率。

 但是李笠不打算拿出來,這技術要留著自己用,而煉鋼爐,他還有更好的,也打算留著自己用。

 穿過鍛打工場,李笠繼續向前走。

 “倒焰爐”,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種土法煉鋼爐,後來成了老一輩的回憶,他聽人提起過原理。

 簡單來說,這種爐的結構就像葫蘆,施工簡單,操作起來也不算複雜。

 雖然以那個時代的技術標準來看,“倒焰爐”煉鋼是效率低、品質差的煉鋼方式,但用在“古代”,那就是先進科技。

 而景德鎮(如今的新平)的高嶺土,可以用作耐火磚的材料,用這樣的耐火磚所砌爐窯,可以承受焦炭燃燒時的高溫。

 於是,他魚鉤作場的‘合作夥伴’、鄱陽某私爐,率先實現了用耐高溫“倒焰爐”、焦炭煉鋼的突破。

 現在,李笠借人、借技術一用,從少府丞徐驎那裡換得一個機會。

 前方豁然開朗,那是一塊類似於操場的空地,此刻聚集著大量男女,李笠大踏步向前走去。

 建康東冶,冶煉場,也是鑄幣場,又有兵器作場,還有手工業作場,有吏、匠、工、徒數千人,其中包括許多來服勞役的百姓。

 以及大量服苦役的囚徒。

 這些囚徒之中,大部分都是尋常百姓,因為各種小罪,被官府判罰苦役,在東冶勞作。

 落後的冶煉、鼓風以及各種生產技術,高溫、嘈雜、惡劣的工作及居住環境,讓這些人終日忙碌,吃不好,睡不好,痛苦不堪。

 當節省人力的新技術、設備投入使用,這些勞動力的工作環境改善了些許,勞動強度依然很大,但比起從前,好了許多。

 李笠看著這群人,想到了時局。

 如今是五月,侯景之前已佔據梁國壽陽,用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來個鵲巢鳩佔,導致本來要到壽陽上任南豫州刺史的鄱陽王無法履職。

 對侯景的這種行為,朝廷沒有予以懲罰,而是任命其為豫州牧,並加以安撫。

 於是,淮南重鎮壽陽成了侯景的‘新家’。

 陸陸續續有消息傳來,據說侯景在壽陽強迫百姓從軍,並將民女配發給士兵,但天子對其綏靖,好吃好喝供著,要什麽,給什麽。

 與此同時,朝廷正在與東魏和談。

 可想而知,東魏的和談條件必然是交出侯景,而對於梁國來說,侯景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所以...

 所以李笠認為侯景必然會狗急跳牆,一切的一切,預示著那令人不安的“歷史”,年內就會變成現實。

 值此風雲激蕩之際,李笠覺得建康城裡有機可乘,但要如願,得先投入本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