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宋恥》第328節 國族(二)
這幾年的征戰中,大石有意識的征調更多的燕雲漢兒打仗,發現並沒有明顯的戰鬥力下降。

 燕雲漢兒可用,本是一件對大遼有利的事情,可卻讓大石不免憂慮起來。

 漢兒可以做騎兵了,那契丹人怎麽辦?

 失去了獨有的優勢,跟漢兒一起支撐這個國家的時候,契丹人是不是會被漢兒壓倒。

 這不是杞人憂天,在撒馬爾乾、巴拉沙袞周邊跟契丹人雜居的漢兒,經過這幾年恢復,已經普遍比底層契丹人適應的更好,他們更富裕,更朝氣蓬勃,因為他們的空間更廣闊。

 契丹人能幹什麽?騎馬放牧!漢兒也能做。

 漢兒能幹什麽?騎馬放牧!耕地讀書!做工,經商,當官,他們似乎什麽都能乾。

 耶律大石不由想起幾年前燕王勸告他的事情,希望契丹人能轉型為生產民族,當時他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根本不以為意。這幾年沉靜下來後發現,契丹人已經越來越虛弱。

 當女真人、漠北人沒出現在西域之前,契丹人似乎很能打。可是跟這些強大民族一起作戰的時候,契丹人總顯得輸人一籌。沒有女真人堅韌,也沒有漠北人天生的凶狠。

 生產那一套,大石不是全不放在心上,他從燕王哪裡帶來了種羊,送到了波斯去養。波斯人善於養羊,還真給他們養活了,繁育出了一大群山羊。羊絨也紡成了絨布,並且采用了東羅馬人拆分絲綢的做法,將這些珍貴的山羊絨跟波斯細羊毛混紡,充作羊絨賣到宋國。雖然質量有所下降,但產量大大提高。

 波斯人做出這些技術之後,很快就傳入了農牧並行的巴拉沙袞和撒馬爾乾地區,這裡的漢兒婦女學會了。他們紡織出的混紡羊絨,甚至比波斯人的更好,不是技術上有突破,而是他們能紡出符合宋人喜好的產品,在羊絨上用製作蜀錦的技藝,編制出宋人風格的圖案。

 雖然官方名義上是將漢兒當做國族,一視同仁,可大石等權貴還是有意識的給予了契丹人更多資源,分配給契丹人遊牧的牧場廣大無邊,比以前在漠北、漠南的還大。可是契丹人依然比宋人貧困,不止是宋人更勤勞,還跟契丹人的惡習有關。

 他們不讀書,騎馬放牧,四時圍獵。一旦閑暇,立刻酗酒。漢兒製作出的各種巧件兒,將他們手裡的錢財榨的乾乾淨淨。

 為這種事情憂慮的,已經不止大石一人。而是一大群契丹權貴在憂慮,可他們都清楚,排斥漢兒的代價他們承受不了。他們做了各種努力,試圖規訓契丹人的習性,他們組織漢兒婦人教授契丹婦人紡織毛料。甚至強製契丹少年讀書識字。可他們做的依然不好,無數契丹婦人抱怨她們沒有漢兒婦的巧手,契丹少年在學堂裡更喜歡打架鬥毆。任何一座學堂中,學習成績最差的,永遠是一群契丹少年。

 大石覺得他自己根本解決不了這些問題,忍著恥辱,能想象到燕王那個混蛋會以什麽樣的高傲嘴臉教育他的口氣,他還是寫信向燕王請教。

 燕王告訴他一個道理,有教無類。燕王說,契丹少年學不好,不是他們笨,而是習性使然,得找到更適合教育他們的方式。契丹人祖祖輩輩遊牧,教育也需要從遊牧入手。建議大石開辦府學,辦畜牧科,也許契丹人會有遠超漢兒的天分。打架鬥毆的問題,更多是一種心態。在學習不好的群體中,一個認真學習的孩子,反而會被歧視,這是風氣問題。建議將契丹少年中的好學者單列出來,培養學風。

 燕王還說,契丹人是一個縱橫大漠數百年的強族,必然有極其優秀的品質。教育是一個漫長的工作,著急不得。

 不過燕王提醒大石,說西域是一個變幻無常的地區,東西方力量交匯,讓這裡的形勢變化非常快,一個強權很難保持數代人不衰。伽色尼帝國傳到第三代就盛極而衰,四分五裂,被塞爾柱帝國取代。塞爾柱帝國盛極一時,也是不到百年就迅速衰頹。

 契丹人想要做草原上不落的太陽,必須擁有有別於其他草原民族的優秀品質,不能只靠放牧打獵這些別的民族都會的手段,必須努力提高民族的深層底蘊。假如有一天,契丹人不可避免的衰弱,是否會再有一個耶律大石站出來存續種族呢?不能寄希望於橫空出世的英雄,契丹人需要防備的是,有一天契丹國家滅亡了,契丹人還能存續,一百年,一千年後,他們還知道自己是契丹人。不會像匈奴人、柔然人、烏孫人、鮮卑人、羯人一樣,需要在漢人的典籍裡尋找他們的脈絡。

 契丹人甚至需要在滅國之後,積蓄力量,一次一次的重新復國。這需要強大的文化底蘊支撐,單靠契丹人目前的習性,並不比其他草原民族更優秀。契丹人也遠沒有當年控弦之士四十萬眾的匈奴人、鮮卑人更強大。

 李慢侯的回信讓耶律大石驚出了一身冷汗,已經有些松懈的鬥志再次燃起,神經再次繃緊了。舉目四望,契丹人還真的不比任何草原民族更優秀。甚至在自己拿手的騎馬放牧上,都開始落於下風。宋人在草原上建立的那些大牧場,已經能養出跟契丹人一樣好的戰馬。克烈人、蒙古人和塔塔爾人也已經可以跟契丹人一樣縱橫馳騁,而且他們更凶悍,更堅韌。連女真這種遊獵民族,長途奔襲的時候,都可以晝夜不下戰馬。蒙古人可以不用補給,縱橫萬裡,契丹人就不行。

 在這些越來越強大的競爭者中間,契丹人憑什麽可以永遠號令他們?

 目前是跟宋人學到的辦法,建立了一條實際控制的通道。草原部族想要去西方劫掠,就必須得到契丹人同意,這是對草原民族的利誘,也是製約。現在契丹人還算強大,他們都會在強大的利益面前,屈服於契丹人的號令,可一旦契丹人衰弱,他們肯定會跟契丹人爭奪西域商道的控制權。

 這種學習並不丟人,契丹人善於改變,南北面官制度是他們的改變也是創造,有史以來第一次,他們改變了遊牧民族跟農耕民族融合的軌跡。匈奴、突厥這些民族,奪取漢人人口之後,都是強行融入自己之中;鮮卑人則是把自己同化進了漢人中。唯有契丹人,既保持了漢人的優勢,又保持了自身的優勢,同時融合了兩種文明於一個管理體系。

 於是大石繼續請教,如何既能讓契丹人不丟失草原民族的本質,融化進入漢人深厚的底蘊之中,又能讓契丹人培養出有別於其他草原民族更優秀的品質。

 李慢侯告訴他,漢人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溫文爾雅,也是一步步積累來的。找到正確的方向,努力積累,必然能成就不朽。漢人也犯過許多錯誤,但漢人的生產方式,更經得起這些錯誤的打擊,總能一次一次度過難關,重新挺起腰身。即便宋朝沒有成功反擊女真人,趙構也被抓走,一百年後,兩百年後,漢人總還會建立自己的王朝。更不會忘記自己的身份。

 草原民族脆弱的生產方式,是難以持久存續的要害。契丹人要區別於其他脆弱的草原民族,必然要從改造生產方式開始。契丹人可以繼續放牧、打獵,甚至可以繼續去劫掠。但如果只會這些,契丹人就永遠不會脫胎換骨。

 至於草原民族, 該如何積累出脫胎換骨的底蘊,會轉化成什麽樣的身份,李慢侯也沒有經驗。但卻提出了一個設想,有朝一日,當契丹人依然遊牧於草原之上,他們依然騎著戰馬,挎著彎刀,背著箭壺。可除了這些之外,他們的馬鞍裡,還隨時放著一本契丹聖賢撰寫的書籍的時候,契丹這個民族,大概就不會那麽容易消亡了。

 可是想要孕育出一個契丹人的聖賢,單靠騎馬放牧很難。契丹人必須沉下心來,努力讀書,悟透這世間的道理來。

 李慢侯還對耶律大石試圖維護契丹人生活,而強製所有契丹人不能住進城裡,只能住在帳篷裡的行為,提出了批評。世界是廣闊的,契丹人不應該將自己封閉在帳篷裡,應該走出帳篷好好看看天地。契丹人雖然沒有進城,沒有將自己關進高牆之內,卻關在了一個比高牆內更逼仄的地方。

 城牆永遠是一個比帳篷更容易保護自身的設施,契丹不該拒絕城牆,城牆並不是漢人的專享,這是一項更高效,更節省兵力的創造。契丹人不應該拒絕,而應該積極學習。不但跟漢人學習,還要跟遊獵民族學習,跟商業民族學習,跟大而不衰的民族學習,跟小而不滅的民族學習。集萬千智慧於一身,才有可能誕生出一個契丹人的聖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