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宋恥》第273節 東西(一)


 “耶律大石真是瘋了!”

 李慢侯對於耶律大石的決定,感到十分驚訝。

 因為大石竟然打算攻掠波斯。

 本來以為蕭滅女真率部收復遼上京和遼中京之後,會讓大石繼續往東方投入資源,可是沒想到大石反而要調走這隻極具象征意義的軍隊。

 大石這幾年從東方抽調力量可謂瘋狂,尤其是自今年初開始,幾乎是不擇手段的從東方拉人。六月的時候,連在遼南存在了快十年的耶律破金那千把號人都撤走了。還通過西夏人在河套購買草原奴隸,後來甚至希望李慢侯將五萬克烈部戰士全都賣給他,他出高價,可是得先欠著,他的財政也很緊張。

 之前這些極端動作,李慢侯還能理解,因為跟大石的通信中他知道,大石遭遇了一個很強大的對手,中西亞的霸主塞爾柱帝國跟他對上了,向他發出戰爭威脅,要求他改宗,信奉回教。

 大石當然不同意,所以他要打一場宗教戰爭,同時也是爭霸戰爭。誰贏了,誰就贏得中亞,誰輸了,主要是大石如果輸了,他在西域的基業將會瓦解,他輸不起。

 這就是著名的卡特萬之戰,奠定西遼帝國中亞霸業的一戰。

 李慢侯對此十分重視,他相信大石能贏。因為歷史上西遼就輕取塞爾柱帝國,塞爾柱帝國動用了十萬西亞騎兵,而西遼能用的只有一兩萬人。史書記載,大石派出左右兩翼,各兩千五百人迂回,中軍數目沒有記載,按照契丹人的傳統,應該在一兩萬人左右。

 卡特萬之戰,在西亞和東方具裝騎兵的生硬碰撞,在草原騎兵和西亞騎兵的互相纏鬥中,最後塞爾柱人被打爆。

 大石除了自己帶去的契丹、草原聯軍之外,還有一些中亞地區的遊牧部落支持他,主要是葛邏祿人等遊牧部族。

 這場戰爭,其實就是因葛邏祿人而起。葛邏祿人始終是中亞地區一個重要力量,卻始終只是一個二流勢力。唐朝時候附唐判唐,又投附大食帝國,始終是強權羽翼下的附屬,但卻一直沒有被強權同化。回紇人回化之後,形成的喀喇汗國,是葛邏祿人最近的主子,後來喀喇汗國分裂,東喀喇汗國基本保持獨立,西喀喇汗國卻被塞爾柱帝國征服,成為塞爾柱帝國的屬國。

 耶律大石能在西域站穩腳跟,主要就是跟東西喀喇汗國衰弱有關。大石在可敦城積聚了幾年力量之後,依然不敢南下跟女真人爭鋒。選擇北上,進攻西北的黠嘎斯人,希望吞並黠嘎斯人擴大勢力。結果進兵很不順利在謙河(葉尼塞河)上遊跟黠嘎斯人糾纏的很累,大石陷入兩難,他輸不起,一旦撤軍,就可能暴露他的虛弱,讓周邊的草原大部對他產生輕視,從而圍攻他。

 於是向南通過依然忠於遼國的乃蠻人的地盤,翻過阿勒坦山(阿爾泰山),借道高昌回鶻,進入東喀喇汗國領土。此時的大石只有一萬軍隊,大多還是一些草原戰士,竟被這裡的東喀喇汗國打的大敗。之前看到大石強大,對大石畢恭畢敬的高昌回鶻也來偷襲他。俘虜了耶律大石的將領撒八、迪裡、突迭等人。

 大石穩住兵馬,退守葉密立(額敏),在這裡休養生息,收服了周邊一些突厥部落,勢力稍微恢復。接著在葉密立登基,對契丹人、漢人稱皇帝,對突厥系部落稱大汗,手裡的可用之兵雖然有四萬人,都不太可靠。真正的核心,只有幾千契丹騎兵和燕雲步兵。

 這時候東喀喇汗國發生內亂,主要是這個國家作死。東喀喇汗國以前招募了一些契丹邊緣部落為他守邊,防備東方勢力的進攻,這些遷入西域歸附東喀喇汗國的契丹部族,有一萬六千帳。東喀喇汗國大汗擔心他們太膨脹,經常打壓他們,限制契丹戰士和家人接觸。一方面是怕他們人口繁衍太多,另一方面是控制他們的家人。這逼反了契丹人,他們直接來投靠耶律大石。

 得到這些早年遷居西域的契丹部落效忠後,大石實力大增,立刻南下征服了高昌回鶻,沒有滅高昌國,讓他們繼續統治這裡。不是不想滅,而是大石缺乏實際控制地方的人力,只能采取羈縻方式,讓這些屬國進貢稅賦。

 接著大石繼續積蓄力量,他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一直在東喀喇汗國邊境遊牧,等待機會。一直等了三年,打敗他的東喀喇汗國大汗阿赫馬德死了,他兒子易卜拉欣繼位,這是一個無能之人。繼位後,境內的葛邏祿和康裡人趁機反叛,到處劫掠他的人口和牲口。易卜拉欣出了一個昏招,請在他邊境遊牧的契丹大軍幫他平叛。耶律大石直接開進東喀喇汗國首都巴拉沙袞城,沒有進城而是在城外遊牧,並給這個地方改名為虎思斡耳朵,作為契丹汗庭。

 東喀喇汗國請神容易送神難,在大石保證他繼續統治,不進入巴拉沙袞城之後,易卜拉欣選擇臣服大遼。耶律大石很輕易的就得到同為遊牧部族的葛邏祿和康裡人的歸順,控制了東喀喇汗國。

 又等了三年,穩定統治。大石向境內各大城市和部落派去官員,不是管理他們,而是監督和催收稅款。對於遊牧部落,大石要求他們歸附和提供士兵;對於定居的城市居民,要求他們繳納稅賦,一戶一枚第納爾金幣,這種西域第納爾,是貴霜帝國時代流傳下來的形製,一枚金幣重八克左右,相當於兩個小平錢的重量,比流行於西亞的大食第納爾重兩倍左右。

 對於宋國百姓來說,這絕對是非常沉重的稅賦,可能會讓大多數人破產,甚至富戶都支持不了。因為兩枚小平金,相當於二十幾枚小平銀,相當於二三十貫銅錢。可是對於西域那些綠洲城市居民來說,他們反而覺得很合理。後來回教史學家稱之為輕稅。在大石向這些城市保證不進城,讓他們保持自治之後,他們都願意歸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黃金在西域價值較低,這裡盛產金沙,阿爾泰山別名金山。另外這裡的綠洲城市,位於絲綢之路上,商業繁榮,城市居民主要是商人,更能承擔賦稅。

 理順了財政之後,大石開始進攻西喀喇汗國,進入河中地區,圖謀費爾乾納盆地。因為大石領地裡,始終缺乏大型農業基地,沒有農業支撐,他養活不起太多人口。就好像沒有燕雲十六州,遼國就不可能控制草原一樣。

 這次大石輕易打敗西喀喇汗國,但卻沒有乘勝追擊,因為大石不想招惹西喀喇汗國的宗主國塞爾柱帝國。於是繼續耐心控制地方,尋找西喀喇汗國的弱點,一直耐心等了四年。西喀喇汗國發生內亂,還是葛邏祿人作亂,西喀喇汗國派人向塞爾柱帝國求援。

 葛邏祿人向大石歸順,塞爾柱帝國調兵十萬,前來鎮壓。

 這是一場爭霸戰,大石知道無法避免。錯過這次良機,將不再有機會。所以決定接受葛邏祿人歸附,試圖避免大戰,寫信給塞爾柱帝國蘇丹,請求他們不要攻打葛邏祿人。但塞爾柱蘇丹桑賈兒威脅大石,讓他改信回教。

 戰爭不可避免,塞爾柱人集結兵力用了六個月時間,大石也在集結他的力量。其中包括從東方抽調力量,西域的部落,始終不值得信任。遼國時候,連草原部落都不信任,大石卻必須依靠草原十八部,還得借用西域部落力量,他對自己部下的可靠性非常懷疑。

 尤其是面對塞爾柱帝國,這是一個尚未衰落的回教帝國,佔據著波斯、巴格達等地,實力強勁,大石不敢確信自己能擊敗對方。

 由於這些年大石從李慢侯手裡接受了五六萬契丹人,他的可用兵力相對闊綽,沒有可憐到用兩萬多人對抗塞爾柱的十萬大軍,大石動用的兵力高達四萬,而且全都是可信的契丹人和燕雲漢人,這四萬精銳將塞爾柱的十萬大軍擠壓進一處山谷,葛邏祿人從後方偷襲,最終在契丹鐵騎的衝擊下崩潰。

 這就是卡特萬之戰,打的極其漂亮。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唐朝跟大食爆發的但羅斯之戰,因為都是東方勢力和西方回教勢力之間的爭霸戰爭,而且都有葛邏祿人參與,不過這一次,葛邏祿人沒有陣前倒戈,因為耶律大石是為他們而戰。

 耶律大石擊敗塞爾柱軍隊之後,原本的歷史上,他依然很謹慎,佔領西喀喇汗國的首都撒馬爾乾後,控制了費爾乾納盆地。之後派兵攻擊綠洲國家花拉子模,在對方同意每年繳納三萬金幣之後,就退出了哪裡。大石兩年後死去。此後西遼的擴張基本結束。

 但這一次不知道是不是大石覺得自己力量足夠雄厚,竟然希望追擊塞爾柱帝國,想搶奪波斯和兩河流域。

 李慢侯並不覺得這是正確的,他覺得大石南下去奪取印度,可能是最理想的選擇。但大石佔領撒馬爾乾之後,追擊的偏師輕易攻入呼羅珊,塞爾柱蘇丹桑賈爾一味逃竄。桑賈爾的宰相、妻子被他生俘。

 塞爾柱帝國處於一種崩潰的狀態,從呼羅珊往西進攻巴格達也好,往南奪取波斯也好,都有良好的農耕地區。

 這也許讓大石燃起了複興大遼的希望,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奪取這些地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