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宋恥》第274節 東西(二)
唯一讓李慢侯弄不懂的是,大石的意圖是什麽?

 如果徹底放棄東歸,李慢侯自然支持他。可是他都放棄了遼上京和中京,卻沒有放棄可敦城。歷史上大石的兒子長大後依然在可敦城發動過戰爭,當然規模非常小,沒有什麽實際意義。

 如果大石打算東歸,可為什麽連蕭滅女真都要抽走,以他手裡目前的力量,很難控制廣闊的西域,可蕭滅女真這些人去了,也是杯水車薪。他最多依然以目前的模式,以征服者而不是統治者的身份出現在西域地區。

 花拉子模、布拉哈,包括之前的高昌回鶻、東西喀喇汗國,大食一個國家都沒有滅。過去的統治者依然是統治者,大石無非是在這些統治者頭上,成為統治者的統治者,讓這些統治者為他提供賦稅。完全沒有改變這裡的政治傳統,所以西方人將大石建立的西遼稱作喀喇契丹,因為他正是以喀喇汗國的方式統治這裡。

 不過他比喀喇汗國要高效的多,因為他給這裡注入了東方式的行政效率,他建立了南北面官制度,對西域的農耕和遊牧民族分別管理,雖然比中原王朝大一統政權的效率低下,可比西域的城邦國家要高效的多。還建立了宋朝式的的金融體系,印刷錢引這種紙幣,而且比南宋做的還好,因為他有保證金,他的銀庫裡有高達幾百萬貫的銀幣。

 只是高效的行政機構,無非是讓他的控制區比喀喇汗國更廣闊,而無法改變這裡基於綠洲地形的經濟模式,必然是依賴商業,而不是農業。無法形成大一統的,高度集權的中央體系。

 大石恢復的遼國的制度,能管理的也不過是區區幾十萬契丹人。

 他繼續增加人力,自然能控制更廣闊的的地盤,比如波斯和巴格達,他的人力不足以取代這裡原本的阿拉伯勢力,最多是讓對方臣服,最後他不過從喀喇契丹升級為波斯契丹或者巴格達契丹罷了。

 所以李慢侯判斷大石依然是想東歸,想靠政府波斯和巴格達來繼續增加財力,擁有東歸的力量。

 所以不能放棄可敦城。這裡是他東進的基地,他是務實的人,殘破的,無法控制的兩京他可以放棄,但基地絕對不能丟。但通往可敦城的道路非常困難,幾年前他帶領七萬大軍尚且回不來,如今去了波斯,又怎麽可能回來?不管是從西北方向,走阿勒坦山進入漠北,還是走河西走廊,借道西夏北上,都很困難。尤其是借道西夏,西夏人可以跟大石進行貿易,但不可能容許大石的軍隊通過。除非西夏人跟西遼結盟,共同起兵進攻東方政權。

 但現在西夏人的皇帝,跟高麗國王一樣,是一個崇尚文治的皇帝,非常柔弱。正在大力推行漢化,對武力不感興趣,不惜放棄帝號,向南宋稱臣,趙構為了這種虛名,答應每年給三十萬兩歲幣。當然趙構也許不是為了虛名,而是需要西夏這樣的力量來牽製東藩。可惜西夏跟東藩之間的貿易,如今越來越大,比三十萬兩歲幣要重要的多。因為西夏缺鐵,而東藩不禁鐵器。女真人此前都禁止鐵器流入西夏,而東藩輸入鐵器,反而讓西夏人不得不在經濟上高度依賴東藩。

 西夏人的脆弱經濟,必然是要依附另一個強大的經濟體,以前的宋國、遼國都是如此,甚至還依附過經濟一塌糊塗的金國,但由於宋國、遼國、金國都對西夏進行經濟封鎖,導致西夏人經濟上始終很窮,經濟上的窮,造就了西夏人的凶,否則這樣的小國,恐怕早就從內部崩潰。因為西夏實在不是一個容易凝聚起來的政權,國土中心是大沙漠,所有人都聚集在河套地區,而且主要分布在三塊,北方陰山以南的後套,西邊賀蘭山以東的西套,以及跟宋國河東接壤的橫山地區。

 事實上,西夏政權,猶如西域的三座綠洲,彼此很難聯系起來。之前每次大戰,三塊領地往往都是各自為戰,無法呼應。如果不是外界始終向西夏施加壓力,他可能自行分裂成三大勢力。

 西夏依附東藩存在,自然不可能得罪東藩,跟另一個強權結盟針對東藩,至少短期內看不到。所以這就是大石留著可敦城的意義!這是他唯一可靠的,東歸退路。

 不管他想什麽。作為漢唐之後,代表東方文明在西方戰鬥的大石政權,李慢侯都是必須要支持。雖然他這邊也很困難,可跟大石相比,他的困難無非是好跟更好之間的煩惱,而大石困難是在生存與滅亡之間的掙扎。

 蕭滅女真撤離,李慢侯填補遼河上遊並不難,哪怕萬不得已,他征發鄉兵去服役,也足以控制這裡,影響的無非是燕雲的經濟恢復和發展。可大石如果得不到足夠的人力,他就只能止步於呼羅珊,無法染指波斯和巴格達兩大回教文明中心。

 大石徹底改變這裡的回教文化氛圍不可能,但他能在這裡保持東方文化,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東西方文化交融,這具有人類歷史意義。

 所以他不但一次一次的將願意投靠大石的人力送到大石那裡去,而且答應大石,想辦法從女真人手裡將流落遼東的一二十萬契丹人給贖出來。遼東的契丹人很多,不僅有兀術強製遷徙過去的契丹部落,還有幾百年來一直生活在這裡的契丹外帳部落。其中不乏對女真人忠誠的,但大多數排斥女真人的統治,畢竟女真是異族,而且很野蠻,存在明顯的民族欺壓行為。

 大石願意掏錢。大石在西域的征服戰爭,有一點好處,那就是越打越有錢。想最近剛征服的花拉子模,每年給三萬第納爾金幣,相當於五六十萬貫銅錢,而花拉子模這樣的屬國,大石有不少,高昌回鶻、蒲花蘿(布哈拉)、於闐、疏勒,這都是向他進貢的綠洲城市國家,雖然不一定都能貢獻三萬金幣,可總量加起來很可觀。

 大石還有直屬領地,以巴拉沙袞城為中心的伊爾河流域,是他的直屬領地,這裡的城市也在提供金幣,而且還有製陶業、玻璃製造業、礦冶業、製鐵業、銅器製造業和石料加工業為主的手工業。大石還收實物稅,依附的部落提供牛羊牲口和皮毛,所以大石的財政相當寬裕。只要能不斷勝利,就會越來越寬裕。依然帶有濃烈的遊牧民族擴張風格,除非他打了敗仗,否則就會一直滾動下去。

 大石願意花錢,李慢侯自然不拒絕幫忙,他也不是自己去做。而是委托給一些精明的奴隸販子,讓他們出面。大石每年給十萬金幣,李慢侯熔鑄後,鑄造小平金錢。然後用等價的銅錢支付給奴隸販子,這些奴隸販子有渠道買到契丹奴隸。或者從補奴隊手裡,或者拉來契丹逃人,或者直接跟女真人買賣。

 涓滴溪流,雖然無法成規模將契丹人帶給大石,但每年也有幾千上萬不等的契丹人通過這種渠道前往西域。老弱大石也不拒絕,因為大石在西域執行的是種族隔離政策,少數契丹人在回教西域民族的海洋中,他有強烈的被同化的危機,所以嚴禁契丹人和其他民族通婚,尤其是跟當地民族。契丹人可以和草原人通婚,可以跟燕雲漢人通婚,但跟當地突厥部落通婚,跟哈喇汗人通婚,是違法的。

 因此婦孺對大石也有巨大意義,而對於契丹婦孺,女真人不在乎。草原上的部落也不在乎,以前契丹人投靠他們的時候,很多是以家庭、氏族規模進入,有些契丹男丁戰死,草原部落很容易就能將他們的婦孺賣給奴隸販子。

 只是以前,李慢侯以為大石很困難,尤其是對上塞爾柱帝國之後,是一種應急策略。可現在調走耶律破金和蕭滅女真之後,大石依然願意每年提供價值一百萬貫的財物讓李慢侯幫他贖回契丹人,就讓李慢侯有些摸不著大石的想法。

 雖然大石漢化很深,是遼國的翰林(林牙),人稱林牙大石或大石林牙。但他畢竟帶有遊牧民族的思維模式,也許有什麽特別的考量。

 忙不是白幫的,這幾年大石對李慢侯的請求,都極力滿足。西域的手工業有不少可取之處,不能說比中國先進或者發達,但這裡是中西匯聚之地,薄弱的基礎讓他們很難誕生出自己的優勢技術,卻能不斷從東西方吸收技術,因此這裡有一些特別的技術,是中國沒有的。

 比如玻璃。李慢侯每年往西域派遣貢使,其中自然會有學者型的官員,他們不斷將西域的情況記錄下來,儲備在藩府的資料庫中。李慢侯發現,大石治下的城市裡,竟然普及了玻璃。他們的中等家庭,竟然都可以在窗戶上安裝白玻璃。質量上還很低劣,不透明,但比中國實用窗紙、窗紗要好的多。玻璃易碎,玻璃窗很難成為大宗商品,所以李慢侯讓大石從中亞城市裡幫忙送來一批工匠,建立了一座玻璃工場,已經可以小批量生產白色玻璃。燕王府的窗戶,已經全都安裝上玻璃,透亮了很多。

 除了玻璃。還有鍛造、冶金等方面的工匠,也都引進了不少。取長補短,讓山東的冶金技術優勢進一步加強。

 技術之外,李慢侯則希望大石幫忙搜集學術資料。假如大石能打到巴格達去,即便不能讓他把巴格達圖書館送給李慢侯, 李慢侯至少可以派人去抄錄那裡的資料。

 阿拉伯人很有意思,套用一句話,叫他們不生產文化,他們是文化的搬運工。阿拉伯人的擴張,摧毀了很多文明,可也將大量文化傳播到四方。巴格達圖書館裡,儲藏了大量歐亞非地區的文化資料。

 阿拉伯人消滅了很多文明,將人類最古老的農耕區,兩河流域變成了牧場,卻將大量文獻資料,作為這些文明的殘骸保留下來。他們的宗教機構,吸收這些文化,將大量資料翻譯成阿拉伯文,繼而又傳播到其他文明區域。

 比如著名的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印度北部的旁遮普人使用的,阿拉伯人將其帶到西方,歐洲人以為是阿拉伯數字,將這個名字又傳播到了全世界。

 阿拉伯人還保留了大量古希臘哲學著作,比如鼎鼎大名的歐幾裡得幾何、亞裡士多德的著作等等。歐洲人吸收這些文化,並不是直接從希臘繼承的,反而是過了阿拉伯搬運工,通過十字軍東征帶回去的。

 此時,就在耶律大石西征之際,十字軍正在東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