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宋恥》第164節 東藩(四)
“是易安居士派人送來的。”

 張妙常肯定道。

 李慢侯問道:“李氏也遷回來了?”

 張妙常搖搖頭:“李氏人丁凋敝。趙氏倒是遷回來了,但已經容不下易安居士。她現在孤身居於旅舍中。”

 李慢侯道:“可憐啊。那你去安排一下,幫她買一座院子吧。常去走動走動!”

 對李清照這種人物,李慢侯當然會心向往之,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缺點,可人哪有完人,不管怎麽說,這都是這個民族頂端的精華,活著是一個名人,死了是一種精神。

 “李清照怎麽會寫這首詞給我?這不是寫給她丈夫的嗎?”

 李慢侯疑惑不解。

 李清照嫁給趙明誠,李氏人丁凋敝,趙氏卻人丁興旺,是山東有名的望族。趙明誠兄弟多人都在朝為官,這個趙明誠最有名,原因更多是因為他娶了一個老婆叫李清照。可即便沒有李清照,趙明誠也會是一個文化名人,因為他是一個金石學家,算得上是李慢侯的同行,喜好收藏。

 只是趙明誠膽小,靖康之難前,已經從太學生入仕,做了官員。跟李清照兩人,收藏了大量古玩字畫。靖康之難發生的時候,趙明誠剛好去南方探親,躲過了一劫。然後朝廷任命他為江寧知府,當時人心惶惶。金兵打到長江,江寧府裡有守軍將領預謀反叛,趙明誠手下軍官發現告知趙明誠,趙明誠沒有任何理會。手下自己準備,當反叛發生的時候,立刻就鎮壓了。結果發現找不到趙明誠了,原來趙明誠自己從城牆上爬繩逃了。

 這樣的行為很讓人不齒,朝廷貶他去湖州當知州。這時候李清照已經帶著大量家產南下避難,趙氏是名門望族,有能力整家遷移。李清照帶去了她跟趙明誠收藏的十幾車財物,趙明誠要去湖州做官,李清照問他,如何遭遇不測怎麽安排財物,趙明誠回答,若逢不測,先丟輜重,再棄衣物,然後依次是書冊、卷軸和古器,最為珍貴的《趙氏神妙帖》不能失去,只能與李清照共存亡。

 兩人南下到了烏江,李清照做了這首一生中唯一的豪放詩: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詩是出於對丈夫逃亡的感慨和諷刺,趙明誠聽了很沮喪,不久就病死了。因此有人說李清照用一首詩殺了丈夫。

 這已經是李清照五年前的詩作了,現在送給李慢侯,有些不吉利。

 “可能是思念亡夫。”

 張妙常說道。

 這也不合常理。李清照如今名聲可不好,作詩殺了丈夫,不久就改嫁給了紹興一個叫張汝舟的小官。婚後發現,這個張汝舟是圖她的字畫,以為她很有錢。但李清照又不肯把收藏拿出來變賣,張汝舟對她拳打腳踢。李清照發現張汝舟的官是騙的,舉人身份是偽造的,於是告發丈夫。妻子告發丈夫,也要跟著坐牢,她寧願坐牢,也不想被人虐待。

 李清照隻坐了九天牢,就被綦崈禮解救。

 李慢侯道:“可能是想激勵我要做個人傑?”

 張妙常道:“哼。公爺還不是人傑?公爺是大大的英雄!”

 李慢侯哈哈笑起來,當英雄當然爽。

 老實說他也切實感受到了山東人的敬意,所過之處老百姓翹首以盼,那種熾烈的目光,和崇敬的態度,很容易讓人飄飄然。大概因此讓一些精英開始擔心起來,辛家送來字畫,希望李慢侯像祖逖那樣聞雞起舞,不要懈怠。李清照送來詩作,希望李慢侯做個人傑,大概是不擅長豪放詩詞,所以就送了一首舊作。

 “李先生以前的收藏大多毀了。你安頓好她後,順便拜訪一下。如果先生有意,資助她把收藏重新找回來。”

 李清照夫婦的收藏,之前在山東有十幾庫房。趙明誠在山東做了幾年知州,俸祿豐厚,但也不可能搞太貴重的收藏。大多是一些不花錢的,比如大量的碑帖。金石古玩,都不是流行的,卻很有考古價值。對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古物的研究,就是這段時間開始出現的學科,算是宋徽宗宣和盛世文化的發展成果之一。

 有小妾在,這個年過的才像個樣子。客居異鄉,獨自過年,這種經歷李慢侯不是沒有,也就那樣了。稍微有些孤苦,但有動力在,也就不覺得苦。

 今年在山東有些特殊,過了除夕,正月裡訪客不斷。

 大多是一些自己的僚屬,許多跟了李慢侯數年的幕僚,如今走入官場,山東地區十個縣中有九個縣的縣令出身李慢侯的幕府。十個州至少有五個州的知州,是他的幕僚。

 形成這種情況,主要是李慢侯手裡能用的讀書人,大半都是山東人。以前在揚州的時候,開始有書生加入他的幕僚,當時比較散亂,河北流落的讀書人,山東流落的讀書人,本地破產的讀書子弟都有。後來到了海州,加入幕僚的就主要是山東人,因此幕僚中十個有七八個是山東人。

 大多數並不是名門望族子弟,名門望族子弟再落魄,也有歸處。大多數是一些中小地主家的子弟,跟了李慢侯數年,學到了數字化管理的經驗。李慢侯揀選其中的佼佼者,送入地方任官。而且盡可能的安排到他們本地,讓他們可以利用本地的人脈關系。很顯然,這些中小地主家的子弟,只要宗族關系還在,宗族也能跟著更上一層樓,土豪成為名門,名門變為望族。

 除了這些地方主官,各地的主簿之類的財政官員,更是出自李慢侯的部下,他是藩鎮,軍政一體,整理後勤的時候,就將山東能控制的各州縣財務官員全換成了軍隊主簿。

 這些人,在歷城(濟南)周邊的紛紛來拜年,更遠的則派人來送禮。李慢侯來者不拒,但挑出其中稍顯貴重的退回去,附書信一封,告知不得送貴重之物。

 所以他收到的,大多是一些土產。

 除了這些幕僚,當地一些名門望族也來走動。地方豪強跟藩鎮親近,對朝廷來說,肯定是有顧忌的。因此一些名門望族也選擇保持距離,比如綦崈禮家族,如今綦崈禮是翰林學士,而且很受趙構信任。綦家是山東最頂尖的那幾家,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在山東扎根,並且因為功績,被皇帝賜姓綦連。綦氏自稱來自彭城的漢人,考慮到南北朝時期北朝的胡人身份,他們很可能是鮮卑人血統。後來北朝漢化,綦連改姓綦。到了趙宋朝,綦氏已經是山東望族,綦崈禮之前,多人為官。

 趙構南逃他們選擇南渡,但這樣的大宗族是走不完的,也留了一批旁系。

 同樣的高密趙氏,也就是李清照的夫家趙明誠家族。這個家族同樣顯赫,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跟蔡京一起當朝為相,而且跟蔡京鬥了很多年。

 當時有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叫做傅察,也是名門之後,名臣傅堯俞從孫,傅堯俞是王安石好友。傅察十八歲高中進士,蔡京榜下捉婿,派兒子親自去找傅察,想招他做女婿,傅察卻看不上蔡京為人,雖然蔡京是事實上王安石一黨的繼承者,因此傅察拒絕。趙挺之聽說之後,將自己的小女兒嫁給傅察。這個傅察靖康之難前,傅察奉命出使金國,路上被斡離不拘押,要求他下跪,傅察認為自己是國使,不該拜斡離不,最後被殺。據考證,是第一個死於女真人刀下的官員。

 因為趙挺之的原因,趙家不但是名門望族,還是一個宰相門第。

 而趙家就派人送禮,向李慢侯示好。

 除了趙氏,還有大量官宦家族都表達了善意。

 並非完全為了攀附,原因很簡單,人心所向。李慢侯來山東之前,山東真是一片煉獄。跟河北一起被女真人侵略,但卻一直沒有平靜下來。不管是內部的反抗也好,外來的劫掠也罷,不平靜,對人類來說就是災難。為了活下去,人吃人都變成了普遍現象,不僅僅是那些梁山好漢吃人,忠義之士也吃人。

 現在在李慢侯手下,做知州的那個范溫,就是一個以人肉做軍糧的“義士”。有人考證過,“兩腳羊”這個殘忍的名詞,最早就出自宋朝,來源就是范溫。宋朝人莊綽在《雞肋編》中描寫“自靖康丙午歲,金狄亂華,六七年間,山東、京西、淮南等路,荊榛千裡,鬥米至數十千,且不可得……人肉之價,賤於犬豕,肥壯者一枚不過十五千,全軀暴以為臘。登州范溫率忠義之人,紹興癸醜歲泛海到錢塘,有持至行在猶食者。老瘦男子謂之饒把火,婦人少艾者名之下羹羊,小兒呼為和骨爛:又通目為兩腳羊。”

 這個范溫,在歷史上堅持抗金,行為當然正義。可是軍隊無糧怎麽辦?用人肉做軍糧,把人做成臘肉。最後堅持不下去,從山東乘船南下杭州,吃到了杭州,人肉軍糧還沒有吃完。

 范溫之所以能用人肉做軍糧,因為山東地區,至少是某些地區,活人已經開始被當做牲口買賣,價格還比不過真的牲口。肥壯者才能賣十五貫。而糧食一鬥,高達數十貫錢。這種現象在靖康之後,持續了六七年,正好是李慢侯收復山東前夕。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