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明崇禎十七年二月份時,各處的戰事基本結束了。
不是因為安國軍戰力強橫,對敵一鼓而下,而是此時李安國的後營在瑞昌一帶大破左良玉的消息終於傳到了湘西、廣西、廣東一帶。
所以,當賀雲龍帶著大軍抵達武岡州城下時,城裡已經是一座空城了,劉承胤將州城劫掠一空後便退回了靖州。
對曹志建關門打狗的策略倒是順利實施了,徐勇派了一千五百刀盾兵緊緊守住龍虎關唯一一條下山的道路,而花小山帶著一千山地營從關後的懸崖峭壁攀援而上,於半夜時分突然突入關城,到處放火,曹志建部大亂,慌不擇道下山突圍,不過在山口又遇到刀盾兵的阻擊。
最終曹志建隻帶著少數人馬逃走了,李安國念念不忘的惠延年倒是延續了他忠勇的本色,在突圍中斷後,力竭而亡。
李安國原本想俘獲陳友龍後讓他替代花小山山地營總管的角色,而讓花小山專司對內、對外偵查,沒想到事不如願,最後乾脆讓花小山再招兵兩千,全部從湖南東西兩邊的大山上招募。
“不見得就不如陳友龍的鎮竿兵”
這話當然不能對花小山說,不過還是從花小山的山地營裡揀拔出三百人,由最近提出來要投筆從戎的蒲圻知縣燕厥中率領,專司內外情報打探,乾的活計就不足為外人道了,而花小山則專司帶領山地營。
燕厥中,今年二十五歲,相貌普普通通,出身與湯志差不多,原本為興國州某大戶人家的書童,不過與湯志不同的是,此人最終考上了秀才,大西軍進入武昌府後他與謝鳳洲、周綜文等人一起主動投靠了張獻忠,後被任命為蒲圻知縣。
後營大破左良玉後,燕厥中便起了從軍的念頭,李安國考察一番後,發現此人既是讀書人,又會使得劍、拉得弓,還會騎馬,為人又玲瓏剔透,便讓他進入花小山的山地營做監軍。
這三百人在原山地營中武勇不算是最好的,不過都是反應敏捷之輩,正適合乾打探的差事,這三百人就長駐楚王府,與靳統武那三百騎一樣,兼著李安國親衛的角色。
另一股敵軍,攸縣燕子窩的黃朝先倒是頗費了楊天星的一番手腳,湖南地界叫燕子窩的地方不知凡幾,不過以黃朝先盤踞的地方最為險峻,最後還是李安國聽說後調了兩門佛朗機,費了很大的功夫搬上山轟開寨門才一舉破之,黃朝先也死於此役。
對於長沙營的招募,李安國最終又改變了主意。
他在長沙豎起大旗,最後隻招募了八千人,其中有兩千人個個身高體壯,標準與在麻城、武昌時大不相同。
此時的南方人士,普遍身高不足,這兩千人幾乎是從全湖南中挑選出來的,一省之地只有這兩千人,其中還有一些人還是李安國從其他營頭新募之兵中抽調上來的。
另外六千人卻是按照正常標準挑選的,分別編制為刀盾兵、火銃兵。
加上原本的三千長槍兵、從武昌府分過來的一千五百騎兵,新的長沙營一共才一萬兩千五百人,在長沙府的周文江、花小山、靳統武等人都勸他按照中營的標準招滿人馬,不過被李安國拒絕了。
李安國費盡心血招募這兩千人有何用意?
二月份的時候,李安國期盼的隧發銃終於研製成功了,其實這隧發銃與普通火繩槍相比也好不到哪兒去,還有打火率不足的弊病,遇到大風、大雨、大雪的天氣與火繩槍一樣也不能用。
因為無論是火繩槍還是隧發銃,
都有引藥池,扣動扳機時,蓋著引藥池的蓋子打開,燃著的火繩或燧石撞擊產生的火星點燃引藥池裡的火藥,引藥又點燃槍管裡的火藥完成射擊。 不過李安國還是力排眾議,將隧發銃搗鼓出來了。
這時的火銃兵身上好像開了一個雜貨鋪,裝鉛彈的,裝火藥的,裝引藥的,裝布條的,裝火繩的,擦拭、降溫用的水壺,加上備用的通條,琳琅滿目一大堆,看似壯觀,實則極不方便,定裝紙殼彈的產生減少了一項,隧發銃的產生又減少了一項,最後李安國又取消了備用的通條,預想中最後的火銃兵身上就只有火銃、定裝紙殼彈、引藥、擦拭、降溫用的布條四項,水壺與士兵飲用的合並。
研製出來的隧發銃長度與火繩槍差不多,都是三尺、八斤左右,裝三錢的鉛子、三錢火藥,有效射程五十米左右。
如果是這樣的隧發銃,打火率也不如火繩槍,李安國可不想大規模裝備。
原本他還想建立一支野戰用的炮兵部隊,不過最終他還是打消了這個想法。此時的前膛紅夷炮動輒上千斤,南方雨多,水網縱橫,加上道路條件、車輪條件,想拉著這樣重的東西進行野戰實在不太合適。
如果打造輕一些的紅夷炮,由於射程問題,還不如佛朗機炮——雖然佛朗機炮的漏氣問題很嚴重,不過至少佛朗機炮在內河的船上用比紅夷炮強許多——至少是後裝的不是?
紅夷炮是前裝的,發射一次後你還要拉進來裝填,裝填好後再推出去,如果是海上那樣八百料以上的大船還可以,船面有足夠的寬度和作業空間,內河上的船隻就不行了。
沒有炮兵,想要壓製再過一年時間即將到來的滿清重甲部隊就不行了,彼等突前的巴牙喇兵,都是幾層鎧甲,手持虎牙槍、重斧、大刀這樣的重武器,普通火繩槍或隧發銃根本無法壓製。
想來想去,李安國最終決定研製“加強版”的隧發銃用於野戰。
此類隧發銃又分為三類:
第一類長度仍為三尺,不過銃管加厚,口徑加寬,重十二斤,裝五錢鉛子,五錢火藥,有效射程九十米,六十米可擊穿重甲。
第二類長四尺,重十五斤,裝八錢鉛子,九錢火藥,有效射程一百二十米,八十米可擊穿重甲。
第三類長五尺,重二十斤,裝一兩鉛子,一兩二錢火藥,有效射程一百五十米,百米左右可擊穿重甲。
如此以來,在六十米到一百米的范圍,安國軍的打擊范圍便可以有效覆蓋滿清的重甲部隊了,有長槍兵的遮護,估計騎兵也不在話下。
不過這都是李安國自己的設想,奚鼎鉉他們能否研製出來,或者研製出來後能否達到他設想的三層覆蓋效果,就是後話了。
不過李安國卻是信心滿滿,普通隧發銃已經研製出來了,他要的無非是銃管加長、加厚而已,應該問題不大,至於射程問題,只能在試製中慢慢修整了。
他還有一個信心來源,那便是冶鐵技術的改進。
來到湖南後,李安國將自己記憶中的“煉焦法”和“灌鋼法”都教給了奚鼎鉉,最後奚鼎鉉采用了灌鋼法,與普通冶煉技術相比,多了一道工序(將新出的爐水淋到已經煉出的粗鐵上,再反覆鍛打,這是如今大明鋼鐵名牌“蘇鋼”的不傳之技),鋼鐵質量大為提高。
這麽重、這麽長的火銃,自然要挑選身高體重的士兵來操練,力氣還好說,如果你只有一米六、一米五高,面對五尺的火銃,快速裝填就是一個問題。
所以李安國新招募的那兩千人的身高普遍在一米七以上,招進來後,除了普通的長跑、隊列訓練,還特別加強了舉石鎖、在普通火繩槍下吊著幾塊石頭進行瞄準練習,為將來即將入列的重型隧發銃打下基礎。
另外三千火銃兵裝備全部列裝普通隧發銃。
三千長槍兵中, 李安國也特別揀拔了三百力氣大的。
普通的長槍長一丈,重四五斤,這三百人的長槍槍杆是由湖南山上特有的硬木製成的,加上加長的槍頭,長一丈二尺,重十斤,李安國計劃讓這些人專門聯系重槍,一方面可以作為長槍營的“銳卒”,衝鋒陷陣,另外也可以在前排對付騎兵。
另外三千刀盾兵李安國扔給靳統武訓練,這三千長槍兵、兩千火銃兵、一千五百騎兵他親自訓練。
說到騎兵,李安國這一千五百人除了李定國給的三百騎以外,另外一千兩百騎全部是剛學會騎馬的弓箭手,李安國給他們全部配備齊腰甲、騎槍、馬刀、弓箭,不過想要這些人在短時間裡學會騎戰是不可能的。
此時李安國又使出了自己的“標準化”大計。
騎兵衝鋒時,李安國沒有使用西營慣常的散陣(西營的騎兵弓馬嫻熟,又有一定馬戰技巧,用散陣正合適),而是像步軍那樣排成整整齊齊的隊形,每人夾著騎槍衝鋒,騎槍對準的也不是騎兵,而是馬匹。
江南地帶馬匹稀少,死一匹便少一匹,用區區一杆騎槍換一匹馬,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劃算,何況馬匹受傷或死亡後,馬上的騎兵也不可能幸免,多半會死於馬蹄之下。
對付步兵則用馬刀,騎兵高速衝刺中刀倒提著馬刀,利用馬匹的速度帶來的能量順勢收割步軍也是不習馬戰的新兵很好的選擇。
久而久之,新兵作戰幾次後,李安國再將自己騎戰的心得傳授給他們就事半功倍了,在此之前利用陣型、機械的訓練反而更好、成軍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