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文驚海內》第5章 文章初成天欲覽,書生落筆聖賢驚
  “……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大儒誦讀亞聖荀子的《勸學》全篇傳遍天下文聖書院,但凡聽到的學子,包括監考考官在內都覺得體內文能湧動,對於學過的典籍的理解,冥冥之中增加了幾分,待到最後一句誦讀完畢後,所有學子和考官紛紛起身,一躬到地道“多謝老師。”

  一個人的老師有很多種,比如馬大江就是宋三的啟蒙老師。如果聽過某個人講課並且從中學到了東西,那麽他就是你的授業老師。如果某人看重收為入室弟子,那麽那個人就是你的傳道恩師,你與旁人說起,要稱其為家師。若是某人無意中的言語行為點醒了你,或者你從他那裡無意中學過某種技能,那麽他就是你的行師,也就是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

  還有一種,比如你心慕一個人的思想或者技能,一心鑽研其道,但未曾真正拜其為師,甚至都沒有見過,也不是那人某個後代傳承的嫡系,那麽你算是私淑此人,他就算是你的私淑之師。比如莊子就是私淑老聖,他雖然私淑到了亞聖,但是據說老子並不承認他是自己的弟子。

  而大儒主持文生考試,那麽參加考試的人無論成績如何,一旦聽到大儒誦讀經典,從中獲利,那麽這個大儒自然成為這些學子的行師。

  從此這些學子見到或者提及,都要以師禮相待,即便成了聖人也是如此。比如項橐本身隻是一個書童,死時隻有十歲,終身連文生都不是,但是孔子即便成了至聖,每每提及往事,必然拱手而言其姓名。

  但尊重,並不代表你不能反駁老師的言論,或者批判老師的行為。荀子就曾批過自己老師宋子,但他仍然對宋子行師禮。這是對學問的尊重,也是讀書人之所以是讀書人、聖人之所以是聖人的原因。

  後世很多人考證宋子並非荀子的老師,根本原因是認為荀子在文章中批判過宋子,認為在“尊師重道”的環境下,荀子不可能對自己的老師不敬。實際上,持有這種理論的人,只知道“尊師”,卻不知道重道。他們用現代人的眼光,小看了荀子那時的文化自由。他們不知道的是,荀子那時文化自由的社會氛圍,至今都沒有再出現過。

  而在這個重視文人的年代,你甚至可以以一個蒙童的身份去寫文章批判聖人,隻要說的對,文脈中的聖人可能直接降臨在你面前給你行師禮,因為你補充了他們的道。

  當然聖人的紕漏本來就少,就算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也隻是說法和理解的誤差,所以你在這裡批聖的最大可能,就是有人跳出來有理有據的反駁你,指出你對聖人言論理解有誤的地方。情節嚴重的,很可能被天下學子口誅筆伐,活活罵死。

  這次說文的試題,便是“聖賢無過”四字。出處乃是已經殞落的先秦半聖左丘明所做《左傳》中的典故,原文是“人孰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孔子曾言“過而不改,是為過矣。”也就是如果錯了,而不去改正,那就是真正的錯了。這裡的第一個“錯”,就是孔子所言“人不知而不慍”,一個人如果無意的情況下錯了,君子不會去怪罪,而是指出他的錯誤,但是指出來那人卻仍然堅持己見,強詞反駁,那麽我們就要遠離他,因為那人必然是“小人”。

  而這個題目“聖賢無過”的“過”,正確解釋乃是“過而不改,是為過矣”中最後的那個“過”,也就是真正的錯誤。聖賢不是不會犯過錯,而是聖賢會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

所以聖賢不會犯“真正的錯誤”。  那麽如何避免犯錯,第一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此為自思自律,俯查自身,第二則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為納言,乃先唐太宗所言“以人為鑒”。

  一個普通的文生考試的書童,如果可以把這道題解到這一步,那麽如果不是前面默寫錯的太過分的話,已經必然考中文生了,甚至成績不會太差。

  宋三也是寫完了上面的分析理解就停下了筆,看著這篇說文,暗暗皺了下眉頭。因為寫到這裡,其實還可以更加深入,但是一旦寫出來恐怕驚世駭俗,因為一個普通書童的思維,很難達到接下來這一步。

  何況宋三有信心自己前面的默寫全對,保證自己的成績足以在這次考試中名列前茅。

  其實一般的書童,根本也不用解釋道“真正的錯誤”那一步,基本上圍繞著普通人會犯錯誤,而聖人不會犯錯誤這一點來寫。能把上面所說的全部寫完整,已經算是少有的天才,已經可以達到文人的理解水平。這一點宋三是不知道的。

  “先把默寫寫完吧。”宋三搖了搖頭,決定把說文暫且先擱置一旁,拿過一旁默寫的試卷,開始答題。

  文生考試中,默寫部分的試題還是及其簡單的,大體上就是道、儒、墨三位至聖的東西,其中儒家的自然最多,另外基本上五千字的《道德經》是必須要有的,因為老聖這輩子就寫了這五千個字。

  按照三個至聖必考的原則,也隻能考《道德經》。這不但是在文生考試中,就算是其他的國考之中,也是如此。按現在的話說,就是送分題。

  除了《道德經》之外,大概比例是儒家的經典佔了五成,墨家的內容佔了兩成,包括《墨子》,以及劉徽、張衡、酈道元等英魂的著作。另外道家也佔兩成,但是因為老子和莊子並不承認葛洪的道教是道家,隻認為借鑒了自己的思想而自成一派,而葛洪本人也是以“醫”而成英魂,所以其理論一般都被算在接下來百家那一成佔比裡面。

  而文生的考試裡,並不經常出現葛洪、張仲景等醫家或道教的學說,一般都是比較常見的兵家、法家等等,而這個時代的人要和百蠻等族征戰的緣故,兵家的佔比又是最多的。

  之所以把《道德經》刨除在佔比之外,實在是因為五千個字對於默寫的試題來說,實在不夠看。默寫的試題多到什麽地步?三天的考試,宋三光默寫就用了一天一夜還多。而且這還是建立在他記憶力比在場其他書童要好的多,所讀的書記得要比其他人扎實的基礎上。一般來說,普通的書童要把默寫全部寫完,無論對錯都要兩天兩夜。

  終於把默寫部分全部寫完,大體看下也沒有什麽遺漏之處,宋三才活動了一下手腕,暗道“好家夥。後世的高考算什麽?那些學子放到這裡考文生的話,恐怕在這種封閉的環境之下,定要直接崩潰了。”

  突然感到腹中有些饑餓,宋三從食盒裡拿出菜團子啃了起來。野菜混著豆面的菜團子,在他這個現代人士吃起來,並不算多難吃,這種粗糧吃起來很香。但是如果連續吃上一兩年,他也不會覺得好吃了。

  何況也實在餓了,他一邊就著書院提供的清水,一邊啃著菜團,目光又落在了放在一旁的說文試卷上。

  “哎……”宋三歎了一聲,暗道自己還是放不下,既然放不下,那便寫吧。老子曰“夫唯不爭”,非是不爭,乃是大爭之道,大爭之道,乃自然之爭。因其大爭,故而天下莫能與之爭。一個文生考試,若還畏首畏尾,日後何談封聖。

  況且,隻是闡述自己對經典的理解,又不是罵聖,就算有驚人之言,也隻是不符合他的文位而已,不代表更高文位的人想不到,想來也不至於被天下人唾棄。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故,天地至理,行而無過。因其無過,故可稱聖賢。人如天地,可稱完人。完人者,眾聖所求之聖賢也。”

  寫到此處,宋三突然感覺到一股力量,一種天地之間最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作用在他的身上,他手中的筆竟然不受控制自己動了起來,仿佛天地冥冥之中急著看他這篇文章一般。

  “玩兒大了?”宋三一愣,心中暗道不好,本以為寫出來也沒有什麽,可他的一些理論和見解,別說在這個時代,就是在他生活的那個信息時代,也是獨有的理論。

  此時監考房中,三位監考正坐著喝茶閑聊,突然司馬同文猛地站了起來,手裡的茶杯滑落在地上摔得粉碎。另外兩位中年監考幾乎同時起身,三人的目光不可置信的看著宋三考房的方向。

  “人言聖道,天地欲觀?”司馬同文訝然的說出八個字,其他的兩位監考也是面色一變。

  “怎麽可能?”其中一個考官道“哪個大儒扮成書童來考試了?”

  另一個考官道“怎麽可能,意義何在?就是為了嚇唬我們?”

  “我的文位!”司馬同文突然面色一變,馬上盤膝而坐。

  兩個中年監考也跟著面色驟變,也緊接著盤膝坐定。不過片刻功夫,三人睜開眼睛互相對視,司馬同文突然大笑,起身拱手道“恭喜二位仁兄。”

  其他兩人也忙起身,面帶興奮之色回禮道“同喜,同喜。”

  他們竟然在異象之下,文能湧動,成了名士。

  那司馬同文還好,早有大儒評價過他的天賦下限也是文豪,可那兩個中年監考的天賦,能不能成名士都在兩可之間,此時就這麽突破了,如何能夠不喜?

  一個中年監考道“此人是誰,可為我等之師,當去一拜。”

  司馬同文點頭道“同往。”

  三人正要出門,卻突然聽見半空之中傳來一個聲音道“切莫驚動。”卻是此次主考大儒,當今皇帝的親叔叔,八王爺李韋熙開口。

  三人忙停下腳步,暗道此事過大,八王此時定是下了封印,以無上威能籠罩了整個考房,蓋因此事若是被蠻族等外族知道,必然引出亂子來。

  司馬同文衝天拱手道“大人,可告知恩師名姓?”

  李韋熙似乎猶豫了一下,才道“二百七十四號考房之人。”隨即口氣又嚴厲起來,道“此人成就名士之前,斷然不可外傳,否則吾必誅之。”三人慌忙拱手稱是。

  宋三此時已經進入一種玄妙狀態,全然不知三個監考已經把他當成老師,繼續寫道“墨聖之道,兼愛也。非侍人如親,乃愛人如己,故他人之過,乃如己過,萬事責己而不責人,此為‘非攻’也。人人責己,人人無過,故我為完人。及之老聖,稱之‘寡民’。寡者,自守其身也。寡身自守,則無過於人,人無過我,則我不責人。人不責人,我為完人。此非孔聖所言教化之道乎?所謂教化, 使人知也。知己過而改之,何以慍不知?若無人不知,則人不責人。人不責人,則我為完人。故,大道三千,唯一也。完人之態,道之至也。”

  宋三寫完,渾身已經被汗水濕透,這篇文章雖然不長,但是卻把三位至聖的聖道給出了一個統一的解釋,天下學子為了各家的大道爭論幾千年,卻沒有人想過“大道三千,殊途同歸”的那個“歸”到底歸在哪裡。

  道是什麽?乃是人如天地自然,而人如天地自然,就是完人之態。

  本來這文章不是他的文位能夠寫就,但天地欲觀,猶如天地借其筆言大道,這才能夠完成。即便如此,宋三也覺得整個人都要虛脫。

  恍惚之間,宋三突然看到一個人影站在其身前。此人寬袍大袖,不是當下讀書人打扮,倒像是先秦裝束。這個身影似乎蘊含無上威能,宋三正詫異間,卻見此人拱手肅然一拜,隨即微笑著點了點頭,消失不見。

  宋三晃了晃腦袋,竟然不記得那人的具體長相,心中暗暗疑惑,卻隻道自己累的出現了錯覺。看了看天色,才過去一刻,隻是方才隻吃了半個菜團,剛剛還腹中饑餓,此時竟然饑餓感全無,有一絲飽脹的感覺,甚為奇怪。

  “可能餓過了勁兒吧。”宋三心中暗道。此時卻一陣疲憊感襲來,就這麽趴在桌子上睡去。

  書院偏房之中,之前那個多嘴文生手捧一本書,心思卻沒有在上面,兩眼盯著考房方向,眉頭微皺。隨即在一頁紙上寫下一段奇怪的文字,那紙隨即燃燒起來,消散無蹤,連灰塵都沒有留下。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